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耻之徒》污剧本污,这个三观却很正

我是北游 北游独立评论 2020-08-17
来自专辑
思想与信仰

点击北游独立评论-点右上角-设为星标

哲学 / 历史 / 政治 

无思辨,无洞见

 北游 :毁掉世界的,不是坏蛋,而是“圣母”!



1
 
对比英剧和美剧,会发现有个大不同:

英剧总是阴郁低沉的负能量满满,而美剧则是没心没肺的活力十足。
 
很多人喜欢英剧这个阴冷的调调,为什么呢?

因为逼格高啊!天天跟个逗比一样的人,谁也不会认为他逼格高嘛。
 
美剧就不同了,你会发现,不管社会如何黑暗,剧中人物多凄惨,美剧总是洋溢着一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精神,死到临头了也不忘开个玩笑。
 
对比《无耻之徒》的英版和美版,这个区别很明显。
 
既然是《无耻之徒》,也确如其名,美版中的人物个个都是道德败坏的无耻之徒,全剧充斥着暴力、变态、吸毒、酗酒、出轨背叛和各种不可描述的事情......

总之,《无耻之徒》绝对的污剧本污,污的一塌糊涂!它说要污剧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但是,人人又都跟打不死的小强般厚颜无耻,始终充满阳光。
 
前两季唯一正常点的是女主人公菲奥娜,摊上了一个整天酗酒、游手好闲的老爸,一个抛夫弃子、跟情人私奔的同性恋老妈。

所以,全家的重担就压在了美丽性感的大女儿菲奥娜身上。她既当爹又当妈,要四处打工挣钱,还要照顾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从早到晚,几乎没有自己清闲的时间。
 
男朋友史蒂夫有一天帮她安排好了一切,把最小的弟弟让朋友帮忙带,年长的弟弟妹妹也能够自己照顾自己,想让菲奥娜跟他去豪华酒店浪漫一晚。

 
菲奥娜内心非常想去享受,但却依然放心不下家里的弟弟妹妹和家庭责任,只答应出去几个小时,打死也不同意过夜。
 
怎么哄劝都不成功后,史蒂夫很沮丧,抱怨道:
 
“你是被栓在这房子上了吗?”

“你的生活不必非得如此的”
 

但是,菲奥娜觉得史蒂夫不理解她的生活困境:

妈妈很早离家出走,爸爸是个暴躁的酒鬼自恋狂。

 
言下之意,她的家庭状况不允许她轻松享受哪怕一晚。
 
史蒂夫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你外出一晚,世界就要脱轨了?”



“你知道吗?飞机下坠的时候,他们(航空公司)要求,先戴上你的氧气面罩,再帮助别人。”
 
“戴上你的面罩!菲奥娜!”

 
是啊,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自己先能好好的活着。
 
如果你自己都缺氧窒息了,你又如何帮助别人,拯救别人呢?
 
先自救,再救人,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了。
 

2

那么,是不是你有了救人的能力,就一定应该救人呢?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例子。

2016年10月,欧盟高官之女拉登伯格被阿富汗难民杀害一案曾轰动全欧洲。


 
拉登伯格是在弗莱堡大学城参加了一个聚会返回时,遭到了伏击。
 
德国警方发现她时,拉登伯格倒卧在佛莱堡的一处水域,生前明显遭到性侵,这让警方不敢掉以轻心,随即展开调查。
 
警方在拉登伯格遇害的地方发现一大撮头发,推测受害者生前遭到暴力攻击。
 
另外,警方也发现一条属于拉登伯格的围巾,而这条围巾也成了警方缉捕凶手最有力的证据。
 
警方靠着这条线索,最后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阿富汗难民哈瓦里。


 
哈瓦里最后交代,自己在犯案当晚吸食大麻,然后伏击拉登伯格,再将对方强奸及杀害。哈瓦里称自己把拉登伯格的尸首拉到河边,清洗好身上的血迹。

哈瓦里又表示,在看到拉登伯格的一刻,就已经不禁想:“当见到她如此美丽,我便情不自禁地想与她发生性行为。”


