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 | 三个交换生教给我的新概念:technological culture shock

郝小焕 艳君Yanjun
2024-09-04

photo by Matt Botsford

艳君注:这个系列访谈名为《教室外的学习者》。我们通过汉语老师和世界各地学习者的对话,向大家展现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在教室外的人生经历,让汉语老师们听听他们的心声,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借由这个专栏,我们一起发现“学汉语”这件事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本系列的第二篇,来自郝小焕老师(小焕老师的故事见文末链接)。小焕老师的采访对象是来自美国大学的三个交换生。



01


成文初衷




在韩国的两年和上海六年,我的教学对象从在校生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跟他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也常会谈到他们对于学习中文、中国文化、在中国生活的看法等等。这里有些共性,也有不同。我希望能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把他们的真实感受展示给老师或者其他学习汉语的人。


02


背景简介




这篇文章的采访对象是来自美国大学的三个交换生。来上海学习三个月,一个有基础,两个零基础。因为我想追求采访过程顺利,因此采访过程让学生使用了英语。文稿基本涵盖99%他们所说的话,部分词汇保留了英文。


我从学生这里得到的新概念是:

  1. 这里是现代和传统的结合。

  2.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被孤立。

  3. 会再来中国,但可能只是短期。

  4. 汉语没有别人说得那么难,三个月中文比五年英文会说得多。

  5. 文化冲突来自于科技,而非人际。


03


学生介绍



C:美国人,住在homestay。

A:美国人,住在酒店。

M:马达加斯加人,住在homestay。


04


访谈内容




问:你们来中国多长时间了?为什么决定来中国?

C:我来中国三个月了,我决定来中国是因为我想练习中文。我高中学习了中文。我觉得中文是一门值得学习的语言,因为近几年中国发展得很快,中文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

M:三个月。我来中国是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来过亚洲。我一直想学习中文,于是我开始在这里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等等。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探索。

A:三个月,以前没来过中国。我以前在大学学过一年中文。我来这里练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等我大学毕业后,我想在中国开始我的事业。


问:来中国以前,你觉得中国是什么样的?来中国以后你觉得中国和你想象得一样吗?

C:来中国以前,我觉得中国很hectic,因为中国有很多人口,很多事情正在发生。来了以后,我觉得差不多。在这里外国人很容易生存,因为很多东西有英文翻译,而且很多人愿意帮忙。会中文肯定会有帮助。

M:来中国以前,我尽量不让自己抱有期待,因为我不想失望。我刚来的时候,很多东西让我想起了马达加斯加,但是这里很现代。很奇怪这里能把现代和传统生活结合起来。我觉得很有意思,这是我没预料到的。来之前,我想去爬很多山,去农村。这里的山很棒,但是我应该多去农村看看。

A:来之前,我没有抱有很多期待。我原来以为我可以说一点点中文,因为我以前学过。我以为我可以轻松使用公共交通,人们会很有礼貌,这里会很拥挤。这三个预期都错了。因为方言,我不能说中文,来之前我不知道会这样。几天后,我就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公共交通、买东西付钱,这个很让人惊讶,这个和我的预期相符。人们大部分时候不礼貌,但是当你开始了解他们之后,他们会很有礼貌。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一半对,一半错。我以为中国会很拥挤,但是其实只有几个特别的时候很拥挤。对于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口、这么大的城市来说,拥挤程度quite manageable。


问:M你说很现代又很传统,是什么意思?

