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的海错图 | 海上有鲎帆,梅花开在黄河畔
“ 其实就算是地球上90%的生物全灭绝了也不是事,过个一亿年照样特别兴旺繁盛。
“ 不管什么动物,只要你的栖息地没有破坏,就不愁。
△
《清宫海错图》| 故宫出版社出版
口述 _ 张辰亮
■
・鲎・
△
这是鲎脱的壳,我去厦门的时候在海滩上捡的。鲎跟蝎子、跟蜘蛛是关系比较近的,都属于螯肢亚门。全世界有四种,中国有两种,一种就叫中国鲎,或者是叫中华鲎,或者叫三刺鲎,它尾巴上的这根箭,截面是三棱形的,基部有几个刺。还有一种叫圆尾鲎,尾剑截面是圆的。
成年之后的鲎,雌雄比较容易分。成熟之后的雄性,壳边上的几根刺都是一样长的,雌性只有三根特别长。但是它们小时候都长一样,看上去都是公的。在清朝人聂璜画的《海错图》里有记载,说福建的渔民说,我们福建的这个鲎,全都是公的,母的在潮州,每到秋天的时候,小公鲎就跑到潮州去,把那儿的母鲎给勾搭回来,第二年的夏天就上岸产卵了。
△ 《海错图》里的鲎
△ 《海错图》里的鲎 局部
《海错图》里面还说,当鲎交配的时候,母的会背着公的,公的会把尾巴这箭竖起来,露出水面,跟一个帆似的,然后风吹着这帆,这俩一块往岸上游,古人管这叫“鲎帆”。
但鲎其实本身是很难把尾巴立起来的,他们可能确实见到过“鲎帆”,它们游泳的时候是仰着的,可能是雄鲎游泳的时候,碰到雌鲎,抱在一起,雄鲎一使劲这尾巴就翘起来露出水了。
《海错图》里面还写了,当时人把它的大壳弄下来做成勺,说鲎勺炒菜声音安静,还不爱坏,可以传代去使,特别耐用。到现在台湾还有鲎壳炒饭,就拿这个东西做成铲子炒饭,也是卖一个噱头。然后里面还说,鲎到了夜里还会负火,就是背着火,画了鲎负火,还画各种的鱼虾蟹贝螺负火,都背着一团火。还其实我觉得就是生物发光那种情况,后背上粘了一些发光的藻类什么的。
・《海错图》・
△ 《海错图》里的海老虎
我叫张辰亮,在中国国家地理工作,专业是昆虫学。《海错图》最早是我中学的时候去故宫看见的,当时它正在展览。这里面“错”的意思就是繁杂且很多,所以这是一本关于海洋里的东西的图册。
它很逗,跟边上其他几个“正常”图谱一对比,画风就显得非常独特,动物都瞪着眼。而且当时有两个图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井鱼”,一个是“印鱼”。
△ 《海错图》里的井鱼
△ 《海错图》里的印鱼
挺那什么的,就是闹不清楚它这到底是真的假的。后来故宫要出版《海错图》,时不时就在网上放一些图来预热,我就等着。
它老是说,马上就出来了,马上就出来了,但就是不出来。我就受不了了,当时我们在准备做一个关于《海错图》的栏目,我就直接给故宫打了电话,说想从你们这买一些图,他们说那你来吧,我就跑去在电脑上选了一上午,然后选完了,他们说,那个书今天刚出来了。
然后我就去神武门那里把它买回来了。
《海错图》里记录了300多种生物和非生物,总共4本,这本书里收录的是前3本的内容,第4本在台北故宫。这鲎的内容,前一半在北京故宫,后面一半在第四本的开头,在台北。我就盼着它们能合成一块出版出来。
・ 海中大物,莫过于鰌 ・
△ 《海错图》里的虎鲨
《海错图》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博物著作,里面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作者亲眼见过的,有他听说的,甚至根本就没有的,神话里说海里有,就画上去了。比如还画了很多龙,传说里的,他给汇总了一下。它是类似于博物著作,跟志怪类结合的一种书,集合了前人的考证记录,神话传说,自己的所见等等。一些记录也不一定准确,但可能当时作者认为这些都是真的。
△ 《海错图》里的龙
比如他画的海鰌就挺逗的,看不出来是什么,他的意思是这就是它身体的一部分,整个身体在下面呢,然后上面趴着一条别的鱼。我看了看,觉得是鲸鱼之类的东西,“海中大物,莫过于鰌”,海里最大的生物,然后上边长的这些都是藤壶。说“海鰌长者,亘百余里,牡蛎聚族其背,旷岁之积”,就是说牡蛎一代一代的全都寄在它的背上,然后高十几丈,还有“海鰌闘,则潮水为之赤”,说两个海遒争斗,海水都红了,这都是鲸鱼的特点。
△ 《海错图》里的海鰌