 
不止如此,哈瓦里还涉及另一宗严重罪行,他被指控在2013年5月在希腊把一名20岁女学生推下悬崖,被判刑10年,但不知为何提早获释,并成功以难民身份进入德国。
 
哈瓦里曾声称自己年仅17岁,之后有德国媒体披露他应为19岁,但有专家指出他最少有22岁。
 
他其后承认确实更改年龄,是因为未成年难民在德国有较好待遇。
 
据报道,不但拉登伯格的父亲是亲难民的欧盟高官,拉登伯格生前和父亲一样关注难民议题,她常利用课余时间,到难民中心提供协助,不料却“毁于难民之手”。
 
更加让人唏嘘的是,在哈瓦里曾经犯有重罪的情况下,依然成功以难民身份进入德国,坐享比一般德国工薪阶层都高的福利,反过来强奸杀害了帮助他的德国女孩。

这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救人之前,请先看清楚你救的人是谁,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保护自己。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就是单纯的做好事,不会考虑那么多,即使有悲剧发生,也不意味着这样做本身有什么错。

真是图样图森破的小清新,殊不知,放任风险的行为本身,不只会伤害自己,同样会给社会一个强大的暗示,做坏事是容易的,做坏蛋很可能是不会被惩罚的。

结果也公平:

我们放任坏蛋,就会收获更多的坏事,和更多的坏蛋。
 

3

看看德国的“圣母们”都做了些什么吧。

按照德国难民相关法律,自2016年起,在难民注册和申请庇护的阶段(约12个月),单身难民每月的零用钱为145欧元,每对夫妇是262欧元,外加根据不同年龄每个孩子有85~114欧元;食物补贴方面,单身难民每月219欧元,每对夫妇为392欧元以及每个孩子135~200欧元不等。
 
这些还都是在免费住房、免费煤电气供水供热、家居用品以及教育医疗之外的现金补贴。
 
一位在巴伐利亚电视台工作的德国女士抱怨说:
 

“德国人在处理自己贫困人群的问题上做得很差,而给予难民的待遇却如此慷慨。现在难民获得的经济救助,已经大大超过了德国政府对德国贫困人群的程度,这非常不公平。


即使如此,难民领情吗?
 
德国茨维考地区为了让难民走向工作岗位,在安排住处的同时提供车接车送,免费提供三餐,还花钱给难民制作了工服 。
 
但是难民拒绝工作,理由是----“我们是默克尔的客人,而客人是不应该工作的”。
 
  • 在巴登 - 符腾堡州,难民发起抵制难民营食物运动,理由是他们吃这些食物都吃病了,想要钱自己去买着吃。


  • 德奥边境的trrrenz镇,难民觉得援助给他们的食物不好吃,把食物丢弃在垃圾箱。


  • 36名难民在Pfarrheim占领教堂绝食,抗议住宿条件太差。


  • 在克恩顿州,20名难民绝食,要求政府给他们每个月18000人民币的零用钱。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帮助了别人,但是别人不一定会领情,反而认为你应该帮的更多。
 
现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听过太多。
 
“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对于嗜赌成瘾的人来说,借钱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

让世界朽坏的,从来就不是数量有限的坏蛋,而是规模庞大的“烂好人”。

他们看不出,很多打着“救助”旗号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消灭人们自我拯救的能力。
 

4

连岳在他那篇著名的《个人之上,再无其他价值》的文章里说:

罗素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不要为任何理想牺牲,因为这理想可能是错的。
 
他说:
 

个人之上,再无其他价值。


这是我理解的自由主义,我不劝你牺牲,我不劝你承担拯救他人的责任,我劝你保全自己,我劝你过得好一点。某物违反逻辑,它自然就会垮掉......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与美好未来,我要去牺牲、我要让家人担惊受怕,效率与好坏不论,这个路径与做法是违背自由主义基点的:即国家与民族(甚至包括人类)的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毁弃后者以求提升前者,那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这段话,我深以为然。

只有在你力有所余的前提下,能够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你才有帮助别人的能力。
 
所以,当有人怂恿你去拯救世界的时候,我劝你冷静下来,先拯救自己。
 
人人都先拯救自己,才是拯救世界的正确路径,而不是反过来。




5

当然,很多善良的理想主义者一定不会认同我,甚至还会把我轻松划归“精致利己主义者”,大加批判。

比如下面这位读者


 这位批评者的逻辑就好比,你在朋友圈晒出今天的美食,有人义正言辞的呵斥:
“不要忘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都还吃不上饭。” 意思大概是:


  • 你吃饭了,就是不顾他人死活了;


  • 你吃饭了,贫困山区的孩子就吃不上饭了;


  • 你一吃饭,国家就会垮,民族就会亡,世界就会崩溃,宇宙就会爆炸......


