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的旅程|黄宾虹:“街头烂熟,有何滋味?”

东钱湖教育论坛 湖畔问教 2022-03-28




黄宾虹是山水画一代宗师。


这个盛誉,主要来自艺术界。几乎所有美术界的大咖,对黄宾虹都推崇备至。


但在民间,黄宾虹的画并不怎么受追捧。不受追捧到什么程度呢?


据说,黄宾虹去世后,按他的遗嘱,要把一些画作捐给国家,却没有单位愿意接收。直到有一个爱好艺术的领导人直接过问后,浙江博物馆才勉强接收了。但接收之后,就被搁置到一边,直到黄宾虹去世后三十年,包裹才被打开。


黄宾虹的画在民间,为什么不受追捧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不懂。


湖畔问教,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黄宾虹的画,为什么让人看不懂。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如何评价黄宾虹?高赞回答是:让懂画的人评价黄宾虹,如同让学物理的人评价爱因斯坦。成就早已光芒万丈,何须我等评价?

▲黄宾虹 《山水镜片》华茂美术馆藏


难点一:复杂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说:“无知者,看轻黄宾虹;学养不足者,看不懂黄宾虹,皆不足论。而后来较有水平的画家和史论家,说是能看懂黄宾虹,也不过是看懂大概,或者只感觉到他的伟大而已。” 


黄宾虹的画为什么难以被人理解?与齐白石作品的“雅俗共赏”不同,黄宾虹属于“曲高和寡”的学者型书画家。他的画展现出的复杂性前所未有。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提醒说,“黄宾虹的艺术属于靠性灵而非靠技巧上位的,因而他的艺术只可借鉴、仰视,受其启发,但不可临摹、复制,更不可盲目效仿。如果一味学其笔墨技巧而不了解其绘画之外深层次的东西,学黄宾虹必将是死路一条。”

▲黄宾虹 《山水轴》华茂美术馆藏

黄宾虹的复杂性,在于他画理中的古典性、传统性。

在黄宾虹的画理著述中,更多的是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画、人与自然等大美术的东西。他用书法解释绘画,用“化蝶”说明学画的历程等。如果只知理不知画,或者是只知画不知理,都很难理解黄宾虹山水画的内涵。

黄宾虹的复杂性,在于他绘画里的文化含量太重。

一位艺术家的灵魂在于文史哲的思想,黄宾虹的艺术审美思想落点落在道家。他的画论和著述经常提到老子、庄子,这透露出他对道家思想的向往,这些都与他绘画的精神有关系。他的山水更多的是追求古人的意境,简约天真,旷远幽深。

黄宾虹的复杂性,在于他的绘画里追求“法高”。

黄宾虹一生努力于“法”、处处讲“法”,他的画不被人理解,也是“法高”带来的,因为过于讲“法”,留心留意于“法”,则显得激情不足。

▲黄宾虹 《拟白石翁诗意》华茂美术馆藏

黄宾虹的画虽复杂,他的画理却朴实易懂。


比如他说,山水的美在“浑厚华滋”,花草的美在“刚健婀娜”,笔墨重在“变”,只有“变”才能达到“浑厚华滋”和“风健婀娜”。


比如他讲虚实,“画先求实,后求虚,讲虚实有难易,但不是好坏,虚实是相生的。虚要从实处看,实要从虚处看。”


由于这些复杂性,欣赏黄宾虹的画,必须要有人生阅历,有文化积淀,有美学修养,这三者缺一不可。

难点二:笔墨技巧难

中国画向来讲究“以书入画”。但在黄宾虹这里,更进了一步,他不以景物为描写对象,而是让笔墨当主角,这是黄宾虹山水难懂的原因之一。


黄宾虹为什么如此重视笔墨呢?与他生活的年代有关。黄宾虹出生在清末,当时正是“金石入画”、对传统笔墨形成冲击的时期,黄宾虹就是在这股文化思潮里面出现的,他的艺术核心也就自然是笔墨。

▲黄宾虹 《西湖北高峰》华茂美术馆藏

用黄宾虹自己的话说,“画重笔墨为上,其次章法,犹精神之与躯体耳。但观章法之新奇,求其外貌,不审内心,非真知画也。中国画法之要,根本精神全从书法中来,不明书法,即不知画法。”


由此可见,在黄宾虹看来,中国画的神髓、中国艺术的民族精神就体现在笔墨精神上。


经过数十年不懈地探索和实践,黄宾虹总结出了“五笔七墨法”。五种笔法是,平、留、圆、重、变;七种墨法是,浓、淡、破、积、泼、焦、宿。他的“五笔七墨”法为开创中国画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影响深远。


除了“五笔七墨法”,黄宾虹还把“用水”上升到法的高度,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运水九法,一曰“水带墨”;二曰“水破墨”;三曰“墨破水”;四曰“色破水”;五曰“水破色”;六曰“渍水”;七曰“凝水”;八日“泼水”;九日“铺水”。


