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风家训如何助力立德树人? | 名家话家风

海教思维 2019-05-04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德行教育的起点与核心阵地。传统社会中,家风家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照子孙后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其中的经典哲思与教育方法虽跨越千百年,却依然鲜活隽永,历久弥新,与今天的教育者心意相通。

开学养正须识经,昭明有融莫忘典。日前,海淀敬德书院和海淀区教科院共同举办“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主题论坛,对“家校联动共育,推进立德树人”展开深入思考。海教思维对论坛上一些教育名家的观点进行编辑整理,以期使读者能感受到家风家训中蕴含的力量和美好,便于我们在多元的时代,找到教育之本和自信之源。



吴颖惠:立人当立德 家训振家风


家庭应当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领域。然而当下,有些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在道德养成上的言传身教是很欠缺的,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有的家长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这其实背离了中国教育的传统,也违反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吴颖惠(海淀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


今天是5月16日,农历四月初二,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继承人、被称为亚圣的孟子的诞辰。我们从小就知道《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在她母亲严格的家风教导下勤奋求学,最终继承了孔子、子思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学派发展的主流人物。他的仁政理念、大丈夫精神、家国一体思想,至今仍旧影响着千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将孟子的家庭教育延伸开去,共同探源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家风家训的形成、发展和弘扬对立德树人、家教育人的重要作用。


古人治家,必有规矩。古往今来的家风家训目的即是立德树人,其内容方式归要起来至少有三:一是重德育。一个人的德行是他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从上古时代,就有对家庭德育研究的文献。《易经•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周公对康叔的家训就提出要“明德慎罚”(《尚书•康诰》);三国时期诸葛亮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语等等,不一而足。二是尚文教,即家庭教育十分重视诗书礼义的学习。古时很多家训往往都出自名门望族,历经千百年淘洗,流传借鉴价值非常高。如孔子庭训,要求诗礼传家;杜甫直言“诗是吾家事”;陆游诗训则曰“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传世名训中更是将读书习礼作为学鉴的重要内容。三是重秩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社会秩序、家庭秩序,具体说来就是男女有别,要对男女孩子实现不同的教育,男女孩子要接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教育,成为温文尔雅、明德至善的君子。这就要求家庭和学校要发挥不同的教育功能,家庭教育重德育、重健体;学校教育重智育、重艺术,各有分工,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对于我们在座教师来讲,面对的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缩影,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观念、家庭习惯都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他们。那么小到家庭、班级大到国家也需要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风气,才能培育出人格完整、品德良善的学生、公民。但现实是,今天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倍感沉重,给教师和家长都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压力或思想矛盾。


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古代有很强烈的尊师重道观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很大的合力,孟母就是典型例子,有时世家大族的教育能够完全替代学校教育。二是古代社会家庭结构解体后,原来固有的家族宗族观念弱化,家风家训荡然无存,学校教育无意中要指导或分担家庭教育的部分。若要解开其中种种矛盾,我们或许可以从老祖宗的传统家教家法中寻找答案……海淀区有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家校联盟,可以考虑如何把传统家风家训进行现代转化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总之,好家风树立好品格,坏家风助长坏风气。借助讨论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可以让中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认真思索,汲取养分,并切实利用家庭教育的推动作用,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相结合,打一记组合拳,让彼此的教育碰撞出最美的火花。


翟小宁:家风、校风好了,我们的国风就好了!


父母生育子女,首要的德就是要教,不仅要养,还要教其子。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在我看来中国家庭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修身文化。这种修身文化更注重子孙的修身。如何使子孙的修身成为现实,就有了家训、家规,也有家书。


由家训、家规、家书形成一种家庭的文化的追求、文化的价值观,进而形成一种家风。家风一旦形成,这个家庭的文脉就会源源不断,所以中国有个成语叫家学渊源。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方面——家庭和家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这是每个家长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子女也要感悟的一个问题。每个家庭都有它的核心价值观,有的是写在文字上的,有的是在家庭成员中口口相传。


