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旅程|李可染:艺术就怕搔不到痒处
湖畔导读
中国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注重笔法、沿袭传统的文人画,另一类是中西结合的创新中国画。
创新中国画的代表人物,当属李可染。
李可染擅长山水画,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开宗立派的最后一位宗师。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改革传统格局,在写生与创造,中西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创造了山水画新意境的绘画思想。
作为中国近现代画坛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与湖畔问教一起了解一下,李可染的艺术思想与风格。
逆光山水
有人说李可染的画黑,是为了亮,说得很对。
因为,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的特色,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
李可染是中国山水画家中,第一个自觉地从素描调子来整合画面统一性的画家。
因此,在他的画中,要特别关注,如何在光影明昧中巧妙把握素描调性的统一。
他的作品《山村飞瀑图》,最完美地展现了他逆光山水画的特点。
▲《山村飞瀑图》1964年
此画描绘的是雨后山村飞瀑鸣泉的常见之景。以墨与色的明暗变化交待出空间层次,使空间由远及近逐步推进。近景的树木带有一种逆光的效果,砖拱石桥下的黑色岩石、明亮的溪流,与远处的山林瀑布相映,使画面呈现出深邃宁静的意境。
李可染自己曾说过,“山水画要讲求明度,画前要明确最亮的地方在哪里,最黑的地方在哪里。要在整体中求明暗,局部无法决定明暗,明暗不完全取决于对象,更取决于主题。”
巧用“黑白”
对“黑”与“白”的巧妙运用,是“李家山水”另一特色:黑的浓烈,白的透亮,展示出同样的热情,同样的澎湃。
▲《漓江边上》1979年
还是漓江山水画系列,《漓江边上》是漓江画面的一处截景。画面右侧作大量看似留白的漓江水景,与左侧浓墨色块形成强烈对比,将山体的深度感和博大感置于画面之外,而气势则渗入画面之中,十分独到。
▲《清漓胜境图》1977年
李可染《清漓胜境图》中,黑白色块分布之间,最明亮处是穿越丛山由远而近的漓江,江水的宛转穿插将不同远近的山体间隔开来也联接起来,产生深度感和寓于清、秀、奇之中的雄浑博大之感。其中那不可比拟的美带给人无限的憧憬。
以大观小
中国画家画黄山,绝不是站在某一个固定地点取某一个固定的角度画其眼所仅见,而是全面观察理解以后加以表现,好像是站在黄山的上空。“以大观小”,就是这个意思。
“以大观小”是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之一。所谓“以大观小”,就是弱化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
李可染画了很多漓江山水,其中《漓江胜景》就是“以大观小法”的典型结构。
▲《漓江胜景》1964年
置身漓江美景之中,眼中所见,无处不美,但在任何一个固定的角度取景,都会感到局限。如果真的站在江边,则看不到这么多,这么远,船也不会这么清楚。所以李可染在画中写到:“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
艺术家以无限的自由描绘的并不是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境。
似奇反正
古人说“既得平正,须得险绝”,讲的是构图的艺术。
李可染的构图极尽变化,但又有一定的稳定性。他说,“只奇不正就有不稳定的感觉,要郑重见奇,奇中见正,两条腿走路,矛盾中求统一,八大山人的画构图很奇,但又有庄严的感觉。”
画面上主要的东西一定要给适当的位置。一般说来主要的东西不要放在正中,要靠边一些,但又要使人感到整体画面的平衡;形象地说:要像秤,不要像天平。在风景画里,一般地说,树比山分量重,人造物比自然物重,人比一切重,懂得这个,对构图是很有帮助的。
李可染提醒,不要把“奇”理解为矫揉造作。美的抽象规律才是最高的境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律就是自然。
求“大”、求“多”
所谓“大”是感觉大,“多”是东西多。讲的还是构图的艺术。
李可染对古人的画颇有研究,他发现,“《清明上河图》绝不是仅往两边伸展,同时也很注意深度,往深里发展;石涛的画很讲究穿插,利用中景,使画面能透出去;四王的画就常常是一层层地往上叠,空间的感觉就比较弱;任伯年很会构图,有的画几棵树占满了画面,下面画上人物,穿插得很好,很奇。”
李可染画嘉定大佛,把大佛几乎画满了整个画面,再利用周围的角落画上树、石级、江水、行船等,这就不仅使主题突出,而且画面也丰富起来了。
▲李可染•人物轴 华茂美术馆藏
大与多之外,一张画还要有最精粹之处——“画眼”,画眼一定要特别抓紧,不能与其它一切平均对待。竭力描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艺术就怕搔不到痒处。
万物静中得
李可染说:“万物静观皆自得。”
聚精会神,仔细观察,心要像明镜一样,你就会发现一切景物都生意盎然。所以画画之前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很重要,心情烦乱是没法画好画的。
▲《万水千山图》
与聚精会神相反的是潦草,李可染认为,“潦草是最大的错误,没有比潦草更大的错误了”。艺术创作不是“探囊取物”,要把整个生命力投进去才行,要全力以赴才行。