还有跨鲨,说是一种鲨鱼,经常在海上蹿,其实那个也应该是鲸鱼,跟海鰌是一回事,还有那个井鱼其实也是鲸鱼,其中还有照着西方航海图画的鲸鱼,好几幅画说的都是一回事,因为它太大了,每个不同的面像就被传成了一种生物来解读一下,跟盲人摸象一样。
△ 19世纪德国博物学家Gotthelf Heinrich von Schubert描绘的人们掠捕抹香鲸的场景
我去考证《海错图》里的这些东西,可能是观察习惯的问题,好多图都画得太不像。看到带鱼,我去市场肯定能找着,也容易查,就先写带鱼。有的他画了个妖精,那我肯定找不着,就先不写它了。它这里边什么都有,有真有假,但这些有误差的认知里也会反映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 《海错图》里的人鱼
・ 熊猫的伞护 ・
△ 《海错图》里的黄花鱼
大黄鱼,也就是黄花鱼,是我觉得他这本书里画的最像的动物之一了。这个给我的感受就是,当时这个东西特别常见,所以对它的习性都记载得非常准确,你看上面写着呢,“驰名中原到处皆有”。但是现在野生的大黄鱼就极少,可以说基本上灭绝了,都是人工养殖的,野生的一条要拍卖得很贵。
因为五六十年代有兵团作战的这种方法去捞鱼,大鱼小鱼都捞起来了,产量特别高,文革之后好不容易禁止了,然后又出了各种机帆船去捞。
北京有句话,叫这人属黄花鱼的,就是它喜欢溜边。因为到了产卵季节,它们就会从远海来到近海,贴着岸边去产卵。以前是等它来了,再在沿岸捞,七、八十年代,人们把它在远海的越冬场给发现了,就是都聚集在那边过冬,然后就过去捞,连锅端,端了几回就差不多没了,是一次很大的剿灭。
黄花鱼纯粹是捞没的,但这是一种特例,整个海洋捕捞业都是,因为捞得太厉害了。
其实现在我们都有一个观点,不管什么动物,只要你的栖息地没有破坏,就不愁。比如熊猫就是栖息地的问题,繁殖能力本来就不强,栖息地又被人类碎片化了,原来云南四川连成一片,它能两边交流,后来被城市、道路切断了,地盘也不够了,基因也不能交流了,就近亲繁殖。
其实有很多物种比熊猫濒危得多,很多昆虫就是,为什么选择保护熊猫,把它当成一个明星来推,因为它是一个旗舰种。比如卧龙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熊猫建的,大家看有熊猫在那,那咱们就都保护好了,把它保护好了,其实就是把整个环境保护好了,里面其他什么鸟什么虫的也都跟着被保护了。
所以都是这种,一个明星物种去伞护其他一般的物种。人类的干预一定要合理,欧美一些国家每年有合法捕猎的定额,你可以打一些熊什么的。因为人家保护得好,熊繁殖太多了,就该打一打,这就属于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了。所以说不是说一看见杀生就要反对,整个把基地保护好了就可以。
・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
△ 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中国的资源特别丰富,咱们动物的种类其实是非常多的,其实中国才是真的像动物世界。一堆人去非洲大草原,天天拍片,要是搁在中国来拍,肯定完爆非洲,反正我觉得是这样。
非洲好在没人,比较原生态,但是你说它的多样性,你看全是狮子、老虎、猎豹,来回来去就这那样。中国种类比它多太多了,只是中国现在毁的太厉害。像鲎现在为什么少了,它上岸是在高潮带产卵的,就是特别大的潮才能淹着的地方,中国海边的高潮带全都建了度假村,或者用水泥直接给封上做了堤坝。像个叫黄厝的地方,现在有挺好的沙滩,其实原来就是泥巴的滩涂,那种滩涂你别看脏,但是物种非常多,有红树,有各种鲎什么的。但是它为了美观,把所有泥都铲了,换成了干净的沙子,整个就都毁了。
这个事得这么看,比如说大熊猫灭绝了、老虎灭绝了、金丝猴都没了,其实都没事。现在好像说的很严重,其实就算是地球上90%的生物全灭绝了也不是事,过个一亿年照样特别兴旺繁盛。
咱们老说现在是属于第六次大灭绝,就是由人类引发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以前都是什么小行星,或者突然地球变坏引起的。以前5次大灭绝可全都是这样的,每一次都比现在厉害。什么二叠纪大灭绝,整个地球上95%以上的生命全都没了,那也不妨碍今天怎么着。对地球本身来说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它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星球。
