上海医药CD20抗体获CDE受理,细数CD20抗体药物发展史丨医麦新观察
本文由医麦客原创,欢迎分享,转载须授权
2020年12月1日/医麦客新闻 eMedClub News/--2020年11月28日,上海医药子公司上海交联药物研发有限公司的CD20抗体皮下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受理。
CD20
CD20是一种人B淋巴细胞限制性分化抗原,由MS4A1基因编码(位于11q12),该抗原为一种疏水性4次跨膜蛋白,分子量大约为35kD,别名有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B1、Bp35、白细胞表面抗原Leu-16、跨膜4域亚家族A成员1等。该蛋白功能可能涉及调节B细胞活化和增殖,可能作为钙离子通道发挥作用。
CD20抗原主要存在于前B和成熟B淋巴细胞上,表达于大部分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上,但不表达于干细胞、原B细胞、正常浆细胞或者其他正常组织。浆细胞幼稚细胞和刺激后的浆细胞可能表达CD20。
▲ 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CD19和CD20表达及相关肿瘤情况(图片来源 Clin Cancer Res)
CD20抗体的发展史
以CD20为靶点的单抗药物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以人鼠嵌合单抗——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第二代以人源化单抗——奥法木单抗为代表;第三代以单抗Fc段被修饰的阿妥珠单抗为代表。
其中,利妥昔单抗更是开创了靶向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先河。利妥昔单抗是基因泰克公司(后被罗氏收购)原研并由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治疗癌症的单克隆抗体。
1997年,利妥昔单抗获得FDA的批准在美国上市,商品名RITUXAN®,是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单抗药物,也是全球最畅销的单抗类药物之一。1998年,利妥昔单抗获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商品名MabThera®。2019年全球销售额为68.6亿美元,位列2019年全球药物销售额第10。
2000年,利妥西单抗在我国获批上市,商品名为美罗华®,获批的适应证为NHL和CLL。2019年,利妥昔单抗在中国境内销售额约为人民币25.05亿元。
2018年8月,利妥西单抗专利到期,生物仿制药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展,我国复宏汉霖、嘉和生物、信达生物、海正药业、正大天晴、华兰生物、三生国建、丽珠单抗、天广实等都有研究展开。
奥法木单抗(商品名Arzerra)是第一个全人源化单抗,2009年通过FDA的批准上市。Arzerra 2016年全球销售额5700万美元。
第三代抗CD20单抗的Fc段经过了糖基化修饰,通过修饰可以提高抗体的特异性以及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第三代抗CD20单抗阿妥珠单抗由罗氏研发成功并于2013年获得FDA批准上市。
2020年9月8日,再鼎医药提交的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REGN1979注射液在中国获批临床,用于既往全身治疗后复发或难治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2020年4月,再鼎医药以3000万美元预付款+1.6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从再生元引进了REGN1979的中国区权益。
除此之外,武汉友芝友、东方百泰、智康弘义等均申请了CD3/CD20双抗专利;洛启生物,宜明昂科目前在开展CD47/CD20双抗的研究。
根据Clinicaltrail数据显示,全球共有379项与CD20相关的临床登记试验在开展。
靶向CD20的CAR-T疗法
除抗体外,靶向CD20的CAR-T细胞疗法也是研发的重点。
Precision BioSciences公司、Mustang Bio公司、Adicet Bio公司都在开展靶向CD20 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
▲ clinicaltrials.gov显示的“CD20 CAR-T”临床试验分布图(图片来源:clinicaltrials.gov)
2020年11月6日,上海隆耀生物的LY007细胞注射液获得CDE受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注册临床申请受理的CD20靶点的CAR-T产品。
事实上,早在2012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分子免疫室/生物治疗病区在国际上开展了以CD20为靶点的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试验研究,于2014年完成并首次报道了7例患者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CD20 CAR-T细胞联合减瘤预处理方案能延长肿瘤消退(Wang Y, et al. ClinImmunol. 2014)。同时,该团队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CD20 CAR-NKT专利(工程化CD20靶向性的NKT细胞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申请号:201410062069.7)。
另外,我国除了上海隆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西比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开发CD20 CAR-T疗法。
推荐阅读:
参考资料:
1.CDE官网
2.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home
★ PNAS:瑞典团队开发新型免疫疗法,通过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激活NK细胞丨医麦新观察
★ AMD患者福音!新型糖肽促进iPSC治疗视网膜变性丨医麦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