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留学生张一得之死,说声父爱太沉重
如果不是朋友转发的文章,还不知道张一得这位年轻人,不知道张一得事件。
3月5日,有朋友圈截图显示,就读于美国埃默里大学哲学专业一年级的中国学生张一得自杀。这一个消息来得太突然,让他的同学、亲友,和一些认识张一得和他父亲的网友感到突然、震惊。
张一得的父亲张岳,是一位来自广东的单亲爸爸。在广州妈妈圈,“老得”颇有名气,是圈里的“育儿专家”“网红爸爸”,常在媒体上露面。
人们之所以会感到震惊,是因为在知道张一得的人们心目中,这个很阳光的、学霸型男孩,前程一片美好:托福考试离满分仅差2分,被素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哲学专业录取,才读到第二个学期……
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竟然会自杀,这是他们父子周围的人们万万想不到的。
有朋友问: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自杀行为中,隐藏着各种人生的矛盾、纠缠,复杂而隐秘。生活有多复杂,自杀就有多复杂;生活有多少面相,自杀就有多少面相。自杀是生命的终结,由此也许可以追溯生命的过程,反推其中的因果?
有评论说,张岳把父爱做到了极致。“极致”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个好词。很多事情,到了极致,就是走向反面的开始。
那么,来自张岳的父爱以及家庭教育,是不是如此呢?
▲张一得与父亲张岳(图/网络)
把张岳的所有父爱行为、家教行为联系起来看,有一些令人费解的矛盾,可能造成对张一得的困扰。
其中令人费解的是,媒体报道中,有大量内容表明,张岳在家庭教育中,很鼓励张一得的自主、独立,即人们常说的“做自己”。
张一得曾经对媒体说过:“一直以来,他对我没有功利上的要求,他当然对我有要求,但他只要求我三观要正,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对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我能够成为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目标的人,只要我自己开心就好了。”
张一得还说:“我爸很少会反驳我的决定,在教育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后,我基本就是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
在大学的相关推文中,张一得曾透露,他之所以选择哲学,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父亲一直作为一个支持者,去鼓励他寻找最真实的自己,寻找自己的幸福。
▲广州日报相关报道截图
然而,又有证据显示,张一得确实是一位抑郁症患者!直到他赴美留学前,抑郁症还在好转中——还没有治愈。
在3月19日《广州日报》相关报道中,张一得生前好友透露,自己很早就知道张一得患有抑郁症以及患病原因。
为此,《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心理咨询师王宇赤。王宇赤说,形成抑郁症的原因很多种,除了原生家庭,也包括许多外界因素。从心理学上来说,原生家庭对于抑郁症的形成是一个关键。
这样,我们面前,出现两个张一得:一个张一得,是抑郁症患者;另一个张一得,充满了生命活力:成绩优秀,兴趣广泛,热心公益。
哪一个是真实的张一得?似乎两个都是真实的。我们无法说哪一个是假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还有两个张一得。一个是肉身的、现实的张一得,另一个是张岳展示出来的张一得。张岳精心收藏了张一得使用过的、跟张一得有关的物品,制作成了“博物柜”。
比如,有张一得穿过的第一件玩具、第一双鞋子。鞋子配上文字说明“一脚一印”,就成了一件展品。
张岳收集了张一得从1岁到18岁期间每年生日这天的报纸。
张岳编写了记录孩子成长《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父子》一书;还有一本《一得他爹的童话故事》,全书2001个字,包含11个小动物,7个部分,这些数字是有寓意的:张一得的出生日:2001年11月7日。
张岳为孩子拍摄了20万张成长照片,用坏了5部相机,他都保存起来了。
还有毕业证书、各种获奖证书、奖杯等。
这些展品,林林总总,构成了另一个张一得,与肉身张一得相平行;这个张一得的存在,对肉身的张一得有没有影响?
肉身的张一得,应该跟所有人一样,是有缺点、弱点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由展品构成的张一得,不会有缺点。父亲不会把儿子的缺点、弱点展示给人看。
由展品构成的、给人看的张一得,是一个完美的、通体透明的张一得,对肉身的张一得会不会构成一种心理暗示:要努力与完美的张一得保持一致,不能有缺点弱点?或者说,不能暴露你的缺点、弱点,给人百分百健康、向上、阳光的形象,否则,就打碎了那个平行的张一得的形象。
如果肉身的张一得产生了这种心理,他就有心理压力了。
▲张岳的个人公众号
张岳很执着,有恒心,塑造完美张一得形象的过程长达18年,张一得内心压力的积累、积聚时间,是不是也长达18年?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有这种可能性:肉身的张一得的缺点、弱点没有表现的机会,隐藏、隐忍在张一得的内心,最终以抑郁症的方式表现出来,释放出来,抑郁成了张一得最大的“缺点”、“弱点”。
不能完全否定张岳家教中的正面价值,也无意、不忍指责张岳,但不得不说,张一得成长路上的种种,或许与这种过度追求完美、塑造完美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关。
这种令人窒息的爱,最终打碎了完美,乃至于打垮了一个人的精神意志。
03父爱如山,也是难以承受之重
这个生命悲剧,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用另一个概念来表述:自由。
如果肉身的、真实的、不完美的张一得被展览的、虚构的、完美的张一得所控制,那么真实的张一得的内心就失去了自由,至少是损失了一部分自由。
这不是日常行为的自由,也不是指法律意义上的相关权力,而是人的生命本质意义上的自由。没有日常行为的自由,人就很痛苦了;生命本质意义的自由缺失或受损,是可以致命的。
张一得自杀后,张岳给张一得的同学写了一封信,《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里面有几句话,也是令人费解的,或者说是超出常情、常识的。
▲张岳致张一得同学的信
张岳在这封信里说,张一得12岁的时候,曾经给父亲写过一封信,信里说:“你要学会对我say no”,我回他,儿子,估计爸爸这辈子,是学不会这个了。所以,他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如果真是这样,作为父亲的张岳,在与儿子的重要互动中,他是没有自我的!他没有“做自己”,而他鼓励儿子“做自己”。他为了孩子,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儿子,放弃了自己?张一得要求父亲对自己说不,是不是因为他看到父亲把全部给了自己,忘了自己,感到一种压力?
父子情深,儿子不愿意父亲为自己完全牺牲。如果父亲在爱儿子之外,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张一得应该会欣慰得多,轻松得多吧?
“父爱如山”,父子之间,利他与自利,应该是平衡的。过于失衡,对其中一方,如山的爱,就是难以承受之重。
这里有一个悖论。儿子要父亲对自己说不,父亲说“不可能”——这不是在说“不”了吗?但是这个“不”,不会丝毫改变父亲的爱子之道,这是可能会让做儿子感到无奈,甚至无望。
在张岳的父爱中,有现实的折射。张一得的老师说,张一得“从来就不平庸”。张一得给人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优秀。张岳所制作“博物柜”,“展示优秀”的特点更是鲜明不过了。
优秀,意味着你处在“鄙视链”的顶端。阶层固化,“鄙视”成常态。不是被人鄙视,就是鄙视他人。
这些年来,张岳把儿子推到了“优秀”层次,也推上鄙视链的高处。但谁也没想到,代价却是如此沉重。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商务微信:bingchuanxiaobian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