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刘希娅:越精准的差异化方式回应差异化教育需求越公平
记者提问,“刘代表,在这次疫情当中,通过网上授课,我们发现其实一省一策,一区一策,甚至一校一策,都成为了可能。您觉得这些尝试,对下一步课改,有借鉴意义吗?”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说,她认为新时代教育最大的挑战,就是要用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去回应差异化的教育诉求,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统一平均,而是真正的让所需成为可能满足,所以她觉得在这一点上 ,特别地呼吁,在这次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案里面,能够给学校一些自主权,让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一定的情况下,给各个地区在课时分布上,在内容的组合上,在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时间段上,给予一定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激发全国各地基层学校,校长老师们的课程研发的积极性和智慧。
同样来自教育领域,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教授刘占芳带来的提案紧紧围绕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展开。
全国政协委员刘占芳表示,他就提出来这个建设成渝国家科学中心,这么一个战略构想,加强科学的培养,不仅仅是工程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培养,是科学的培养。
科学的培养与创新,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打造,让刘占芳委员看到了绝佳的契机。
刘占芳说,这是一个国家的布局,又迎来一个新的一个战略机遇期,不要把科学城搞成一个技术城,搞成一个工艺城, 要搞成一个产业城,一定要厚科学,才能够解决刚才说的,这个无中生有的问题,就是说创新的问题,创造的问题。
有了基础学科的创新突破,产学研的道路才能越走越顺。作为新材料和微纳加工技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格外关注成渝两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交流问题。他认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 将改变成渝两地科技创新的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说,像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它们都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重庆和成都地区的话,它相对来说是比较松散的一个结构,这样通过科学城的建设,能形成一个在国家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有助于吸引高端的创新人才。
本月12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正式成立,两地20所高校将联合打造成渝科教创新共同体。为进一步加速成渝两地人才发展,史浩飞代表建议出台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
史浩飞表示,建立国家级的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就在人才评价、科研项目管理,税收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曾经分享:
两会建议: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循环教材改为免费发放人手一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