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84年的中国,都发生了什么?

理想岛 2021-07-29

本文由插座学院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e线城市经典里人生

原标题:《1984年,你还记得吗?》


怀念1984年。


1984年4月,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前夕,《时代》杂志做了期这样的封面



“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看到什么?”大标题下,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年轻人站在长城上,手里拿着瓶可口可乐。


那一年,国门刚刚洞开不久,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没听过这本杂志,也喝不起可口可乐,但他们能享受到的精神食粮一点都不比现在差。


第一次到中国的里根应该很难一下子注意到,那些藏在中国日常生活里的细微变化。


那一年,广场上,穿着喇叭裤跳霹雳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理发店里,烫发的话永远都要排队。


从《一个美国飞行员》到《高山下的花环》,电影一个比一个好看,春晚可以连看四个小时都不带打瞌睡的。



那是一个以梦为马的年代,就连河水都是清澈的。



1980年代的上海青浦。


那一年,24岁的余华迎来弃医从文后的第一个创作高峰,仅仅在《北京文学》上,他就一口气发了《星星》《竹女》《甜甜的葡萄》好几个小说。



解放军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莫言,用三天写出了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32岁的王小波打算去美国找妻子李银河,他办完签证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身新衣服,但因为个太高买不到,最后在一家体育品商店买了身运动服。



那一年,北岛赴西欧讲学。



(左起)舒婷、李爽、北岛。


查海生第一次使用海子的笔名发表了《亚洲铜》。



顾城在《有时》中写道:有时祖国只是一个/巨大的鸟巢/疏松的北方枝条/把我环绕。



那一年,有个外省女孩从美国留学返台,她发现台湾人对不公不义总是麻木地忍受,于是投书《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标题简单粗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个人叫龙应台。



那一年,李敖创办的反蒋杂志《千秋评论》被台湾警备司令部吊销执照。



《蒋经国传》作者江南在旧金山寓所被竹联帮分子暗杀。



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发表演讲,主题叫做《丑陋的中国人》。



那一年,一份对开4版的周报在广州大道中289号创刊,创始主编左方说,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绝不说假话。这份报纸叫南方周末。



细心的读者发现,在创刊号上有篇《陈冲美国来鸿》的文章,文中,正在美国跑龙套的陈冲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这个陈冲正是那个18岁就手捧百花奖的挂历女神。



那一年,19岁的济南二中学生巩俐第二次高考失利,她一边在山东省出版社当临时工,一边复习准备参加第三次高考。


多年后,当巩俐回首这段往事时一定会感慨万千,要是没有当初的坚持,也就没有三年后《暑假里的故事》中那个叛逆的家庭教师,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巩俐。 




29岁的重庆妹子刘晓庆此时已经红透半边天,出访新加坡的时候,当地媒体称她是“亿分之一”的美人。



那一年,苹果推出了一个足以影响半个世纪的广告《1984》。


耐克决定签下NBA新秀迈克尔·乔丹,为他生产一款球鞋AJ1。


李宁还只是一个奥运冠军的名字。



中国女排穿着回力牌球鞋拿下洛杉矶奥运会冠军。



那一年,梁朝伟和刘德华已经是TVB的当红炸子鸡。在《鹿鼎记》里,一个演韦小宝,一个演康熙。



同期出道的周星驰还在主持一个默默无闻的儿童节目——《四三零穿梭机》。



他不服输,每天看好莱坞电影揣摩角色,钻研《演员的自我修养》,穷尽所能地搞笑,却始终出不了头。节目半温不火,偶尔被调到周润发刘德华主演的片子里跑龙套,常常连句台词都没有。


很多朋友为他惋惜,他也觉得很受打击,直到六年后,他主演的《赌圣》《赌侠》拿下当年香港票房冠亚军,他才突然明白:


人生不管顺境还是逆境,其实每一步都算数。


“喜剧之王就是我自己的写照,我时刻都在准备着,准备好,机会一来,立刻发力。”


