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象益|“科普要有创意、接地气才能助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东钱湖教育论坛 湖畔问教 2022-03-28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湖畔导读

你对“科普”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儿时每一年一次的科技馆春游?自己动手做小实验?还是今天全球流行的STEAM教育?


1960年代,太空竞争引发了美国科学教育的重大转折;2010年代,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再次触发了全球教育对未来的思考;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思教育”报告让我们看到了科普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因此,假如在今天,科学教育还仅仅停留在知识性内容的传播上,那么,离科普推动创造性思维,还相距甚远。


湖畔问教,与您一同问教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卡林伽”科普奖的获奖者李象益:科普如何助力培养创新思维?”

 

 李象益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原理事长

国际博协执行局前执委

国际博协科技馆委员会原副主席

东钱湖教育论坛顾问 



从全球科普的重要转折点

看如何普及和推进现代科学教育


1960年代的太空竞争是

科学教育的重要转折点


李象益从上世纪60年代讲起:“1957年,世界发生了一个很大的事件,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撼了全球。美国人认为是他们落后于苏联了,美国人认为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耻辱。


因此,他们誓要改革教育,就开始批判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杜威实用主义强调让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学知识,而且要学技能。)当时美国教育界觉得更重要的是推崇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的‘培养创新人才’发现法。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的现代科学教育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


美国开始颠覆原来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观念,推动学习者、青少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美国在教育的方式上就有了很大的变革。

▲旧金山探索馆

美国有一个物理学家,叫弗兰克·奥本海默(Frank Oppenheimer),他当时在美国的旧金山创建了一个探索馆,这个探索馆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让学习者到这个馆里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参与互动体验中学习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


美国的科学创新教育从此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代科学教育的理念就这样树立起来了——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调在教育中贯彻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相结合。这个转变,主要就是为适应时代所需要的培养一代创新人才。


21世纪,《全新思维》

带给未来科学教育的思考


“未来创意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呢?美国的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写了一本书叫《全新思维》,他说,未来的人才需要具有决胜未来的六种能力。


首先是,设计力、故事力、交响力;什么叫交响力?就像一首绝妙的交响乐一样,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科的交叉、走活与横向价值链,交叉点往往是创新点。因此,会综合,就会创新。他把这种综合力称之为交响力。

还有“三感”:共情感、趣味感和价值感。


其中所谓共情感,他认为今后的科学创新、科学研究,都是团队式的,要具有合作、共处、共享、共赢的团队精神,并在这样的氛围中,推进科学的创新;所谓趣味感,他说生活与科技本来就是很有趣味的,所以我们在科学教育里,应该非常关注科学的趣味性,趣味性是激励公众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可或缺的要素。


李象益说:“我们正处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正由信息时代过渡到创意时代,教育已经由重视知识传播,提高到关注培养人的科学思维、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也就是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的要求。”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反思教育”报告看科普的价值观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性研究报告,叫做《反思教育:向着世界共同利益的目标转变》,报告指出:应该把过去的公共利益提升为共同利益。


“公共利益”是指政府出钱,办学校、办医院,公众即受教育者是利益享用者。

“共同利益”是什么呢?就是受教育者不仅仅是一个利益的享用者,而也应该成为共同利益的奉献者,从而提出“人人都应该是创造者”的理念。


我想,从这个三个方面就能够说明科学教育的走向是什么,就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把人培养成为一个有诚信、具有社会担当与责任、有创新思维与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这就是当前时代对科学教育的新的要求和目标。”



科普如何助力培养创新思维?


李象益说:“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做到教育和时代需求相适应。


其次,在科普方式上要推动创新与实践探索。


比如:国外的科技馆,取消了讲解员。让公众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地、跳跃式地去探索与实践。


第三,优秀的科普教育应当注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以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为目的,在教育中要贯彻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采用接地气的方式,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其中。”

▲ 大卫·科波菲尔

李象益曾举过几个例子——怎么让一个人从一张A4纸里钻过去?我们可以把纸叠起来,通过一定的方法撕开,人就可以从中钻过去了;魔术能不能科普?我们看到魔术师大卫变火车变轮船,其实背后应用的是光学的知识。把能够引发孩子兴趣、好奇心的内容,巧妙地与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结合,无形中就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象益先生肖像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李象益|“科学教育的目标,

是培养人文情怀下的创造力”

智库|于素梅:

中国孩子体育教育的难点到底在哪里?

李连宁|“教育公平是新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


知行合一,欢迎转发



· 风起东钱湖 ·

 凝聚智慧   启迪未来 

 让教育不再独行 


湖畔问教


凝聚智慧,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