M:我坐飞机经过纽约,纽约有很多高楼大厦,这里的建筑让我想到了纽约。但是人们把衣服晾在外面之类的,是我在纽约没见到过的,我在家见到过,那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我看到的时候,觉得很nice。我们也去过北京,北京的路和房子也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C:我同意,我觉得大部分中国的城市是那样的。在更新的商业上,它们绝对是现代化的。上海是一个很新的城市,相对于其他国际都市来说。很奇怪,如果你去法国,我会说这个城市更传统,而不是现代。你可以感受到你不知道自己在任何一个世纪。在这里,你会觉得像在纽约。纽约现在的样子不可能是在任何一个世纪。我觉得有点像上海。在某些方面,他们紧守着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你不会在美国看到这些,美国是一个很新的国家,所以我们看不到这些,很有意思。

A:你如果问美国人,就会听到这些。美国人会觉得拆掉一座城市,建立一个新的是一个好主意。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工作,我不会待在那里,我会离开。这是美国特有的,中国也开始做了。但是我们没怎么被历史束缚。美国说有故事历史,比如家庭树等。但是纽约是一个短暂的21世纪的城市。波士顿、费城这些城市是21世纪的新城市,它们会有不同的结构,但是它们也会更新换代成差不多那样的。欧洲从来不会更新他们认为是历史的那一部分。中国有点像两者中间。中国的北京和华盛顿,上海和纽约、多伦多,广州深圳和洛杉矶差不多。但是不同之处,在中国现代城市底层,有一层历史,这是我们看到的,因为我们居住在老城区。


问:所以你觉得生活在上海是困难还是简单?

A:在上海生活比较简单。我个人认为,如果我在这里有一个工作,以后要在这里求生。我的个人生活会更容易,但是我的社交方面肯定会更有挑战性。通勤难不难,多容易去找到一个工作,有没有挣足够的钱,买食物难不难,这方面更容易。但是,社会关系生活会更难。

M:我的生活“chill”。我的生活进行得很简单,我喜欢这个简单的城市。如果我有一个工作和公寓,我觉得我可以在上海生活一两年。但是和国外的家人沟通不是特别容易,特别是有威屁恩,有时候网特别慢。如果我有机会在中国生活更长时间,我就会有更多时间交更多中国朋友,这样会更好。

C:上海的日常生活很容易。这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你能找到任何东西。交通很方便。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城市,所以有很多城市规划。社交方面很难,在上海很容易会感觉到自己被孤立,因为在美国被很多文化和人种包围着,在其他国家也很容易找到和你一样的人,但是在这里见到外国人会很陌生,如果我在美国看到外国人,每个外国人看起来都像美国人,因为没有“真正的”美国人。如果我在这里看到外国人,不管他是什么人种,我觉得Ta就是我的“兄弟姐妹”,“hello, how are you?”


问:但你(C)住在寄宿家庭,你还是觉得被孤立了吗?

C:现在少了,因为我听懂他们说什么容易多了,即使他们说中文很快。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来自美国,我们的时区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醒着的时候我的朋友在睡觉。现在好很多了,我可以和他们聊天,更好地理解他们,我知道他们的日常安排,他们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有时间,等等。

A:我觉得很transactional。

C:Cold。

A: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的东西。如果人们看起来不是很expressive,看起来不感兴趣,我们说他们cold。

C:不一定是人,还有生活方式,看起来没有很多meaning。

A: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我可以在这里工作,不可以在这里生活。

M:我来自马达加斯加,我在那里生活了差不多20年。把美国和上海比较的话,马达加斯加人更像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和我刚融入美国的时候比,我跟这里的人更能产生共鸣。我觉得我到美国的过渡比我在中国更难。


问:所以你觉得你再次来上海工作或者学习吗?

M:我愿意。

C: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再来上海。总的来说,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现在很重要,我会来中国工作。比如我爸爸来中国30年了,为了工作,就是因为这里的经济发展很快。我也有朋友在这里,我也会回来看她。

A:我知道我会回来。我觉得我会为了研究回来不止一次,不管是工作、研究或学习,不管我怎么安排我的人生,all roads lead back to China。甚至是为了学生研究,我也会不断回来。很可能会去北上广。只要中国很重要,看起来永远很重要,只要人们需要知道这里到底在发生什么,我都会回来。

M:我就是觉得再看黄山一次之前,我不能死。黄山是我至今在中国去过最棒的地方。我想回来。另外,我也对亚洲整体这块区域感兴趣,我想要了解更多。很可能我的好奇心会驱使我再来一次中国,很可能是上海。


问:如果你想来上海工作,你想进入什么公司,或者什么行业?

