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绝对想不到,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是这样的
微信号名称:老萨有发现(ID:sashuchang2015)
上周日(7月3日)下午,
北京青年报一楼的大厅,
这么多人排着队干嘛呢?
嘿嘿,老萨参加北青副刊读者活动讲座日了呗
作为中科院子弟的老萨,
这次带大家穿越去看那些原本是教科书中、电视机里摸不着的科学大牛们的生活日常。
先看看参与者的反应吧
掌声
认真地奋笔疾书
开怀地放声大笑
当老萨问大家,
猜猜到现在一共写了多少本书?
是10本、20本还是30本的时候,
有哥们儿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大袋子猛然站起声如洪钟地喊出:
“不止!”
听说现场还有许多从外地来的朋友,
听到那么多遥远的地名。
而翻看现场的小朋友记的笔记,
更是感慨万千。
最可爱的是,
这位喜欢科学的小朋友害羞滴不敢自己提问,
妈妈帮他问问题的时候还假装镇定地看笔记,
而最后得到了老萨签名的图书时,
喜悦就跟着笑容一起情不自禁地荡漾出来啦~
其实,
现场让人感动激动触动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照片和文字也不及现场感受的分毫。
接下来要赶紧进入正题,
给大家附上讲座的浓缩啦~
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人说应该改造知识分子,但其实从人类进化史来说,应该是知识分子改造这个世界。最后我们的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知识分子,所有的人都会成为有知识的人。那个时候,世界才会变的更加文明,更加理想。
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中科院的弟子从理想说起,
这些大牛告诉我什么是理想。
我小的时候放学了就上中科院数学所写作业,到了吃饭的时间拿着我爸的饭票到食堂打饭。嫌排队浪费时间,就在队伍旁边的桌子上写作业。打饭的大师傅看到了我在学习,就说,小家伙不错,你将来可以争取像华罗庚先生一样有成就。我说,华先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成就呢?如果当时他告诉我华罗庚先生具体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我估计就跑掉了,因为记不住啊。但大师傅说,华老的成就是他写一个字值一个馒头。这件事让我的印象很深刻。华罗庚的论文一个字四分钱可以换一个馒头,什么时候我写字可以挣一个馒头的时候,我就会觉得我是有成就了。
所以,华罗庚先生告诉了我,什么是精神上的追求。
第二个理想,
我自己个人的享乐追求,
也是在中国中科院奠定的。
我的母亲那时在农机化所工作,全国各地的农产品都要送到这儿来进行检验。各种各样的食物都是要试吃的。当时的供应很差,大家都是拼命地找试吃的产品,所以试吃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但有人说咱们这些人吃这点东西算什么,想想人家杨申教授过的日子那才是潇洒,那才是真正的好生活。我就想听听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生活?他们说,人家杨申教授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吃的跟我们可不一样,吃馒头片抹这么厚的黄油。我当时想,有朝一日吃馒头能抹那么厚的黄油就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中国的知识分子会是什么样子呢?
相貌儒雅,有一副眼镜,穿上西服?
文质彬彬的山东大学数学院教授彭实戈,他是燕子门的第30代高手。他使用的兵器是现在基本上在今天的中国武术界没有人用的,他用的是大关刀,大家看看他表演的镜头,72斤大刀挥舞如飞,我们的男知识分子。你们在大街上看到知识分子不要以为人家好欺负,说不定人家家里有72斤的关王大刀。
女知识分子形象?
这位是我们的极地所冰雪专家谢思梅老师51岁的照片。
这是在没有PS,也没有美颜的时代,顶多就是化妆照艺术照的方式。我跟谢思梅老师经常接触,她今年76岁,还是风姿很好的样子。你们觉得知识分子是因为天天闷在办公室里才保养的这么好?告诉你,谢思梅老师是我国的两极探险专家,多次作为雪龙号考察船上的女气象指导员到南极,当年胡锦涛总书记给她一个外号——雪龙号的千里眼。
她闯南极的时候,是坐船去的,是不是只是船上的花瓶呢?不是的。雪龙号有一个“大球”,是谢思梅他们在国家海洋局研制的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当初做的时候,因为我们的信息被封锁,所以不知道世界上是什么样的水平。谢老师就决定把这个东西做的越大越好,等云图做出来了才发现,世界当时最先进的云图系统只能接收1/3我们那么大的云图。这张图是谢老师一生的心血。
我父亲是我国第一台台式计算机长城203的生产组长。那个时候很长时间看不到我的父亲,因为早晨起来的时候他已经上班了,我还没有起,当我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我只有夜里醒来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他就是这样的形象,在自己桌子上,孩子睡觉了他还在做自己的研究工作。
这个时候感受到的不是他的勤勉,是他的骄傲。他平时是个很谦和的人,但当他晚上面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时,我就发现他那个时候傲似王侯,那样的骄傲让我非常自豪,非常崇拜他。我父亲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布衣王侯。
“
科学院的灯火从来不灭。它的灯火和一般的不夜城的灯火不一样,不夜城的灯火是一圈不灭,但是中科院的楼周围是黑的,但是窗子是亮的。
我是97年出国的,很长时间没有回国。回来那天,已经是晚上11点了,从机场拖着箱子走到了数学所的楼下,我一看楼,已经换成新的了。而我们所有的窗子依然灯火通明。
我就知道,不管时代是怎么样的流转,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是永远不变的,我们永远可以在这个地方找到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编辑\张艳艳
没有到场的朋友不要着急,
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收听讲座全程音频感谢北青报同仁的的辛劳付出,更多精彩可关注【北青天天副刊】(ID:bqttfk)
▼ 萨苏“科学大腕”系列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 阅读原文,收听萨苏全程讲座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