身边的这些生物都灭绝了,代表的是环境被破坏了。沙滩没有了,鲎就没有了,鲎只是它的一个结果。真正的坏处是因为沙滩没了,以后再来个什么自然灾害就没有一个涵养缓冲的效果,那最后肯定还是人类倒霉。
所以地球完蛋不了,要完蛋的是人类。包括现在变暖变冷什么的,其实幅度是非常小的。比方现在说气候变暖,咱都不说恐龙时代怎么着,其实唐朝的时候比现在热多了。
看中国古气象史,唐朝和宋朝时期叫唐宋暖期,明朝跟清朝时期叫明清冷期。现在应该算是明清冷期往上稍微回升了一点。像春秋战国,再往前就是周朝那会,是更暖的大暖期,温度高很多。通过什么看出来的?比如《诗经》里边的国风,这个国在黄河流域。国风里边说的“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说明黄河流域那会儿自然分布有梅花。
△ 《秋林群鹿图》局部 五代 佚名
这种花现在来说有应该分布在长江这块,搁黄河那边,冬天都冻死了。但在当时的气温它就可以正常地去开。包括当时不是说楚国“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就是说现在洞庭湖、鄱阳湖那块,有犀牛、有鳄鱼什么的。你现在把犀牛搁在那,它冬天受得了吗?就说明当时温度是非常高的。
所以说,这会这些状况对于地球来说根本就不是事,简单点说就是对人自己有影响。所以说你现在就是不能太浪费太任性了。
・ 努 力 ・
△ 张辰亮以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写成三十篇笔记,集成《海错图笔记》
我读的是昆虫学,也涉足其他的物种和文化,都是通着。
比如我们导师还是昆虫文化学的一个权威。昆虫文化学是什么?就是古人跟昆虫之间有什么事儿,对生活有什么影响,比如古人斗蛐蛐,还有《诗经》里边说到的一些。
我是读完研就出来做科普了,我觉得我一个比较自己的地方,就是一半进了学术界,但又没进,保留了一点普通人的视角。有些博士,博士后,知识非常多,比我懂得多得多,但你请他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研究得东西,他可能会说,我没什么可介绍的,不知道从哪儿说,说难了你们也看不懂,说简单了觉得弱智。都是学术语言。
因为科研本身就是很枯燥的,作为外行人,你刚看到这个领域的时候都是觉得很有意思。然后你越进去、越研究、越细,就越枯燥。搞昆虫研究的到最后,科学家那种程度,基本上跟昆虫没什么关系了。就是跟那坐着,上网看一些外国文献,采集也是让自己研究生去采去,他不是你想象中天天拿着网子逮虫子,不是那个状态。
讲科学知识的方式要让大家比较能接受,通俗,好玩,现在老人说科学科普要注重这一点,但是真的做到这一点比较少。我也不是说做到这一点了,反正就是努力地去做呗。
・ 看着地 ・
△ 德国博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和他的朋友阿勒斯的合影
对于现在而言,博物学太博了。我觉得可以给它拆解一下。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建一个植物园,里边的植物全是小孩自己养的。咱们感兴趣植物就去学学植物,感兴趣动物了就学学动物。
现在博物学不是当时狂热的状态了,也不是所谓的衰落了,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沉淀成为了一种状况,就是各种小门类都有自己的一群爱好者,都会把这个领域做得很精,都乐在其中。我觉得这就很好,全民都有自己的小爱好,也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小孩的时候,都喜欢逮个蜻蜓、看个蝴蝶。可能你长大了之后,有的小孩就玩游戏,游戏玩多了他就不想出去了。我小时候没怎么玩游戏,就觉得还是昆虫好玩。兴趣这个事有时候没有道理可讲。
我觉得这个东西为什么好玩,就是因为你玩不完,一个游戏到关底了,就完了。这昆虫你玩去吧,这一个科一个属,种类多了去了,一个种类还有各种不一样的变型,比如说同一种瓢虫它能长出很多颜色来。你养,你做标本,你观察,它的习性什么的你观察不完。