C:我觉得我不一定会在上海工作,我只是觉得不管我最后在美国或世界上什么公司工作,可能都会在某种方式上和中国有关,很可能在中国有分公司,或者客户。

A:我可能一两年内回来中国工作。如果我说我要做咨询工作,听起来很cheap。但是我觉得我可以做任何行业的沟通,可以做金融行业的沟通。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公司在金融方面或任何行业建立沟通、建立合作关系。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会做的是作为一个中介,我了解美国,我了解,或者最终将会了解这个中国的公司。有很多这样的公司帮助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我觉得我会把我的事业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但是我觉得我不会把我的事业放在上海。但是,谁知道呢,我还是个孩子。

M:我不太了解瑜伽,但是我觉得我可能在这里教瑜伽,而不是在公司工作。我觉得我可能跟所有的公司合不来。所以现在我不知道如果我再来中国的话,我会做什么,可能做老师。


问:你觉得学习中文对你有帮助吗?

A:super helpful,wildly helpful。

M:我觉得这是一个必备条件,如果你想在中国工作或者做任何事,学习语言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的日常生活。

A:你可以说necessary或positive good,你need学习汉语。

M:不是need,是have to。

A:你可以不学汉语在这里生活,但是你会错过很多。

问:比如?

A:在研究方面,人们在街上说话,他们说话很大声,有时候他们说的对你的研究很重要,但是除非你会说中文,你不会知道。这个昨天在我身上就发生了。

M:我不知道除了学习语言,还有哪种方式可以拥抱这个国家。

A:除非你理解这个语言了,你住在上海就变得不一样了。在很多其他地方,如果你不会这门语言,你还是能在文化上跟别人交流,在这里不太一样,你得学习这门语言,体验中国的文化。


问:你觉得学习中文“非常非常难”吗?你觉得学习中文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M:我不觉得非常非常难,我觉得有一些挑战,就像你学习任何其他外语一样。来中国以前,我有很多朋友告诉我学中文非常难,在某些方面,比如发音、声调、写汉字。但是我觉得人们过度夸大了。

A:你得把你的灵魂放进去。如果你真的学习了,很认真对待了,汉语就不是crazy difficult。如果你只是时不时学一学,如果你不来中国,只是在大学或课堂上学习,比你来中国更有挑战性。如果你看汉字看得更多,听得越多,说得越多,会越来越容易。

C:概括的说,很难跨越中文和英语的区别。因为再学习别的语言的时候,你很想从字面上翻译,但是学中文这样不太有用,你得考虑语法之类的东西。其实我觉得中文的语法和汉字make sense,至少比英语简单,没有冠词,没有过去时,等。我觉得英文中我们有很多很多词,可能中文也有,只是我不知道。可能在英文中可能有20个词来说一个东西。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中文更容易,也能理解别人说的话。

A:你不需要学习一堆单词来说一个句子,你只需要学习几个单词,几个句型,你就可以说很多东西!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对日常交流不是特别有帮助。但是学习几个简单的概念,可以让你走得很远。如果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英文,你得学习很多独立的东西来说一个简单的句子。

M:我从10岁开始学习英语,和在这里学习三个月相比,我能说的中文比我在学校学习五年能说的英文都多。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教育系统没有这里严肃,但是我学会说中文比我学会说英文要快得多。

问:可能是因为你现在成熟了,所以学习东西更有逻辑性。

M:可能。但是在学校,你只是学习语法。你要上课的话,你得记住动词+宾语。我觉得这对学生学会说和理解这个语言不是很有帮助。


问:关于中国人、文化、文化冲突,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A:文化冲突是真的。我完全不知道我会遇到什么。来这里以前,我认为自己去过很多地方旅游,但是我只是去过欧洲很多地方。所以我知道怎么处理时差、不会说英文的人,我会说一点中文,我以为我可以。但是中国不一样的是,交流是一个挑战。一些基础的东西,在西方国家你不会去想,在这里完全不一样。这是你看你没有准备的。第一周我struggle,不是因为我不能跟街上的人说话,只是因为我几乎不能用现金。这些都是短期的问题,有很容易的解决办法。但是最大的文化冲突来自这些东西。

