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暨获奖名单重磅出炉
5月28日上午,由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联指导,《青年作家》杂志社、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主办的“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在成都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现场揭晓了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非虚构三大类9个奖项,田耳、张楚、王龙分获三大类主奖,郝景芳、西元等6人分获提名奖,9位作家抱走21万元总奖金。
颁奖典礼现场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为颁奖典礼致辞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青年作家》主编梁平致辞
完整获奖名单及颁奖词
中篇小说奖
主奖:田耳《一天》
田耳是个戴着面具讲故事的人,也是个讲故事的魔术师,他总在寻求变化,从而赢得喝彩。他对自己笔下的文字和文学趣味有敏捷的预感和判断。这是田耳区别于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作家的特殊禀赋。但无论如何,他对底层的关注始终如一,对底层幽暗地带的挖掘是他所擅长的。中篇小说《一天》涉及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医闹和索赔。小说以一个与死者是亲属却又相对隔离的“城里人”的视角,叙写这起坠亡事件的“善后”。 其中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更有事件双方复杂、耐人寻味的社会关系的较量。小说重在关注人们对于一起悲剧事件的种种反应和应对,至于死者,她曾经的内心、经历、遭受的煎熬,不过是活人谈判的筹码,这恐怕是更为隐晦、深广的悲剧;故事在不动声色中,把读者带入他所营造的世界,带动读者对人性和人的生存进行了有力地追问。
田耳摘得中篇小说奖主奖
提名奖:郝景芳《长生塔》
郝景芳曾凭借《北京折叠》摘得第74届雨果奖。她的科幻小说因散发着诗意的光芒,以及对现实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认,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美感。她本次的获奖作品《长生塔》却不是“科幻”的,而是现实主义题材。但不管是何种题材,郝景芳喜欢在小说中思考个体的小命运和无形的大命运之间的联系。在她看来,真正重要的,是个体小命运看待大命运的心态。在《长生塔》里,她以冷静、克制的笔调,通过多视角切换的方式刻画了不同阶层、怀有不同目的的人物的群象。不断向上生长的长生塔既是略带魔幻的表述,也可解读为一种隐喻,即不断向上生长的不是长生塔,而是人的欲望。
提名奖:西元《黑镜子》
西元是一位写作经验丰富的军旅作家,其作品常融入形而上的、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作为一名军人,他的小说注重微观层面的探析,写作意外地拥有诗化的语言。《黑镜子》从一个海归科学家的视角,展现了多于科学、爱情、政治等更多的人类问题和矛盾。通过作者特殊的语言处理,小说中的科学被诗化,进而带动了小说整体的迷幻荒唐氛围。西元以众多科学幻想和术语,将小说人物的内心挣扎、心理矛盾形象化,从而产生了独特的文学效果。现实事件的矛盾交错和科学幻境的交汇,映照出主人公丰富、脆弱的内心世界,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命运、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短篇小说奖
主奖:张楚《水仙》
张楚是个具有坚实民间生活底蕴的作家,他的小说也因此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修辞可信度。他很少依靠故事的传奇性和事件的轰动性,而“来自作家对民众熟知生活的戏剧性处理”。他的作品多描写底层生活,语言精致、细微、优雅,带有一种先锋特质。他善于呈现乡村和城市生活的碰撞,其悲悯情怀使他的写作具有了别样的深度。怎样才能把乡村写得突出别致?张楚的《水仙》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现当代以来,乡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少,以致趋同。张楚的小说用奇幻的设定让小说脱颖而出。小说写的是生活在农村的女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爱情,在精绘细描的乡村图景中,作者用“白衫男子”带动了乡村明暗处的别样氛围。农村的平实生活与奇幻的民间想象交织在一起,给篇幅短小的《水仙》赋予了凝练的生气和幽魅的活力。
张楚摘得短篇小说奖主奖
提名奖:任晓雯《别亦难》
任晓雯是位创作与理论兼长的作家,她的小说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失冷静的激情。其小说面貌各异,姿趣横生。无论是迷宫设置、奇幻变形,还是日常生活剪影,任晓雯都作了极富才情的尝试。对人生、尤其是女性失意感的描绘一直是任晓雯作品捕捉的重心。在小说《别亦难》里,作者通过女主人公陶小小意外获得的一只黑猫为线索,运用插叙、倒叙等表现手法,勾连出她不太如意的一生。文字精简却力道十足,对于人物之间的“疏离感”刻画得十分到位,在不长的篇幅内写出了生活以及人物内心的纵深感。
提名奖:董夏青青《雪山倚空》
董夏青青是位“八五后”女作家,但她成熟大气的写作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她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边关题材小说,极其敏感地触摸到了生活的神经末梢,她的作品看似冷峻、平淡,却放大了边防军人内心的坚守,渗透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小说《雪山倚空》写的是军队边防连的人和事,小说截取的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几个片段,但作者用一种干脆得近乎凛冽的语调,写出了不断闪回的外部世界对于边地军人变动不居却暗流涌动的内心的干扰,在对这一特定人群生存状态进行描写的同时,社会上的诸多事物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在董夏青青的笔下,每一个被写到的人都有一段独特的光影,每一个置身粗粝世界里让人心痛的人,都收束在作者精悍、诗意的表述之中。
任晓雯和董夏青青摘得短篇小说奖提名奖
现场图
非虚构文学奖
主奖:王龙《壮丽的荒芜事业》
王龙的非虚构作品常关注重大的人类命题。他对自由、历史、战争及时代命运的思考令人印象深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舍身求法,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扛在肩上。”王龙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成熟自如的语言,完成了这篇扎实的非虚构作品。作品拥有大气的总体格局,又在每一部分中抽丝剥茧,从历史的细节处捋顺了“王安石变法”的整个过程。作品畅述了变法的曲折,具备明确的现实意义,充分彰显了正面的时代价值观。
王龙摘得非虚构类文学奖主奖
提名奖:朱朝敏《大水天上来》
朱朝敏是个在虚构与非虚构间自由切换的作家。她的非虚构写作注重自由、个性、民间、跨体、场景叙述等特性的兼容,以“引导心灵、修复废墟”。她在创作观念上看重并强调语境,按她对语境含义的诠释,指向性包括亘古延续的文学传统,更主要的是一种诗性的文学表达。她希望让诗性的灵魂逃离过于物欲化的世界。《大水天上来》就是一篇具有这些特质的感伤与缅怀之作,作者从小“我”出发,以孩童的视角书写记忆中的雨天、江踏子、无忧潭、幻想以及马脸叔的故事,语言灵动、自然,又极具童真、童趣,不落窠臼,呈现出楚文化神秘绚烂、玄想飞驰的特色。
提名奖:周芳《重症病房里的生与死》
人的命运生死,可以集中于什么场景?无疑是重症病房。作为一篇非虚构作品,周芳的《重症病房的生与死》在题材的选取上就已脱颖而出。作品张弛有度,有重症病房里的秒速生死,也有人物命运的伤痛和无奈。重症病房在这篇非虚构作品里,成为了一个严肃的文学场景,容纳着每一个平凡个体的重大生理和心理矛盾,也容纳了他们的生与死。它让我们深感自己虽置身庸常生活,却不得不正视生死这一看似抽象的重大课题。正是对生老病死的关注,使这部作品满怀悲悯,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朱朝敏、周芳摘得非虚构类文学奖提名奖
青年作家杂志社
新青年 新文学 新阅读
投稿邮箱:
qingnianzuojia2013@126.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