就是像现在我每次去山里,不用去什么特殊的山,就北京郊区,每一次都能看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我在学校走路的时候还老撞电线杆子,就老低头看着地,找东西,找虫子,逮什么看什么。有时候路边就能出现很好看的虫子。像我本科在南京上的,那个学校里经常就有特别漂亮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拉步甲,那种大甲虫,上面有金属的海虹一样的光泽。
・亲爱的法布尔・
△ 法布尔《昆虫记》封面 |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我是一直比较喜欢法布尔的。我的感觉是其实他的贡献不太在于科研上面,一个是文学上,还有一个是在他的工作方法上。法布尔的认识也有局限性,他的《昆虫记》里面写的那些东西,其实也不是很高端,都是很简单的观察记录。但他的一些观察方法在当时就很有意思,觉得他能想出这样的方法,还能观察这么细,就是用很简单的材料,获得一些很关键的知识,而且跟现在的研究成果都是一样的,我觉得这个就很厉害。
记得他说自己特别想有一个池塘,那池塘里边有各种的水生昆虫,他说龙虱会在里边怎么着,蜻蜓幼虫在里边怎么着。我觉得他特别想有这个池塘,有没有我忘了,但我也想有。觉得我俩的爱好挺像的。
| “这些昆虫都是我的伙伴。我亲爱的新老小动物朋友们齐聚于此,它们捕猎、筑窝建巢、照顾家庭。如果说我还希望有所改善的话,那就是附近有座山,山上长满了野草莓树、岩蔷薇和石楠花,黄蜂和蜜蜂在花丛中欢乐地飞舞。这就是我逃离了城市,奔向乡村,到塞西尼翁村给大头菜除草,给莴苣浇水的原因了。”——法布尔|
・我觉得箭毒蛙我特别想要・
△ 箭毒蛙
我觉得箭毒蛙我特别想要。主要是比较想看它的习性,它就住在雨林里的积水凤梨里,积水凤梨的中间不是有个水碗一样的凹吗,它先把卵产在一个地方,然后孵出蝌蚪以后,它把蝌蚪背在自己背上,好像一次背俩,蝌蚪嘬着它那背。然后它背着蝌蚪跑到空气凤梨这里,再把蝌蚪抖进水碗里,蝌蚪就在里面活着,一直到变成青蛙。然后箭毒蛙叫音也挺好听的,花色也特别丰富,经过人工养殖以后它也没有毒了。
还有就是各种守宫我也比较喜欢。守宫就是壁虎。以前管壁虎就叫这个,就是看到壁虎老在这屋里边待着,就感觉它是在守护这个屋子,可能是以后的人望文生义,觉得这宫是子宫的意思,然后就变成了守宫砂。各种守宫也是非常好玩的,特别可爱,而且可以自己繁殖,我以前养过豹纹守宫,但是没繁殖成功,后来送人了。豹纹守宫是最常见的一种宠物,也是最好养。
守宫不是每一种都可以爬墙,像我养过的豹纹守宫就只能在地上爬。我以前还养过日行守宫,就是别的守宫都是夜里出来的,它是白天出来的,所以叫日行。日行守宫特别漂亮,绿的,上面金粉,还有红的点,它是吃花蜜的,最喜欢吃甜的。你去夏威夷的话,比如你早上吃饭,有甜品,就过来一堆守宫在那舔。
・在墨脱,在十里河・
△ 张先生鱼缸里的鱼
现在在中国,我觉得东西比较多的是墨脱,现在要赶紧看,不看以后估计要没了,开始开发了嘛,它是相对来说是最原始的,保护最好的一片中国原生的热带雨林。然后台湾也挺好的,山里,还有垦丁那些地方的海边,保护得挺好。包括海草床,还有一些潮间带。
其实看东西,各大城市的花鸟市场就可以。比如北京十里河,有露天的,卖一些比较平民的东西,室内的有一些比较高端的小众的东西。都可以去看看,我每一次都可以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我觉得那种地方比去动物园好我,动物园的种类,都是一些最大众的东西,小东西还是太少。
我小时候去一些花鸟市场,有那种卖饲料鱼的,就是买回家喂乌龟的那种小鱼。一般都是麦穗鱼什么的。他们会把其他种类的鱼,半死不活的那些都捞出来和饲料鱼都扔到一个盆里。我特喜欢翻那个盆子,有各种各样的鱼,还有水生的昆虫,有时候他们也不要了,就直接拿几个回去养,弄一个缸子,什么动物都有,挺好的。
■
张辰亮 1988年生 28岁
科普作者,自然爱好者
■
- E N D -
■
部分资料与图片来自网络
采_狒狒 | 编_鳝鱼 | 拍摄_松鼠
策划_狒狒 | 设计_耗耗
出品 | 狐狐
▽ 看看他们的东西 ▽
文章、视频等内容为 Lstudio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 | 联系我们:Lstudio@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