父母生育子女,首要的德就是要教,不仅要养,还要教其子。


真正的有智慧,是明道理、守道德。这就是中国家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向来导向家庭的发展,一定要有道德的制高点来引导子女的发展。任何一个家庭都是这样,没有这样的家训,它不可能流传于世,也不可能导致家族的兴旺。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我总觉得学校跟家庭很相似,“天地君亲师”,天地君,然后亲和师,老师和亲人和父母何其相符,子女和学生何其相似。我们由家庭的伦理道德演化出学校的伦理道德,那就是教师要无条件的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学生要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要像孩子对父母一样尊敬教师,所以叫尊敬师长。


这样的一种文化的建立,就能使学校的校风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提出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善良而有智慧的现代君子。君子几乎囊括了我们对一个人所有美好品德的一个理想,只有一个人先成为君子,才能成为君主,才能成为国君,所以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风好了,校风好了,我们的国风就好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看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的家训。我们如何把新时代的国家民族的家训传承好,使我们国家的风气越来越好,使中国文化能够在世界上发挥引领作用,这是我们这代教育人承担的使命,这是我们的初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是什么?从家庭开始,到学校,到一个国家,到整个世界,那就是我们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价值观。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应该更多的影响当今和未来的世界。


窦桂梅:立德树人,把校风家风联结在一起


传统文化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历史应该是可以彼此抵达的,在家庭有助于帮助孩子们找到立根之本的源泉,在学校则是我们办学的精神归依、教育根脉。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今天我们该怎么教育,今天我们该怎么做,课堂才是我们最核心的所在。课堂上家风家训如何呈现,立德树人如何把校风、家风和谐在一起,造就有理想、有本领的时代新人,这将是我们教育的方向。


清华附小的前身,1915年成立的成志学校,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使“成志”从一开始就深深地融入附小人的血脉之中。今天,清华附小每一天的晨读、午休,其中都传承着一份立德立功立严的指向;作为校长,我每年将近200多天在门口迎接每一个上学的学生,这既是一种校风的体现,也是一种启发和教育;每周都要进行的升旗仪式和讲话,清华附小养成教育的“三三口诀”等等,也是要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这些价值观在小学生身上可进行、易落实,能够在不断地强化中落地。这些活动形式每天进行,看似不经意,就像课堂里不断补充延伸的日子一样,一点一点地落实在每一天的行为当中。


当然我们还要立足家庭。怎么样让家长跟我们一起进行时代担当的同盟军,我们的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我们家长知道不是他的私有财产,他们一旦和学校社会联系之后,今天是属于他的,未来属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我们该怎么能够去理解国家那个家风里头我们未来的社会的良好大风气。所以家长委员会怎么定期开会,怎么选家长委员会,家长怎么规范地进课堂这些都需要家长和学校一起去推进。


传递家风,立德树人,还要立足榜样,我们的榜样不是明星,而是立足于近处和身边的榜样。在清华附小有“十百千”评选活动,其中“十”是指十大卓越学生,“百”是指百名成志榜样学生,“千”是指千名育人目标专项之星。我们鼓励同学们要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们学习那些经典的、被公认的榜样,并且一年一个大主题,去年我们学苏轼,今年我们学朱自清。通过各种方式的课堂教学,通过这样的课程不断推进,我们来画一画,学一学,讲一讲,唱一唱,写一写,用英文的方式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方式。其实很多程度上我们都是通过一年的时间,立足课堂,立足主题实践活动、主题课程群的构建来完成孩子们应有的这些实践活动。


我想,这些理解和影响很多程度上都是基于学校的课程带动了教养的理解,用教育的推动来反思。如何坚守这份教育的这些,如何利用我们的这份信仰的力量,我想我们必须用成志教育照耀学校,更影响家庭,来照耀和影响孩子整个的人生。




本文内容根据“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论坛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编辑:海教思维




推荐阅读

吴颖惠:真正的阅读是发自内心的选择

董红军:学校教育如何从“批量加工”转为“适合的教育”?

教学改进,始于摸清学生的“知”与“不知”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分校如何“学名校”?

李希贵: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减负,一零一中从“问题”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