李可染分享了齐白石的画画过程。
“过去我常看齐白石作画,和很多人的想法相反,他不是画得很快,而是很慢;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十分严肃。越是大笔墨的画,越需要小心经意,因为要在简单的几笔里、表现丰富的内容,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艺术家如此,何况初学!
李可染的“万物静中得”,与苏东坡所说“始知真放在精微”,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传统
李可染相信,谁丢掉了传统,谁就是最大的傻瓜。
艺术家是自然规律的探讨者,自古以来那么多有才能的艺术家辛勤地探讨了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学习传统的反面,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觉得“用不上”的东西就没有意义,很多年轻人常犯这个毛病。
▲《渡牧图轴》华茂美术馆藏
学习传统的窍门,是要“多交朋友”,向成功的作品学,也向失败的艺术学,向中国的传统艺术学,也向西方的传统艺术学。
学习传统的最大障碍,是公式化。有些人专以仿古为能事,没有自己的感受,自然就沦入公式化,这不是学习传统的正确态度,在李可染看来,中国画的糟粕就是公式化。
学习传统是为了创造,创造就是发展,没有凭空的创造。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站在传统的高峰上,站在前人智慧积累的成果上。
所见、所知、所想
李可染有一枚图章,叫做“不与照相机争工”,意思是,画家比摄像师有更大的创造自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在作品中表现所见、所知、所想。
▲《井冈山》
风景写生也可以叫做“对景创作”,对象只是创作资料,并非全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可以十分之七根据对象,十分之三根据画面本身需要,脱离真实不对,完全依靠真实也不对,艺术应比真实更高,更集中,更概括。
形象要真实与美统一,真实性使人信服,艺术性叫人感动,要运用自己的全部修养把自然提高到更美的境界。这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的想象,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如果艺术家不进入境界,他的作品是不会感动人的。
有些戏剧演员,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句台词没有,但却浑身是戏。因为他们的精神已进入了艺术境界。梅兰芳说过,程砚秋演“窦娥冤”,梅兰芳在后台见他面带忧怨之气,完全浸沉在艺术境界之中。
▲《万山红遍》
但是,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李可染建议,要画出意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有充沛的感情、有高度的加工;
2、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3、客观现实最本质的美,经过主观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和艺术加工,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蕴含著新意境的山水画来;
4、要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
李可染的艺术思想可以概括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通俗来讲就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秉持着这样的精神内核,李可染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也使中国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进程和发展。
李可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坐落于宁波的“华茂美术馆”藏有李可染真迹《草堂话旧图轴》等。2020年,作为“东钱湖教育论坛”的一部分,全新落成的“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也即将在宁波东钱湖畔开幕。在这座由葡萄牙著名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当代美术馆中,将展出李可染及诸多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作品。
作者:思寰 排版:大力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独家|袁振国:三谈教育线上线下融合
▲
美的旅程|陈洪绶:于乱世中做孤莲
▲
全球教育观察|我在日本读小学:
日本学生为何从小学习收纳?
知行合一,欢迎转发
· 风起东钱湖 ·
凝聚智慧 启迪未来
让教育不再独行
湖畔问教
凝聚智慧,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