那一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小子》大卖2200万港币,拿下香港票房季军,尽管他每天的工资只有2块钱。



成龙主演的《快餐车》票房虽然屈居第五,但他已然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功夫巨星。



21岁的古典钢琴高手甄子丹被导演袁和平发现,主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笑太极》。



10岁的吴京刚刚拿下北京武术比赛拳术冠军。



那一年,25岁的陈凯歌导演了他的处女作《黄土地》。



摄影师是来自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职工张艺谋。


14岁的山西汾阳少年贾樟柯看完《黄土地》对自己说,我以后就干这行了。又一个14年,他拍出了处女作《小武》。


《小武》片场,贾樟柯给主演王宏伟说戏。


那一年,26岁的王朔在《当代》杂志发表了他的成名作《空中小姐》。


冯小刚因为整天跟在王朔的好兄弟郑晓龙后边混,终于从一个国企宣传干事华丽转身为一个剧组美工,但是直到两年后才在郑晓龙监制的《凯旋在子夜里》里客串了个小反派。



21岁的姜文整天中央戏剧学院小礼堂排练毕业大戏《家庭大事》,戏里,姜文演一个工人家庭大家长,吕丽萍演他老伴。



27岁的话剧龙套葛优偶然被选中在《盛夏和她的未婚夫》里扮演一个小角色,葛优的名字才第一次上了演员表。



那一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演了《吃面条》。



身兼春晚串场主持人的马季演了个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大部分时间,他都是站到观众中间演,就跟在自己家唠嗑一样,卖着卖着,他还真的点了根烟,抽了起来。



东北二人转赵本山还没机会登上这个最高舞台,但却被伯乐李忠堂发现,主演了他人生第一部电视戏曲片《摔三弦》。



那一年,16岁的李彦宏已经成为全国计算机大赛获奖的天才少年。



10岁的刘强东因为第一次见到电灯而心潮澎湃。


13岁的马化腾举家搬到深圳,很快他就有了自己的个人电脑。


20岁的马云不顾家人反对,第三次参加高考,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



那一年,拿着卖鸡饲料挣来的300多万,王石在深圳创办了万科。



还在山东一家小五金厂担任副厂长的张瑞敏,被派到青岛日用电器厂,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砸掉有瑕疵的76台冰箱。



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员柳传志,在所里一间12平的传达室里创办了联想。



李经纬的“东方魔水”健力宝甫一推出就畅销全国,这个具有民族情怀的企业家二话不说,砸了20万给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洛杉矶,但公司账上当时一共才28万。



那一年,刚从北大英语系毕业的俞敏洪决定留校任教,担任一名英文讲师。


担任北大艺术团指导老师的徐小平,因为看到天安门前那天“小平你好”的横幅而热血沸腾,连夜采访写了篇报道发在了隔天的《人民日报》上。


那一年,15岁的雷军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21岁的李书福搞了个冰箱配件厂,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受过国家领导人亲自表彰的“技术尖兵”任正非放弃了部队的锦绣前程南下深圳。



那一年,张国荣凭借《monica》赢得了人生第一首中文金曲。



这首歌被收录进他的同名专辑《LESLIE》中,唱片封面颇具几份科幻色彩,哥哥举着一个螺旋桨在海底遨游。


那一年,梅艳芳凭借《缘份》喜提金像奖最佳女配角。



张曼玉演了她的大荧幕处女作《青蛙王子》。


刘嘉玲主演了她人生第一部电视剧《新扎师兄》。


那一年,金庸的小说还未被引入内地,但盗版在民间横行。如果在大学校园路灯下看到有人熬夜在看书,他们多半看的是笑傲江湖或者射雕英雄传。


那一年,曾因唱了《乡恋》被视为“黄色歌女”的李谷一,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一连唱了好几首歌,包括那首经典的《难忘今宵》,以及湖南花鼓戏《刘海砍礁》。



