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偷外卖、作弊、性犯罪、辱国……是谁让他们早早站在了在人生的悬崖边?

东钱湖教育论坛 湖畔问教 2022-03-28

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们哟



“缺德”的热搜


浙大火了,因为对在校期间性犯罪的本科生,仅予以“留校察看”的“轻罚”。


哈工大火了,因为对考试作弊的大四学生,在毕业前夕直接予以“开除学籍”的“重罚”。


中国科学院大学火了,因为该校一位因疫情滞留美国的研究生,多次发表涉及“南京大屠杀”不当言论,予以“开除学籍”处分。



“湖南衡阳某高校”火了,因为该校24岁毕业生屡次偷窃小区门口外卖,被刑拘。


高校以这样的新闻上热搜,而“缺德”的主角都是即将毕业或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无论学校如何处理,都不会是一件光彩的事;无论新闻背后的“事实细节”如何,都是教育需要提升的空间。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写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能够考入大学,甚至名校,说明都是智商在线,不乏努力的青年,甚至新闻中的主角还获得了名企offer,或正在申请国外名校,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在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面前翻车,才更让人唏嘘。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不说谎,不欺负人,尊重规则,这些都是幼儿园时就该埋下的道德种子,也决定着每个人的道德底线。

(图片来自网络)

也就是说,不是一步之差,而是在整个成长道路上的一步步偏差,让这些青年走到了悬崖边上。无论家庭、学校、社会,都难辞其咎!



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7月17日,一则山西朔州某小学教师因为没有收到学生送的花而破口大骂的视频火爆全网。当地教育部门迅速做出了反应和处罚决定。


不但当事人无法再为人师,连带校领导、分管教育的官员纷纷受罚。反应够快,处罚够狠,但后续呢?件事给孩子们心中造成的阴影,不知多少年才能够接受和化解。

成人世界有多难,我们都懂。一位歇斯底里的中年女老师,我们可以合理猜测她日常所承受的压力、焦虑,甚至不公平,突然爆发,对她来说,也一定是心理上的一次崩溃。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育人者之所以古往今来受人尊敬,正是因为这样一份“不容易”。为人师表,并非知识机器,而是人格榜样。


关于教育,鲁迅先生曾写道:“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德育,之所以在“五育”之首,正是因为“道德”是自由的捍卫者,也是让一个人在人生的漫长历险中,不被欲望淹没、不被名利淹没、不被黑暗淹没的力量。



儿女是父母的影子


我们无法揣测这些“悬崖边的青年”,他们的父母看到孩子上了新闻,是怎样的心情,或者有怎样的反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假如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名校就意味着教育的成功,这就是对家庭教育最大的误解。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孩子构筑人格和修养的基石。


《隐秘的角落》之所以至今热议不断,正是由于很多人在其中看到了失败家庭教育的缩影——那些隐秘的角落,正是朱朝阳的父母一手造就的。

▲《隐秘的角落》中,班主任提醒朱朝阳妈妈,他的人际关系不太好,朱妈妈觉得只有学习最重要,其它都是小事

成绩好就意味着一切吗?



你对孩子过分控制,孩子就有可能阳奉阴违;


你只关心成绩、关心竞争,孩子就有可能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


你不去疏导孩子的青春期性冲动,孩子就有可能用不堪的方式释放身体的欲望;


你不学习,不持续进步,孩子就很可能在生活的压力之下选择逃避,投机取巧,甚至沉沦在生存底层;


你不去引导孩子如何成为一名“公民”,懂得什么叫家国责任,孩子就有可能经营不好自己未来的婚姻生活,甚至危及国家安危。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人父母,的确不容易,但这就是事实,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面对今天的他,请扪心自问,你做错了什么?



我们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全,真正进入成年。


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儿童心理学家拉弗内·安特罗伯斯(Laverne Antrobu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我和年轻人接触的经历来看,18岁以上的年轻人仍然需要很多支持与帮助。”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大脑前额皮层完全发育前,年轻人的情感成熟、自我形象和判断都会受到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虽然孩子已经“成人”,但他们一方面面临着进入社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因为逐步脱离了家庭的约束,而进入一个“人生盲区”。


因此,新闻热搜中的“主角们”,或许在他们开始行动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后果的严重——


不就是几十元的外卖吗?我的外卖还被别人偷了呢!


我们都是单身成年人,一起玩玩有那么严重吗?


反正是选修课考试,都大四了,干嘛那么认真?


说什么是我的言论自由,你们凭什么管?

……


或许,假如有人早点站出来,对他们说:“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对应着一个后果,在行动之前,请先想一想,这个后果你能接受吗?”可能结果就不会如此令人难以下咽了。毕竟冲动之后,一个青年的人生,可能从此极大地不同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插画(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美国作家塞林格1951年出版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主人公是16岁的霍尔顿,出生于富裕的中产之家,他对学校里的一切都腻烦透了,3次被退学,之后离家出走,在外游荡了三天。他看到了寻欢作乐的男女、唯利是图的商人、假情假意的爱情之后,觉得更加无聊透顶,最后因为想念小妹妹,回到了家中。


何去何从?他没有答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插画(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天的世界,短暂的感官刺激越来越廉价,人的精神与心灵自由度却在降低。今天的青年,正面对着更加不确定的未来,如何不迷失自我,这是哲学的拷问,更是人生价值的拷问。


作为成年人的家长、教育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道德,作为考量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标尺,关系着孩子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也关系着这个世界的未来,属于孩子的未来。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

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

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

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你,请当好孩子的守望者,不要缺席。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小学生敲基因获奖?

帮娃造假,你正在毁掉孩子一生的自信!

智库|李希贵:

学校管理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

这位网红老爸,允许孩子天真、胡来、浪费时间,和做美丽的梦




知行合一,欢迎转发




· 风起东钱湖 ·

 凝聚智慧   启迪未来 

 让教育不再独行 


湖畔问教


凝聚智慧,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