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丨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编者按】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教育部将于2023年对赣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各学院结合审核评估工作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总结提炼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目标定位、体系设计、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相关工作。为进一步展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将陆续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专题,分享各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供各单位学习交流。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59年赣南师范专科学校理化科,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区块链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两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电子信息等两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院师资力量强,拥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百人远航工程人选2人,江西省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领军人才)1人,赣江英才培育计划1人。在校生规模本科生140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余人。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为根本依据,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基础教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以结合地方优势资源为特色,以国家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党建引擎“四条线”,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实施“党建引擎连心线”工程,扎实开展“双融双育”活动,推进学院党建工作融入全省教育工作大局、融入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党和国家培育新时代“大先生”、大国工匠。
一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画好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实心线。坚持依法治校,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础组织工作条例》,落实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学院内部治理水平;通过实施党建引擎工程,对照“双一流”建设目标,持续保持对标对表式发展,有针对性地积淀发展成果,争取学院事业发展年年有进步,以党建带动学院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画好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红心线。通过实施以“红心筑魂、廉心修身、师心立德、匠心报国、暖心为民”为主要内容的“五心育人”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坚持党管人才,画好为教师立德乐业服务的舒心线。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做好了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以课程组为单位建立常态化的“青蓝工程”,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课堂,构建了一支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通过建设职工小家,探索“学院家园”的共建模式,营造支持型的教职工家庭环境,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画好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的暖心线。通过坚持开放办学,服务社会需求,扎根基础教育,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学科建设“三一流”,推进学院内涵发展
1. 一流专业建设显成效
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完善等九个方面为发力点,狠抓专业内涵建设、质量建设、特色建设等三大建设,全力提升各专业水平和国内影响力。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物理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获评为江西省四星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卓越工程师教师培养计划专业、省品牌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在江西省第二轮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三。
2. 一流课程建设创新高
牢牢抓住一流课程这个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精心培育打造一流课程,合理增加课程难度,适当拓展课程深度,提升本科生的学业挑战度,把“水课”变成有难度、有深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一是重视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设计注重体现课程思政内容。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方式,营造开放、协作、自主的学习氛围和批判性的学习环境;开展互动式、探究式、启发式、问题导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组织高质量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表达能力。
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心组织、设计与课程理论部分相配套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近代物理学》混合式教学情况
▲《量子力学》课程开展讨论式教学
▲思政元素完美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
▲《量子力学》入选超星示范教学包(左)和数据情况(右)
近年来,学院课程建设屡获佳绩。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育人共享课程2门。
3. 一流教师培养上台阶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基本保障,青年教师则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学院坚持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基础学识和常怀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通过名师示范、以赛促教、以研促教、思想引领等举措培养青年教师的“科教协同、学赛结合、一岗双责”能力,重点培育一批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筑梦人”和“系扣人”。
现有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江西省金牌教授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各1人。刘玲丽老师参加第四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工科组三等奖,参加江西省教育厅“防疫期间线上优质课”获二等奖。熊祖周老师获“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江西赛区二等奖。王兴权、王凤鹏、刘玲丽老师参加学校2022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分别获得正高组二等奖、副高组一等奖和讲师组一等奖。
师范教育 “一模式”,增强师范生实践能力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实验教学能力已成为新时代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教学能力。依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学院构建起“一模两线”物理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其中“一模”为核心,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两线”为延展,即“实验探究-学科竞赛-仪器(教具)开发-实验创新”的实验创新能力提升路线和“理论学习学探究-亲身参与练探究-教学实践教探究”的实验教学能力转化路线。
▲“一模”: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
“两线”之一:理论学习学探究-亲身参与练探究-教学实践教探究
▲“两线”之二:实验探究-学科竞赛-仪器(教具)开发-实验创新
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我院物理学专业师范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设计组织能力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表1 近年学生所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
时间 | 竞赛名称 | 获奖学生 |
2022.12 | 第8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 何汉韬、吴越群、钱琴宇、梁瀚文、敖敏中 |
2022.12 | 第8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 吴越群、钱琴宇、何汉韬 |