邓丽君的歌,虽然仍被视为洪水猛兽,但《何日君再来》的旋律,已经由“敌台”传遍大街小巷。


那一年,悄然流行的还有一首叫《万里长城永不倒》的粤语歌,这全赖《霍元甲》的热播所赐。校园里,男生们哼着“昏睡百年…”,女生们梦想能嫁给主演黄元申。


那一年,Beyond在香港刚刚崭露头角,臧天朔和一帮文工团子弟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摇滚乐队“不倒翁”。


乐队成员包括后来黑豹乐队的主唱丁武。有人说,如果当年没有臧天朔,就没有后来的不倒翁,没有不倒翁,丁武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改写,丁武一改变,有没有黑豹还是未知数,没有黑豹,也就没有现在的窦唯。



窦唯很快跟臧天朔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们一起演出,一起演张元的电影《北京杂种》。去年臧天朔去世第十天,窦唯在豆瓣上发了首歌悼念。



那一年,北京歌舞团的小号演奏员崔健和六个同事组建了七合板乐队,寓意七个人永远粘一块。但因为单位的反对,成立不到一年就解散了。两年后,这个未来的摇滚教父在北京工体唱出了《一无所有》。


那一年,宫崎骏推出了《风之谷》。



米兰·昆德拉创作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那一年,距离苏联解体还有7年。


1990年4月,苏联解体前夕,苏联对立陶宛经济制裁第十天,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一家商店,人们在抢购。


距离柏林墙倒塌还有5年。


1989年,11月12日,波茨坦广场一处倒塌的柏林墙,东西德的警察一起组成人墙阻止市民涌入。


距离台湾解严还有3年。



1987年,浙江舟山,一位72的台湾退伍老兵回大陆探亲,眼前那个老妇不是他的母亲,而是他当年的爱人。


距离奥威尔出版政治预言小说《1984》过去了35年。


墙上写着的是《1984》里的一句台词,老大哥在看着你。苹果当年的那个《1984》的广告灵感就来自这本书。


人这一生,永远只猜到开头,却预料不到结局。


高考失败两次的马云,一定不会料到他有一天会成为首富。同样落榜好几次的巩俐,也一定不会料到有一天会登上威尼斯电影节的领奖台。


被冷落四年的周星驰,一定不会料到他那些看似无用的钻研,会成为他的一个秘密武器,让他的周氏无厘头喜剧一火就是30年。


与其说那是岁月给今天埋下的彩蛋,不如说是他们身上始终有股劲儿在不断给自己以及这个时代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喜。


那个劲儿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可能是耐得住寂寞,是不服输,是不随大流,是坚持做对的但可能不太容易的事。而这些也正是1984那一年的精神内核所在。


其实那一年,人们内心的苦闷并不比今天少。那一年,要想成名比登天还难,没有流量明星,连个流量都没有,黑白电视比房子还贵,有一台凤凰自行车不亚于现在有一台法拉利,能吃上冰棒的都算大户人家。


可是,不也挺过来了吗?突然想起海子的那首《以梦为马》: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八十年代:让我们深深地怀念!


与枯燥沉闷压抑的氛围相比,从十年浩劫中苏醒,从混沌迷茫中回归人性,迎来百花齐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堪比诸子百家的先秦与大师辈出的珉国,虽然短暂如昙花一现,但留给人们美好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


因为短暂,所以今天的人们每每念及,无不唏嘘慨叹。



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油百花争艳的年代。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八十年代,这三个比较合适:年轻---真诚---单纯。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义,成为知识分子及普众心中的乌托邦。



八十年代,犹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下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那时的生活是慢的,人们的要求是简单的,笑容是真实的,爱情是美好的。


那是一个许下诺言就会铭记一生的年代,那是我们永远都回不去的岁月深处。




一、八十年代

那是一个真正文学的时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以文化精英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年代,在那个时代文化精英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眼界比较开阔的一批人,一方面将很多国外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潮、文学写作方式引领进来。


