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播奖|“请”传统文化进课堂,海淀教师有高招……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2017年,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与海淀教育基金会合作开展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评选活动,26位教师获奖。海教思维特别策划“传统文化·传播奖”系列报道,上周,我们报道了两位获奖教师的故事:《传统文化·传播奖|他们,把学生个个都“变”成了诗人……》(←点击蓝字可查看)。本期,海教思维将继续带您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故事。
即便是一颗自带传统文化基因的种子,也只有以适合的方式播撒到肥沃的土壤中才能孕育发芽。这些年,海淀区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将学校教育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两位获奖教师,尽管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但都以自己的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文化与课程、文化与育人的相生之道,巧妙地在将传统文化“请”进课堂,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通过日常教学渗透,触发学生的生命共感。
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中学历史课堂
李 淼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历史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一直进行传统文化与中学历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2008年参加徐勇教授主编、齐鲁书社出版的山东省地方必修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编写组,参与编写三年级、七年级教科书及教师用书。2015年参与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徐勇教授主编的国家纲要课程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并担任八年级分册主编。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深感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重大。在研究传统文化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几乎囊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环节。
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我在讲授与提问过程中,融合了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作为重要知识点的补充。借助传统文化,既补充了知识内容,也补充了文化理解。
在介绍必修一政治史模块“中国古代政治”部分中,我在介绍分封制时,加入了周代“巡狩与述职”的内容。通过介绍“巡狩”“述职”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的原始含义。同时,中央巡视地方的制度,从周代开始,被历朝政府得以保留和发展,直至今日。
一个知识点的补充,丰富了课堂内容,我也清楚,遥远的周代政治智慧已经被学生理解并实现了认同。
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中的过时品,要引导学生更加愉快地接受传统的东西,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传统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学生最擅长的永远是最喜欢的,发自内心地热爱才能激发他们学习与思考的动力。
(茶艺活动)
在介绍必修二经济史模块“中国古代经济”部分中,我这样对比唐、宋城市。首先提供唐代坊市布局图,引导学生观察市在城中的布局,学生能够发现唐代的经济生活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到了宋代,除了提供开封城市布局图外,我另外补充了一段文字资料:
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至朱雀门街西过桥,即投西大街……街南遇仙正店……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饼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内铺。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这则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宋代城市开封繁华的街景,能够作为介绍宋代经济的重要补充材料。而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读过此则材料后便开始心不在焉,目光频频往窗外看去。问后学生告诉我,读着材料好像闻到了梅花包子和曹婆婆肉饼的香味,很想尝尝羊羔酒的烈性,再加上接近饭点,非常想冲到食堂一饱口福。
一则材料点亮了课堂活跃的气氛,但我知道,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已经借助孟元老的妙笔深深植入了孩子们的心间。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提取优秀文化并加以继承,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内容。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确的方法不仅能够事半功倍,更能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介绍必修三文化史模块“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的新文化运动”部分,我在介绍新文化运动意义的时候,增加了思考题:你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为了更加深刻地揭示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我增加了《东方杂志》与《新青年》论争的内容。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能够清楚地看到,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确实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做法,而《东方杂志》在论争中也没有正确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他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不全面的。
“继承还是批判?”一则从传统文化引发的思考问题,将课堂研讨带入了高潮。我明白,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不仅得出了认识,更获得了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念。
(人文周历史剧展演活动)
“传承古今、经略华夏”,体验与实践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游学中走进历史,在研学中探究历史,在舞台上展演历史。同样,历史的舞台有多大,传统文化的魅力就有多强。西安游学,学生徜徉在碑林中,欣赏书法艺术,感受文字魅力;研学课题,学生漫步在园林与胡同,记录老北京的历史,感受建筑的恢宏与精巧;历史剧汇演,学生尽情演绎,挥洒自如,用心去和经典对话……
我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去理解,去思考,去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心去传承,也需要用心去点亮。
耿国华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书法教师,北京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致力于通过书法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在书法中除了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之外,更加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曾参编北京市地方教材初中《书法练习指导》,2017年出版《欧楷基础教程》一书。“书法可以表现人内心的情感,书为心画、书如其人都说明了这一点。书法学习除了培育学生对于汉字的热爱,书法的技能和素养还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相信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大有裨益。”2013年我从首师大书法院毕业后,成为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书法老师。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国际视野•中国心”,其中的“中国心”部分就是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和保持一颗“中国心”。书法课是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中国心课程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专门建设了一间书法课教室,为书法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对于书法课而言,初中书法学段比较短,学生其实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一笔好字,更重要的是兴趣的培养,在学生心底建立对书法的正向认识,通过书法美的教育影响他们的一生。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书法的认识是非常单一的。写字是书法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全部。我认为,书法除了作为语文课中识字与写字的一部分外,更应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推广普及。因此应该进一步拓展书法课的内涵和外延,挖掘书法课的独特育人价值。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凝练的物化形态,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由我作为执行主编编写了一本《欧楷基础教程》,这本教材已于2017年5月在开明出版社出版,全书将上下两编合为一册。主要选取初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作为学习的范本。上编为欧楷基本笔画与结构的学习,下编为偏旁部首的学习以及集字作品练习。该书建构了一条欧楷初学的新路径,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课程内容安排循序渐进。另外书中除了统筹安排书写练习之外,更加重视学习者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欧楷基础教程》这本书中,传统文化知识要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也成为指导的教学的非常重要的资料。我认为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一些与书法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来落实,例如汉字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造字方法等都应该成为书法课学习的内容。有时候我们在分析《兰亭序》《祭侄文稿》等作品时,除了分析书法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之外,还会进一步了解文词内容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另外还有天干地支纪年法、二十四节气、诗词、对联、匾额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在书法课中得到落实,使得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书法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哲学的终极目标是“美”,对于美的追求是人心所向,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书法的美是与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相联系的,能够表现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
中小学书法教育离不开对于书法美的解读,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书家、书作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列出了临摹和欣赏的范本,这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对于中小学的书法审美教育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书法审美的方法,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从笔画、结构、章法和内涵等方面来分享和表达书法的美。
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书法审美评价的语言体系,引导学生通过直面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文化背景,主动认识书法的美,培养高雅的艺术观。通过书法美育的加入,让书法学科在学生成长方面更加具有长远的价值,这应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积累,我逐渐建立起了自己对于书法课的认识,非常重视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人文情怀指的是学生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将书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用书法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拥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内心,乐观、积极的思想和价值观。书法课应该对这一方面有足够的关注,才能显示书法学科的育人价值。
通过书法课让学生建立起对于汉字和书法的热爱,甚至使书法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相信这对于学生的终生都是有帮助的。
图文素材由李淼、耿国华老师提供
编辑:海教思维
推荐阅读
北京101中学的学生为什么超爱科学?原来学校有门这样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