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没8000,不如摆地摊,十年打工一场空,摆摊三年变富翁,工作不好找,地摊搞一搞。”这两天,“摆地摊”成了热词,各个社交平台上,无论是程序员、公关人员还是媒体人都自我调侃要去“摆地摊”。
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这是李克强总理近期第二次点赞地摊经济。随后,媒体围绕地摊经济展开了一系列的报道。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地摊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媒体的报道有助于宣传好关于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但我们也发现一些新闻报道把地摊经济搞“偏”了:《90后女子晚上摆地摊日卖4千,买下奥迪奖励自己》《多地有序开放地摊经济,大排档业主:每天收入三万元》《地摊经济火了!济南老板日入4万 概念股涨停潮,阿里、腾讯两大巨头也来助力》……
看了这些新闻报道,再看看自己的工资条,还真不如去摆地摊。但摆地摊的可能会想,同样是摆地摊,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一方面,上述报道是拿极端案例作为典型报道,不讲背景、不讲环境,甚至不讲报道中的主人公在哪里卖东西、卖的是什么东西,单讲赚了多少钱,对其他公众来说,除了说句“厉害”,并不能起到任何借鉴作用。同时,还会伤害媒体业务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混淆概念。月入3万元的大排档业主每天的桌数有77桌,日入4万元的济南老板开业后,每天的桌数能有120桌。这两个新闻报道中的“典型案例”分明是规模化的专业的餐饮企业经营者。公众印象中的地摊经济,是天桥上支张桌子给手机贴膜的小哥,是地铁出入口推个小车卖煎饼的大姐,是在各个社区门口临时摆个摊卖菜的老伯……媒体将大排档业主和餐饮企业老板作为地摊经济的典型案例来报道,显然是混淆概念。目前,多个城市都先后启动了“地摊经济”“夜市经济”计划。我们需要宣传地摊经济,但却谨防注水的宣传,这种宣传不仅把地摊经济报“偏”了,还可能对地摊经济本身造成冲击。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在因为疫情造成的经济困难面前,地摊经济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还能解决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人员的就业压力,起到“稳就业”的作用。但媒体不应过度渲染“地摊经济”的造富效应,应真实、客观、准确地报道,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摊经济,也是严肃的政治话题。上文举例的一些报道,是一种误导,一种危害。媒体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引导“地摊经济”有序健康发展。6月4日,就有媒体报道,大连一夜市开放后,附近出现交通堵塞、卫生“一片狼藉”等情况。
随着地摊经济的大热,如防止乱摆摊、占马路、乱扔垃圾、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有序经营?如何不让烟火气变成乌烟瘴气?都在考验各个城市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媒体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邀请行业专家为规范“地摊经济”出谋划策。同时,媒体还可以将各个城市在科学规范管理、引导“地摊经济”中的新举措报道出来,让更多的城市得以借鉴。普利策说,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在这一轮“地摊经济”引发的热潮中,新闻媒体也当发挥环境监测的职能,让老百姓享受到“地摊经济”的便利,让城市展现出更多发展活力和温度,真正成为“人间烟火”和中国生机。文中图片均来自花瓣美素
记得点“在看”哦!另外,把公号加星标,新文章才不会漏。
更多及时资讯欢迎关注《传媒茶话会》微博:@传媒茶话会
请扫码添加小编微信(请注明单位~姓名),小编将邀请您进群~~
《传媒茶话会》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优质原创来稿我们将会推荐选刊至《新闻战线》。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VP8WAEM】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