另一方面也是从中国漫长历史中寻找可以与外国抗衡的写作资源、寻找自己文化历史的再叙述。

所以毫无疑问八十年代是文化界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文化精英则是文化界中的领头羊。


八十年代,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是不可复制的美好时代,在开放包容的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和学者。


那是一个有真正文学的时代。


八十年代的文学显示了眼花缭乱的风格。


尽管如此,许多批评家还是共同认为,启蒙主题是八十年代文学的切入点。


无论是朦胧诗、“伤痕文学”还是再现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戏剧性情节,包含了打破传统的神话与解放思想的冲击。


“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成为八十年代文学的一个众所周知的概括。有趣的是,八十年代文学想象的主体包含了多种性质迥异的理论资源。


尽管这些理论资源谱系各异,甚至彼此冲突,但是八十年代文学一律照单全收,无疑是长期封闭形成的文化饥渴强烈所致。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涌现了王蒙、张贤亮、路遥、刘心武、贾平凹、张承志、谌容、丛维熙、余华、苏童、方方、陆文夫、韩少功、冯骥才、储福金、王安忆、张抗抗、史铁生,等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既有反思过去,思索当下,还有展望未来,可谓朗朗星空,星斗灿烂,熠熠生辉,令人惊叹。




二、八十年代

一个充满感性与理性的诗歌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有充满感性情怀和理性批判的诗歌年代。


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之际,面对充满希望的明天,那些沉寂的诗人开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


诗人的梦都在八十年代,关于理想,关于爱情,还有读诗的时候,身边妩媚的眼神。在九十年代物质化没有到来之前,一壶烧酒可以结识一辈子的朋友。



北岛的冷峻《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舒婷的丰富细腻和清纯明净《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顾城的矛盾和希望《一代人》: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但我却采用他寻找光明。


芒克的纯粹真实《天空》: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日子像囚徒一样被放逐,没有人来问我,没有人宽恕我。


海子的浪漫和灵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随着物质化时代的到来,诗人们的理想国被世俗横流淹没。


北岛在《波兰来客》感叹: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海子的理想幻灭,卧轨自杀;顾城的天空塌陷,与爱人自尽;芒克干起了画画的营生....


诗人已经远走,诗歌已经死亡。


后来,是一个浮躁与喧嚣的时代,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三、八十年代

既有柔情万种的爱情,

也有仗剑天涯的侠客


八十时代,人们挣脱枷锁百废待兴,对外张开怀抱,拥抱一切新鲜的空气和阳光。


那个时代既有佳丽柔情万种的爱情故事,也有侠客仗剑天涯干气云霄的江湖传说。


有琼瑶亦舒的爱情演义,三毛的流浪情节,有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剑客纵横江湖的侠肝义胆快意恩仇。


琼瑶的白纱裙随风摇曳,笔下花前月下你侬我侬、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爱情,曾让人如痴如醉,人们在现实世界寻找着纯情故事里的浪漫情节。


琼瑶很多小说都被拍成了观众热捧的电视剧,剧中演员多是帅哥美女,如秦汉林青霞。


而且剧中很多主题曲传唱很广,成为经典。






亦舒的开司米毛衣,总是那么独立小资,笔下男女在故事里海誓山盟荡气回肠,却又无可奈何。


三毛穿着大朵碎花的长裙站在沙漠的风沙里,黑发飞扬,带着吉普赛女人般的流浪气息在四海为家里寻找爱情的归依。


与大胡子荷西的那段漫长生死恋,曾令多少在爱中百转千回的人唏嘘不已,也曾唤醒多少人梦中的花开花落和诗与远方。



《橄榄树》也许正是她的文字和传奇一生的写照。






相比柔情似水的爱情故事,一代大侠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为我们留下有了另一个江湖。



