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新媒体中心 赣南师范大学 2024-04-14



【编者按】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教育部将于2023年对赣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各学院结合审核评估工作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总结提炼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目标定位、体系设计、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相关工作。为进一步展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将陆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专题,分享各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供各单位学习交流。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设有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旅游管理4个本科专业,建有中国史、世界史、社会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科教学(历史)、社会工作、旅游管理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建有客家研究中心、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王阳明研究中心、新加坡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模范教师、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省高校金牌导师、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高校骨干教师多名。近年来,出版专著30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48项、省级课题50多项,获国家及省级优秀成果奖10多项,学院获批省人才工作示范点。




01多措并举树人才
(一)专业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历史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历史学专业教学团队、赣南区域史课程群教学团队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历史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

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在江西省高校中享有声誉,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注重科学研究、多路径社会调查和跨学科融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并多年承办中国社会学会分论坛,将专业发展融入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战略。

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宽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旅游企业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并共同完成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形成了“三同”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2017年成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牌讲解班”为省级特色专业。

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学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结合信息技术和教学课程,利用中国大学MOOC等资源,推动教学改革和产学研项目。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以及产学研项目建设,先后建设系列省级和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社会工作专业建成新一代TPR融合实验模拟仿真平台,提供人机互动学习机会。这些措施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培养方式改革上,对接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在夯实基础课程的同时,通过设置多门个性化课程,将学生成长与社会需求进行了有机整合。全院各专业全面实行本科导师制,由专业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建立学生学习小组,专业教师负责小组学生的课后答疑、读书报告会、毕业论文等学习活动。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在实践教学改革上,历史学专业探索“校地合作”联盟。即与赣州市各县市区文旅局和教育局合作,探索形成了“U-G-S” “红色文化教育联盟”发展共同体。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探索 “体认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轴的专业实践模式,获得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并与12所田野调查调查实践基地、17个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开展了高质量的合作。旅游管理专业设置“3D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信息实训室”等实践教学设施,以及30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并被学校评为“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二)创新创业引导人才个性成长

学院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将“双创”教育融入通识课程的建设,有机融合“课程、项目、大赛、孵化、创业”。同时鼓励全院学生踊跃报名、重点培育。近三年来,学院累计参加互联网+大赛总人数超1500余人,参赛项目突破1800项,校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数39项,参与人数近150余人。

(三)师风师德春风化雨显特色

学院重点强化师德建设机制,提升教师的团队意识,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坚持六位一体和“四有”方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及快速反应制度,构建多方参与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多举措助力新进专业教师“站稳”“站好”讲台,“一对一”结对培养,形成老中青传帮带机制。鼓励教师访学研修深造,全员参与寒暑假网络专题研修,常邀国内各专业知名专家前来“传经送宝”,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助力教师成长发展。

学院被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工会评为“江西省师德先进集体”。涌现出一批师德典范,“师德标兵”朱忠飞,“赣南师范大学十佳教师”崔继来、温小兴,“江西省旅游教育杰出青年教师”吴强、“全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黄平芳、“优秀班主任”任馥瑛、“工会积极分子”张艳、“优秀教研室主任”吴玉彬、刘旭兵等一批先进典型。

(四)学生实践扎根红土有担当

学院积极构建“四位一体”团队,密切与师生互动。扩展思政教育,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组织师生赴红色遗址、贫困地区,开展“三下乡”等活动,使学生近距离了解社会,培养家国情怀。创建了多个红色班级,融合理想信念教育和班风学风建设,推出了“红歌人人唱”、“红色故事会”等品牌活动。根据专业特点举办美育活动,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02教学改革创优特
(一)课程建设结硕果

学院思政通识课程《中央苏区史》《红色文化十讲》等广受好评。其中3项以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结项;1项微课被评选为江西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17门课程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在学科建设中,师范类历史学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依托地域特色文化,坚持开设《中央苏区史》《苏区前沿讲座》等课程,多门课程入选江西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创建以《中央苏区史专题讲座》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为代表的、从国家级到校级的各层次10多门历史学特色精品课程群,为本科生教学搭建了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了一批示范教学视频、教学演示PPT、教学设计以及典型教学案例。

学院新文科建设初见成效。学院基于多学科优势,多个专业老师交互开设不同课程。多个跨学科研究群,成功申报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并组建了多个跨学科研究平台。

近年来,各专业立项14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得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在学科教学成就上,近3年来我院各专业应届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0%以上,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始终保持在40%左右。在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上,共有38人次的论文入选全国学术会议;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4篇以上;本科生参与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明设计3项。近年来,获得由教育部历史教育指导委员会筹办的第一、二、三、四届全国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4名、三等奖3名;获得由教育厅筹办的江西省大学生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本科组银牌一枚、铜牌三枚。获得由教育部、团中央筹办的第十一、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名;获第十二、十三、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

(二)师生实践展风采

1.学生风采。学院荣获学校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奖。各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国省级实践项目与赛事,收获1项国家级示范实践项目、2项江西省社会组织新力公益创投项目;在互联网+、挑战杯大赛、全国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红色园丁”杯大赛、全国导游大赛、屡创佳绩。

2.教师风采。我院有博导1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专家2人、省信息决策咨询专家1人、省情研究员1人、省社会工作协会专家1人、一批教师拥有人力资源管理资格证书、中级社会工作师证书,导游资格证书、高级茶艺技师证书以及其他各类实践类职业证书。同时,近年来,我院教师获批共18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位教师参与国际访学及学术会议增进学术水平。

(三)第二课堂异彩纷呈

在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带领下三年来,学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三下乡社会反响显著;本科生积极参与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性劳动,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社团和志愿服务上,设立客家文化协会、旅游协会等共5个协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20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03

不忘初心,再谱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秉承初心使命,认真贯彻学校“立足红土地办学,以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红色文化育人的基本理念。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学校申请博士授予权为契机,抓住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着力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培养卓越的师资队伍,以及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创新人才,为学校发展、苏区高质量发展、国家民族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叮咚!请查收你的校园关键词!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丨新闻与传播学院

▲逐梦岩壁:5.10s!在世界的舞台绽放赣师人的风采








 GNNU 

来源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制图丨张晓旭

编辑丨王婷

审稿丨刘欣欣 胡琳玲 曹佳慧

责编丨廖辉 匡瑞青 主编丨岳蓓

为文旅学院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