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课前评估之便签条的妙用
Yanjun注:在上一篇《课前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中,拆书小分队跟大家介绍了三种方法和工具,包括小问卷、讨论角和涂鸦墙,接下来跟大家介绍第四种工具——便签条。 拆书人:杨娟 对外汉语专业,英国华威大学博士。刚刚毕业上任的菜鸟教师,目前在上海教中文。喜欢看书,看电影,喜欢旅游,喜欢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做事。期待在这里跟大家讨论分享。 便签条的用处多多,作者总结了四大功能:打暗号、归类、分析、活动参与。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堂实例: 1、打暗号 (五颜六色的便签条们,他们的颜色在这里得到巨大发挥)。老师们可以把红色和绿色便签条对贴,这样就得到一面红色一面绿色的暗号便签条啦(颜色本身即是暗号)。在引入新概念或是教学中,学生可亮红色或绿色便签条(这个事先约定好)来告诉老师,对这个概念是否了解,是否需要帮助。便签条能帮助老师快速搜集信息,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实际操作中如果考虑到学生敏感度,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亮“牌”。比如: 西班牙语课学习生词时,Mrs. Mendez老师和学生约好,如果学生有问题要问或需要重复生词时,亮红“牌”。 小编注: Juan :这个方法直观、迅速,能让老师高效了解学生需求并及时作出反馈,在汉语教学中也很实用,特别是对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和害羞不愿表达需求的学生。还有,在做判断句子正误这类题目时,以往我都是通过做手势来检测学生的回答,通过便签条打暗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哦。 2、归类 便签条用于归类有两种用法:A 空白便签条。关于某话题,你知道些什么?写在空白便签条上,分组归类贴上大展板;B 有内容的便签条,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归类。作者给出了个课堂实例:七年级家庭和消费者科学课上,Mrs. Berry把写好各种蔬菜水果名的小贴条发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展板上蔬菜类和水果类的图表,分类粘贴。此外,她还要求学生细化分类,或是划分水果小类和蔬菜小类,或是根据烹饪技巧(根茎类和叶子类)或营养价值标准再往下细分。 小编注: Juan:按不同标签贴条的分类有种视觉上的画面感,而且一目了然。这一方法和上面提到的“展示长廊”异曲同工,同样可以做出一棵大树,有树干(大类),有枝杈(小类)和很多片树叶(每张小贴条)。 Tina: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兴趣的去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Nancy:贴标签的办法我也使用过,效果特别好。在复习教室设备和用品时,我将学生分组,每组分一个颜色的空白贴纸或者卡片,负责一个教室一角,学生需要自己在贴纸上写上生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一组能完成得又快又正确。标签贴完后,还可以保留一段时间,用来玩打苍蝇的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在学习身体部位时,也可以玩这个游戏,可以拿学生当模特,贴在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另外,关于贴条是空白还是有内容的,根据时间和学生掌握情况而定。有内容的贴条,使用方便省时,适合时间不多,复习新知识时使用。空白贴条更多地适用于复习环节,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词汇。 3、分析 分析是指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水平。道具是空白小贴纸,老师提出一个待解决的话题(确保是学生熟悉的话题,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学生头脑风暴,在贴纸上写下解决办法。写完之后,老师解释话题的各方面,展示在展板上。学生分析自己贴纸上的回答,看看在多大程度可以归入话题的某一方面。分析和归类的方法和过程看起来好像差不多,但是作者说了,在分类学习中,分析位于金字塔的上部,也就是深层的认知分类。分析就是把信息化整为零,分类比较对照,从而发现个人和新知识间的差距。 Tina: 思考:时间问题,如何把握? 例子: 学校和当学生的经历自然是每个学生都很熟悉的,深知这点Mr. Rossi提出这样的话题: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学校应该如何更好教学?学生写好小贴纸后,Mr. Rossi开始解释认知系统着重脑力教育(即知识、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指导),行为规范系统侧重奖罚,社会文化系统关注学生从外部世界带来的一切对学习、行为规范和学校文化有影响的因素。解释完这些,他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和展板上展示的三大系统对照归类,从而了解学生的分析能力。 小编注: Tina:此方法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或者程度高的学生。 4 、参与活动 小贴纸还可以用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前评估活动,发挥自己的力量。学生把想法写在小贴纸上,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和规划下一步教学重难点。比如,Mr. Wang的商业课上,他先问学生想知道哪些经商方面的职业。根据学生分门别类贴在展板上的小贴条,Mr.Wang能够决定哪些职业信息要在全班范围讲,哪些给个别同学讲。 小小贴纸这么强大,它可以运用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上吗? 作者列举了一些学科上的应用: 阅读课:学生可以用彩笔标注文章中的句子,比如象征主义的句子或作者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在小标签纸上写下页码,粘贴在大展板上,或跟同学们的答案作比较。 科学课:比如学习骨骼,按照骨头长短,用彩色贴纸做标签分类。 