有人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的作品,写透了人生,那些故事人物,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我们最朴素的正义观、爱情观。许多中国人最朴素的侠义观,来自于金庸。


他的作品能给整个华人世界的读者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金庸的武侠不止是英雄侠客梦,也是人间种种况味。



有人曾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金庸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金庸自己说:大侠我不敢当,但我喜欢那些英雄。英雄代表了人间的正气和担当。




四、八十年代的影视剧

总是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八十年代,影视剧同样泛着理想与人性的光芒。



电视剧《上海滩》以快意情仇的江湖复仇故事打动观众,造就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香港无线电视举办“八十年代十大电视剧集”评选,《上海滩》名列第一位,当之无愧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由周润发和赵雅芝扮演的主要人物许文强和冯程程,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黑帽、风衣、白手套的经典“许文强”造型以及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冯程程”发型更是成为观众对于那个纯真年代的集体回忆。


赵雅芝塑造的冯程程,少女娇羞中带着俏皮, 敢爱敢恨,清纯如水,坚强善良,演出了大家闺秀的魅力。


周润发传神的表演使得许文强的悲剧气质和悲剧结局激发了观众的同情。演员们的敬业,一颦一蹙,一回眸,一低首,百转千回皆是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演绎出余音绕梁之味。


叶丽仪演唱的那首回肠荡气的主题歌,更使得《上海滩》成为以剧情和表演取胜的典范之作。



电视剧1987版《红楼梦》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导演心无旁骛、潜心创作;演员形神兼备,过目难忘;歌曲浑然天成,哀怨动人;色调明快亮丽,赏心悦目;造型博采众长,深入人心;经典无须争辩,历久弥新。


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在王扶林导演团队的精心合作下,完美地再现了这部鸿篇巨著,让普通人一睹其芳华。他们对艺术的兢兢业业和精益求精,让这部华丽名著锦上添花。


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等演员精湛投入的表演,至今无人超越。


1987版《红楼梦》的音乐更被认为无法超越,由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大家王立平先生作曲,歌手陈力传神演唱的很多歌曲,成为经典。



透过歌曲,静坐倾听,人们眼前呈现的仿佛是那个时代大观园的亭台楼榭、飞檐斗角的瑰丽堂皇,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幻生幻灭,荡气回肠。



把林黛玉演绎得入木三分的才女陈晓旭,后曾剃度出家,早早香陨人间;半道出家的歌手陈力,梦幻般的天籁之音,将红楼梦乐曲演唱得荡气回肠,后远走美国。


他们的人生故事, 是不是冥冥之中无意暗合了这部巨著的情结?




1986版《西游记》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该剧屡次重播,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西游记》是国产电视剧的精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剧”。


这部电视剧给一代又一代人带去童年欢乐,最终沉淀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西游记》代表着那个生机勃勃、踏平坎坷的1980年代。





《鲁冰花》是台湾高仕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儿童题材电影,影片改编自钟肇政于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位有着绘画天赋的乡村少年,不被周围环境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凄美故事。


电影《鲁冰花》感人至深,影片中残缺的家庭、破碎的梦想,已然伴随着无数的泪水和唏嘘感叹,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


同名主题曲《鲁冰花》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风靡一时,成为流行歌曲中歌颂母爱的经典名曲。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台湾独立制片富祥公司出品的台湾伦理悲剧片,影片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寻找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的故事。


《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大陆一经播放引起巨大轰动,获得普遍共鸣。


在上世纪80年代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现象。或许是因为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还不像现在这样喧嚣,或许是因为它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拍摄于70年代的日本经典电视剧《血疑》,1984年引进中国大陆,这部电视曾经影响了好几代人。


《血疑》也成了50后、60后、70后、甚至80初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这部电视剧曾经红透了整个亚洲,在中国更是万人空巷,不逊色于港剧《大侠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这三部香江影像文化史上最著名的电视剧。