C:在这里更难取到钱,你不能用国际信用卡,每个人用微信支付,但是你不能用微信支付因为你不是中国人。那你说我去取现金吧,你得多付手续费,因为你不能用你的卡。

A:马云可能解决了这个问题,外国人可以用支付宝了。

C:除非你住在这里,你有中国的电话号码,你才能。不然你得用国外的电话登录。其他每个地方都很国际化,这里很中国,所有东西都是“no, this is Chinese”。你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A:只要你准备好了中国的电话号码,银行卡,社交平台,文化冲突很快就消除了。所有我习惯用的东西现在非常不一样了,这个incredibly challenging。文化冲突更多是出于技术,而不是“街上的人很奇怪”。中国文化很subtle。意大利和希腊文化不subtle。我觉得可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冲突还是生活方式的文化冲突。

C:我觉得你会对人际之间的文化冲突更有准备,因为你知道这里和去欧洲有多不同。我来这里的第一天,不会说英文的homestay的阿姨给我做了晚饭,我告诉她我要“4”个饺子,她以为我说“10”,我没有都吃完,她很伤心,然后我觉得压力很大,以为我不想让她伤心。

A:你已经预料到你会遇到这种文化冲突。

C:对,我知道人们会吃完自己的饭,这点我很容易克服。但是我不能用淘宝或类似的东西,我刚来的时候我的电脑坏了,我只能用手机,但是我手机上的威屁恩和网络比电脑慢多了,用手机做东西、做作业比处理别人因为我没吃完而对我喊难多了。

A:只要你这些东西好了,你的生活会无限容易,也更好,更方便。但是那方面的文化冲突也更intense。如果任何人要来中国超过一个星期,这是我会告诉Ta的。没有人能预料到。

C:如果你只是短期来这里,这里很tourist friendly。但是如果你将要在这路住很长时间,你得struggle。

A:我需要买一张SIM卡,但是我几乎不会说汉语,我怎么说我要那张SIM卡。怎么办一张银行卡、怎么安装微信、打开手机app点菜所有页面都是中文的,经历这些过程很值得。只要你学会了怎么用,生活变得非常好。


以上就是访谈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看完有所收获,请留言告诉我。以下是访谈录音,如果你想听听他们原滋原味的英文表达,可以点击音频播放:如果你有想问的问题,我可以给这三个学生发邮件追问,或者在采访之后的学生过程中问到这些问题。

谢谢!


策划:郝小焕 刘艳君访谈录音及文字整理:郝小焕人物照片由郝小焕提供
相关文章七彩人生|从业八年,一路很努力,很幸运 本文作者小焕老师的故事。小焕老师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赴韩国两年。回到上海在教学机构、互联网公司工作若干年,后来选择成为一名独立的汉语教师。文章分享了她总结的成人学习的特点,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实例。此外,小焕老师还给想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小伙伴们分享了观察互联网公司的几个角度。访谈|为道日损,一位外国学者的中国智慧,《教室外的学习者》系列的第一篇。杨飞老师采访了曾任教于韩国外国语大学哲学系的朴正根教授。朴教授1968年上大学后开始学中文,曾赴台湾留学工作十年整。他一生热爱中文和中国哲学,也喜欢中国古典电视剧,喜欢吃中国菜,更是做的一手好菜。经常鼓励自己的家人和学生们学习中文,去中国哲学中寻找生活的智慧。朴教授及太太和两个儿子都是流利的韩语和汉语的双语使用者。《教室外的学习者》这个系列做起来比较花时间,我们争取每个月更新一篇。如果你喜欢的话,请多多转发与分享~~


 

对原创的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喜欢就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艳君Yanju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