2021.12 | 第7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 童利凭、曾泽楷、张玉强、刘聪、黄赣 |
2020.12 | 第6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 范思蓉、王奕洲 |
2020.12 | 第6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 侯淼春、华金城、何英杰 |
2018.11 | 第3届兴华国际青少年科技运动会 | 卢曼婷、郭青豪、龚子依 |
时间 | 竞赛名称(数量) | 获奖学生 |
2022.4 | “田家炳杯”第八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 | 吴越群 |
2022.7 | 第13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展评活动 (一等奖3项) | 林珊羽、王蔚雯、陈创豪;钟守鎏、陈创豪、刘嘉俊;付露霜、苏博文、朱艳伶 |
2021.7 | 第12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展评活动 (一等奖2项) | 王奕洲、李欣瑜;李泽炜、章正超 |
2019.11 | 第7届“华厦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 | 陈岚岚、谢小燕 |
2018.7 | 第10届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示 (一等奖2项) | 郭青豪、孙瑶 |
2017.7 | 第9届大学生与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示 (一等奖2项) | 张高俊、张明 |
工科教育 “一体系”,助推“新工科”建设
遵循工程教育OBE理念,以培养具有系统能力的创新人才为导向,通过回答“学生获得的能力是什么?学习哪些内容以支撑能力的获得?如何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如何评价学生获得了这些能力”这四个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平台、目标评价四个层面,构建起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新工科“5341”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该基本逻辑是形成了“产出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实践平台—>目标评价与持续改进”工程教育闭环培养体系,即以系统关联性、学科交叉性与能力可持续性的系统能力作为工程教育产出目标,构建符合工程逻辑的“五维度”课程体系,推进路径、方法、内在“三驱动”的能力迭代式课程教学模式,打造创新实验班、学生科研、学科竞赛、企业实训实践平台“四驾马车”,以系统能力这“一个目标”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并持续改进
▲“五维度”课程体系
▲“三阶迭代”课程教学模式
新工科工程教育闭环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一是相关课程教学效果突出,非常受学生欢迎;二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三是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培养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毕业生。
学生重要学科竞赛获奖项目(近5年) | |||
2023年 | 教育部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23年 | 教育部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项 | 省级 | 教育部 |
2023年 |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 省级 |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
2023年 |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国赛行星级奖1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
2023年 |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国赛恒星级奖1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 |
2020年 | 人工智能挑战赛(中国大学生计算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仅4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20年 | 华为2020高校未来杯AI挑战赛入围总决赛(江西省高校唯一) | 行业 | 华为 |
2020年 | 智算之道人工智能应用挑战赛2个队获全国前10(全国1100个队,江西唯一) | 行业 | 中国软件 协会 |
2021年 | 中国大学生计算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19年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二等奖1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17年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二等奖2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20年 | 中国大学生计算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19年 | 中国大学生计算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18年 | 中国大学生计算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20年 |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4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19年 |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2项 | 国家级 | 教育部 |
2020年 | 江西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实现学校在省“互联网+”竞赛奖牌突破) | 省级 | 共青团省委 |
人才培养“五颗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五心”育人计划。学院学生工作以思想引领为主线,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以学风建设为导向,实施“五心”育人计划,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全方位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红心筑魂,丰富红色班级育人功能。升级学院红色班级活动场所,增强红色班级同学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充分利用学校红色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加强学生日常红色故事学习;组织学生到宁都县参观赵博生烈士陵园、宁都反围剿纪念馆等场馆,让红色班级学员沉浸式学习赵博生等革命先烈的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在红色场馆参观学习
2. 廉心修身,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活动。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学校“廉洁润初心·铸魂担使命”等主题教育;二是设立“清风书苑”廉洁自习室,帮助学生树立廉洁意识;三是召开安全教育暨考风考纪教育大会,各班召开考风考纪主题班会,组织学生签订承诺书,提高遵守考场纪律的自觉性。
▲ 学生进行班级主题活动
3. 师心立德,加强师范生教学能力。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整合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的资源,形成了“高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协同的“三位一体”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顶岗支教、脱岗置换研修、协同攻关等合作,实现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高师院校教师、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学协作共建一体化。
▲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
▲师范生进行中学物理实验探究
4. 匠心报国,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整合平台和教学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提升专业学习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学院学生在第十八届“挑战杯”江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
5. 暖心为民,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设立志愿服务站,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创新实践协会成员,到赣州中小学开展科学体验活动,利用假期为学校师生等提供家电维修服务,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院社会声誉。
暑假组织学生成立红光乡村振兴服务队赴宁都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评团中央青年发展部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团队。志愿者在宁都开展科普检验、家电维修、理论宣讲等一系列活动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分别在人民日报、赣南日报、网易新闻、大江新闻网、今日头条等新闻媒体上报道。
▲我院师生服务地方和社会
▲明天!笔试成绩公布,面试开始报名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外国语学院
GNNU
来源丨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制图丨张晓旭
编辑丨朱海峰
审稿丨刘欣欣 胡琳玲 曹佳慧
责编丨廖辉 匡瑞青 主编丨岳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