跨学科的课程也是如此,基本上遵循以下思路:提出话题→学生写下想到的内容→小贴条分类→标记类别间的关系。 小编注: Tina:任务型教学也是遵循这个思路,以学生为主体,解决问题。 Nancy:在一次新学期开始前,我在教室后的白板上写下几个问题,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贴纸写下相应的问题,然后贴在相应的问题下方。用于了解学生之前掌握的中文知识,感兴趣的中文知识,喜欢的学习方法等。我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新学期的中文课。(之前是用问卷,偶尔改用贴纸也不错,既达到目的,也装饰来教室墙面。) 老师怎么解读小贴纸上的信息呢?这些信息如何帮助老师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技能、想法和态度呢?老师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制定教学计划呢?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即是老师有针对性地教学指导。 那么如何能够有针对性呢?首先,用图表整理学生前测试活动中的信息。图表可以展示学生目前的水平和老师的期望值,学生的知识技能、或是观念态度如何一目了然。比如,Ms. Dix 九年级的代数课,学生理解四个数学概念是学好这一课的前提。Ms.Dix做了学生掌握程度的百分比表格: 制作表格的过程中,作者说,老师要不断问自己:我有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反映了什么情况?(其实是强调制作表格分析数据的目的) 第二步,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作者又来提醒老师:学生目前需要知道什么?需要做什么?比如,Ms.Dix九年级代数课,图表分析学生目前掌握情况之后,Ms.Dix现在要决定的是,学生整体需要学到什么程度,哪些学生需要“补缺”,哪些学生可以“推进”。 (也就是说,老师的指导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量体裁衣,因势利导。教师利用第一步中获取的学生课前知识储备、个人观念或情感等信息,采取个人单独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和全班集体教学相结合,详见下面Ms.Dix代数课的例子。) 了解分析情况,制定计划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自然是如何教学。作者建议老师自省:我如何运用这些数据教学? 答案是:有的放矢,用数据指导教学内容、讲解程度,有选择地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改变教学计划; 2增改教学资料; 3 调整教学策略; 4 确定需要“补缺”的学生; 5 调整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量体裁衣; 6 差异化教学,分组或合作学习; 7 调整最终考核标准。 还是以Ms. Dix的代数课为例。经过前两步之后,Ms.Dix决定在全班范围内回顾小数和百分数,讲解更多的分数,对部分不熟练的同学单独指导基本运算。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是否保证做到分析-决策-执行,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呢?作者给出了两个课堂案例分析: 案例一 英语课上,Mrs. Chavez一上课就问学生几个关于短篇小说的问题,了解学生对小说主旨和人物的理解程度。学生们在表格里填好回答,找一位同学分享交流。在分享过程中,Mrs. Chavez四处巡视,不时问学生一些问题。然后,Mrs. Chavez又指定三个同学一组交流分享。她特别留意在第一次分组中表现出对主旨和人物理解欠缺的同学。三人组讨论之后,总结出小组认可的统一回答,在展板上按“人物”、“主旨”、“背景”分类张贴。全班同学看过各小组的回答之后,Mrs.Chavez再让学生讨论整理出全班认可的每个问题的回答。这样从二人到三人,三人到全班的交流讨论,再到比较调整个人最初的回答,达到理解主要几个文学概念的目的。最后,Mrs. Chavez检查每个学生的回答,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准备。 提问:Mrs.Chavez是否运用了形成性评价?如果有,哪些元素是形成性评价?你对Mrs. Chavez的教学有何建议? 分析:这个案例中老师部分运用了形成性评价。通过一轮轮的小组活动,以及活动中Mrs.Chavez的观察和提问,Mrs.Chavez了解到学生现有水平,但是她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却不清楚。特别是最后,全班学生共同整理出问题答案,这一环节中没有体现出哪位同学需要额外指导。Mrs.Chavez需要改进之处,在于搜集分析每位同学的回答,有针对性地提供反馈和指导。 案例二 统计课上,Mr. Smith让学生们在展板上张贴展示作业问题的答案。快速浏览之后,Mr.Smith指出作业中的三个问题,让回答正确的一名学生分享计算过程,别的同学自行修改。最后Mr.Smith指出问题解答的一些难点,确保学生没有问题之后,继续下一步。 提问: Mr. Smith运用前形成性评价了吗?你会建议Mr.Smith在课堂上怎么最大限度地运用评价机制呢? 分析:虽然Mr.Smith了解到学生哪些问题理解哪些不理解,但是他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很明显,如果全班大部分同学都不明白这个问题,老师需要调整教学计划,重点指导,以弄清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因为概念的不理解还是计算失误。但Mr.Smith在课堂上并没有这么做。虽然他搜集了学生的信息,但是没有充分利用。 小编注: Juan:作者苦口婆心的两个详细案例,强调一点:了解学生学前准备是前提,如何根据学生灵活调整教学,有的放矢才是前测试评估的重点。 Tina:一个教学理论,要想有的放矢的应用到课堂中很不容易,尤其是对于新老师,但是不能在开始遇到问题时,就怀疑此方法是否可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Nancy: 赞同Tina 老师的观点。一个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法的使用需要老师多实践,多总结。另外,同一个方法,不同的班级效果可能不一样,老师在使用时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多本书的拆书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