你看看,你有多重要,他不说,你还真不知道。


仿佛提出“拯救自己”,世界就会毁灭了?
社会原本是美好的,你一吃饭,就会被糟蹋,你吃的不是饭,是毁灭世界的按钮? 我们之中很多人总是会不自觉的陷入这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混乱之中。 拯救自己,并不是说不拯救世界了,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如同我们说要尊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并不是说要去否定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价值,从来就没有这种逻辑。 从个体出发,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出发,只是表明,我们这个社会的一切价值要回到生命本身来,回到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点来进行判断,而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价值都需要由此推出。 因为我们很难去判断说,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个人不自由,而这个社会本身是自由的,这是自相矛盾的。 当我们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美好,其判断依据和证据只能这样推出:即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个体的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从而社会才是美好的。 如果每个人都担心的吃不下饭了,那世界美好的意思是什么呢? 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努力让自己美好起来,世界才会美好,真正的顺序应该是这样。
比如,父母不应该只是给孩子讲道理,教育孩子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真正的教育方式是做好自己的事业和过好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努力工作、终身学习的榜样,孩子自然就会有样学样。


大道理讲多了,孩子会烦,不但不会听你的大道理,反而会逆反,最后起到反效果。 你看,光是家庭教育都看得出来,并不是你提倡什么,孩子就会变成什么,错误的方式不但不会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可能就导致跟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 把这个道理放到社会上,就是我所说“拯救世界前,先要拯救自己”的道理。 从自身的角度说,你只有拯救了自己,才有能力拯救别人,才有可能去拯救世界。 从社会的角度说,拯救自己,然后惠及社会,才是拯救世界的正确方式。 人人都先去帮助别人,却放任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一团糟,这恐怕不是拯救世界,而是给世界添乱吧。 
6

 
我一直认为,商业就是最大的慈善。 一个企业家,用自己的财富投资创业,不但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而且创造了就业岗位,让员工有机会也通过自己的工作,赚取财富,供养自己和家人,抚育后代。 企业家,很伟大。 任何一个自食其力,为自己和家人付出责任的人,都伟大,都是在为拯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谁说拯救自己,就耽误了拯救世界呢? 不但没有,而且应该是绝大多数人拯救世界的正确方式。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要求助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只说他们有利。


亚当·斯密揭示了社会和人性中隐藏的一个奥秘,那就是:


我们在利己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利他。 利己和利他并不天然矛盾,而实际上,他们往往相伴相生。


正所谓,你好,我好,大家好。
有时候道理不需要复杂的思考,回归常识就能自明。 
7


那么,批评者所反对的“精致利己主义”指的是什么呢? 这是来自于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精致利己主义者”虽然有着光彩的包装,但其本质就是自私世俗,心中并无“公义”。
 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区别正在于此。 自由主义者心中有公义,只不过他们认为这个公义必须由个人才能推导到社会和国家; 而利己主义者心中没有公义,他们所有的包装和表演都只是为了实现其私利。 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决定一个人是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并不在于他是否唱了什么为了社会、为了民族、为了世界的高调,而是在于他心中是不是真的有把人还原为人的勇气,并且把这个勇气推而广之到对他人命运的真正关切。 世界有时会脱轨、会混乱,就如同人体也偶有感冒抱恙之时,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过多的干预,身体自动就会调节平衡,“摸不着的手”也会启动来让社会重新归于平衡。
怕就怕,“圣母们”见不得一丝混乱,看不得一点风吹草动,臆想着自己如果不出手相救,世界将会从此毁灭。
于是,圣母白左们“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慷他人之慨,托他人下水,原本生龙活虎的人,不被他们搞死,都会搞成要死不活的植物人。


都播了10季还未终结的《无耻之徒》,扇了这些“圣母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们一家子这么混蛋,咋也没见完蛋啊。

因为,有能力毁灭世界的,从来就不是区区几个坏蛋,而是一堆一堆的“圣母”!

(全文完)


推荐阅读


法国向激进伊斯兰主义宣战?可能已经晚了!
“自由”思想简史——从道德到规则

从土耳其回归保守,看中东国家的共同宿命
明白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

记得点在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