黄宾虹的山水画浑厚华滋,笔墨洒脱老辣,这与他那精到的“用笔”“用墨”“用水”分不开。

难点三:师法造化

画分三品:曰神、曰妙、曰能。如何能让画作神、妙、能呢?黄宾虹的答案是,师法造化。


黄宾虹一生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他九上黄山、五游九华、四登泰岳、登峨眉、游青城、走四川、历长江三峡、登巫山十二峰。


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此最要紧。进而就得多打草图,否则奇峰亦不能出来。懂得搜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图是能用苦功;妙理、苦功相结合,画乃大成。


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思想被黄宾虹再次验证。


20世纪中国传统画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其中,只有黄宾虹以山水为主。相较于花鸟画,山水画趋向于闭合,有着群峰蔽日之势,很难再有所突破创新,黄宾虹靠着师法造化,成为了山水画的一代宗师,但这也是他的画难懂的原因之一。


黄宾虹自己曾说:“我要游遍全国,一方面看尽各种山水的曲折变化;一方面到了某处,便发现某时代某家山水的根据,便十分注意于实际对象中去研究那家那法,同时勾取速写稿,并且以自然的无穷丰富,我也就在实际的对象中,去控索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

▲黄宾虹《黄山汤口》

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画黄山无数。《黄山汤口》作于1955年,是黄宾虹在九十二岁时的作品,是其绘画生涯中的绝笔巨制。此幅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难点四:知已难求

▲傅雷与黄宾虹

傅雷是当时艺术造诣深厚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至情至性,作起评论来“六亲不认”。傅雷评价刘海粟的国画作品是“野狐禅”,评价张大千“往往俗不可耐,趣味低级,仕女尤其如此,江湖习气太重。”


眼高于顶的傅雷,对黄宾虹的画却不吝赞美之词。傅雷认为,当时的山水画家中,黄宾虹是最好的,其次才是齐白石。


“近视几无物象可寻,唯远观始景物灿然,五光十色,蔚为奇观,变幻浮动,达于极点。”傅雷的意思是,黄宾虹的画,近看起来“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纵横散乱,无物可寻”,你站远一点,就可看出完全不一样的光景。

▲黄宾虹《黄山》华茂美术馆藏

对于黄宾虹的画中,最让普通人无法理解的“黑”,傅雷是这样评价的,“宾虹的画,画得确实黑,但是它的妙,也就妙在它的黑。画上的黑,不是墨黑团团,而是黑中有对比,黑里有层次,正是表现出知白守黑的妙处。清初石涛诗:‘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宾虹的山水画,就是从他的黑墨团中见到他的天。”


傅雷作为黄宾虹少有的知己,当然了解时人对黄宾虹画的疑惑,为了解惑,他甚至专门写过一篇《观画答客问》。

难点五:绝似绝不似

同样都是时代巨匠,齐白石的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的画则是,“绝似绝不似”。


也许很多人认为齐白石的观点更具有普遍性,这也就是为什么齐白石比起黄宾虹,更具有普遍的审美基础。但是,真正的艺术创造并不一定要具有一般审美习惯的功能。拒绝雅俗共赏,追求耐读性、启迪性、昭示性和前瞻性,也是一种审美境界。


“绝似绝不似”,正是黄宾虹作品的艺术核心。他用“绝似绝不似”区区五个字,道破了“常”与”变”的无尽天机!


“绝似绝不似”,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李可染的话是最好的说明,“黄宾虹老师的画,远看什么都有,近看什么都找不到”。

▲黄宾虹 1946 《粤西纪游》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黄宾虹通常不以确定的轮廓线定型。他觉得这样太直白、太简单,是外美,不能尽情展现书法的美,笔墨的美。他以其丰富多变的笔法和简单古朴的点线来描绘画中的一切,阐述他书画一法的“内美”思想。


清朝的画论家笪重光说:“妙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虚实相生,阴阳并用,黄宾虹的绘画是表达中国传统思想最成功、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


西方哲人狄德罗讲:“现代精致是没有诗意的,真正的诗意在历经不变的原始生态中。”黄宾虹“拙画不合世眼”的背后,恰恰是对真实的自然与本质终点的回归。


作为中国山水画的里程碑,黄宾虹的画,是近现代山水画的起点,更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大师、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自幼学画,年轻时曾师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山水画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被称为“白宾虹”;八十岁后画面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被称为“黑宾虹”。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同时,他也是古文字专家。除山水外,他也作花鸟草虫,多以没骨渍染法为之,奇崛有致。


坐落于宁波的“华茂美术馆”藏有多幅黄宾虹的重要作品。2020年,作为“东钱湖教育论坛”的一部分,全新落成的“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也即将在宁波东钱湖畔开幕。在这座由葡萄牙著名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当代美术馆中,将展出黄宾虹大师的多幅作品。

作者:思寰  排版:大力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独家|袁振国:三谈教育线上线下融合

美的旅程|郑板桥到底“怪”在哪里?

全球教育观察|我在加拿大上小学:

孩子们是这样学艺术的



知行合一,欢迎转发




· 风起东钱湖 ·

 凝聚智慧   启迪未来 

 让教育不再独行 


湖畔问教


凝聚智慧,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