故事讲述东都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大岛茂的女儿大岛幸子,是个17岁的善良美丽的姑娘。有一次,在医学院偶然发生的科研事故中,她受到了放射性钴60的辐射感染,得了白血病,经常需要输血治疗。医学院学生相良光夫通过多次给幸子输血,彼此逐渐产生了爱情。


多次发病,经过几次手术,幸子意识到自己快将死亡,为了不让亲人们悲伤难过,她振作起精神与亲人们一一地愉快地告别,让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最后,她与光夫一起乘着游艇出海,在光夫的怀抱中安详地离开人世。


透过这部电视剧,人们可以知道日本的人民富有教养,很有文化水平,也崇尚儒家的孝道和礼记。


一曲由山口演唱的《谢谢你》,哀婉动人,让一代人记住了这永远的旋律。一袭学生装,浅浅的笑容,可爱的小虎牙,纯情善良的大岛幸子,让山口百惠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女神。




她在红透东南亚时选择引退,远离演艺界,从此相夫教子,这种淡然令人感叹惋惜和怀念。




五、八十年代

是个性解放的时代


八十年代,人们开始认识自我,走向个性解放。



以崔健为代表的天才音乐人喊出了个性解放的第一嗓,发出自己的声音,追求个性价值。他开创了中国摇滚乐,启发了音乐人群体意识觉醒。


作为中国摇滚乐教父的崔健,贡献出多张殿堂级的经典专辑,其中有很多被后人视为经典而广为传唱的歌曲。



1986年,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舞台上《一无所有》的那声嘶吼,标志着中国摇滚乐一个时代的开启。


一曲完毕,欢呼雷动。从此,摇滚乐在中国不再“一无所有”,这首歌也成为中国摇滚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


崔健也成为了中国摇滚乐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崔健的所有歌曲中,《花房姑娘》称得上是最为抒情的一首。正是这一点点柔情,激起了八十年代的人们对于表达爱情的渴望。与当时流行的情歌不同,这首歌用词简单,但却描述出爱情中人们内心的纠结与冲动,既婉转又直接。


多年过去,歌曲依然广为传唱。崔健用摇滚乐这种有温度的表现方式,将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表达得更为直接、强烈,也更永久。



听崔健的歌,常常被歌曲间隙静默中的寂寞惊悚,不羁的他符号般地留在了过去,早已没有人“问个不休”。


而今,爱情理想浪漫,基本上是物质的矫情,任何东西都抓住不放,却什么也抓不住。“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奢侈得像恒远的记忆。


中国摇滚经历了30年的历程,正如崔建曾说的:


“摇滚精神就是一颗永不停歇滚动的蛋,现实这块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


中国摇滚乐的另一面旗帜是黑豹乐队,它成为一个时代的人们心中“摇滚”的代名词。


自成立以来,用他们的音乐征服还不适应摇滚的中国人的耳朵,使得更多人接受并深入了解中国摇滚。其摇滚精神和音乐质量使得黑豹乐队成为中国摇滚乐的一面旗帜 。



黑豹乐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富有个性的旋律、歌声和节奏,音乐质朴有力,犹如闪电强烈地洞穿黑夜之中麻木的心灵,狂飙而又充满激情。


在窦唯加入并担任主唱后,黑豹乐队步入辉煌顶峰 。





“西北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歌坛的一个辉煌记录。


改革开放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文艺创作势头蓬勃,全国上下充满对精神产品的渴求。


被贫困生活束缚已久的人们,也急需要喊一嗓子发泄一下积闷,而“西北风”无疑成了一个最好的载体,个人情感的集体复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发。


“西北风”是大陆原创歌曲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涌现了一批真正有代表性作品和实力歌手。作品风格多以西北地区传统文化为根基,歌唱黄土情结。


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直抒胸臆,情感真挚,易于上口,“西北风”将摇滚、民族、流行三种风格集于一身。



“西北风”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鲜明、最为强烈、最能代表广大劳动人民情感和心声的文化符号。


“西北风”的发端是由《信天游》开始的。







八十年代,大陆流行乐坛百花争艳,涌现了毛阿敏、成方圆、杭天琪、韦唯、陈明、刘欢、那英,等等一大批重量级歌手,留下了许多经典歌曲。









六、八十年代

港台的流行歌曲唱遍大街小巷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港台的流行歌曲乘着东风吹遍内地的大街小巷,强烈地契合了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内心情绪,大江南北,手提式录音机播放的流行音乐,让人们如沐春风,如醉如痴。


那个时代,年轻人最时髦的标准形象,是一身牛仔或者喇叭裤,带花的白衬衫,爆炸头,一副太阳镜,嘴里哼着当时最流行的音乐。


影响最大的首推台湾的邓丽君,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邓丽君是华语流行歌坛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歌手,是中国流行音乐界的里程碑。


听邓丽君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依旧不减人们对她的想念,依旧不乏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怀念。


邓丽君的声音如同一个个诗情画意的音符,清丽婉转又空灵柔美;她让歌声散发无穷的魅力,或柔或忧的低吟浅唱令人如痴如醉。


她的音乐结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融合了民族性与流行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影响了很多后世的著名歌手。


邓丽君的诠释总带着憧憬式的想象力,所以她的歌曲总是带着干净、真挚,甚至有些淡定的纯爱情怀。


她的歌声和微笑让一个时代的音乐焕发着别样的光亮,她的声音遍布世界的角落。


如今再听她的歌,仿佛在歌声里又重回了那个年代,在斑驳的时光里,追忆过往。







台湾的音乐教父罗大佑,举足轻重。



罗大佑的歌曲,精神远胜于歌曲演绎本身,对华人世界的影响不止于音乐。


罗大佑将流行音乐做成了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的符号。


他的作品的批判和社会启蒙意识、大时代感以及摇滚与东方美学的结合,堪称华语乐坛的丰碑。


在罗大佑的歌里,你能听到思维的高度,心灵的深度,视野的广度,和创作者的态度。








流入内地的港台流行音乐还有许多,一大批有名的歌手被内地人们记住,李宗盛、龙飘飘、凤飞飞、林忆莲、姜育恒、齐秦、庾澄庆、张雨生、齐豫、苏芮、蔡琴、陈淑桦、孟庭苇、伍思凯、王杰、费翔、童安格、黄家驹、谭咏麟、张学友、刘德华,等等。


他们为内地流行乐坛增添了丰富的缤纷多彩,也让人们见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如梦如幻的八十年代,虽不富裕,虽不完美,但很丰满,内心富足。


虽然清平,但气质不凡。



文学、音乐、影视、思想,等各个领域生机勃勃,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从之前压抑混乱的年代走过来,人们充满希望,富有理想,饱含热情,拥抱一切,造就了难得的欣欣向荣。


八十年代,一个觉醒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五彩斑斓的年代。


八十年代,一个珍贵的年代,简单,理想,纯粹,向上,令人怀念。


【理想岛近期热文Top 8】Top 8 most popular articles
▲▲▲


我们为什么爱咖啡馆?

香港问题上,Facebook重新定义“言论自由”

豆瓣评分9.4!央视这部大尺度纪录片,我以为是BBC拍的

复旦教授6年跟踪调查46户上海家庭:女性凭什么当家作主


为什么女研究生越来越多了?

“女人美了才完整” | 这家上市公司的广告恶心到我了

导师发了条朋友圈,问:你们是不是都把我屏蔽了?

蒋方舟:“我人生目标是稳居二线”“求战者安,求安者亡”



单身硕博看过来!

如果还没加入理想岛研究生交友群,

请点击下方蓝色标题↓↓速速进群。

北大女硕士、87年、身高167,想找一个77至89年的男青年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关注公众号理想岛(ID:lixiangdao002),提升认知维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