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师说 | 做设计,表达能力很重要,因为语言界限就是思维界限

XIAO TAN LAC STUDIO 2020-01-24

海外导师采访系列之「筑言筑语」


CHENGCHENG JIANG


M.Arch.I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udied in Sichuan University


一个兴趣爱好斐然的设计师,也是满载好奇心的摄影师。读书期间曾获得过全国类建筑竞赛优秀奖,也在摄影比赛中小有斩获。曾参与北京798的一处立面重修设计,并在竞赛中斩获头奖。现就职于美国旧金山Paulett Taggart 建筑事务所,致力于中小尺度建筑空间研究与设计,尤其是建筑材料的轻量化与可持续化,对集成住宅的发展也有深度研究。研究生毕业于UCLA, 在读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末日型城市的功能空间。本科就读于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师从Pezo von Ellrichshausen。


XIAO = XIAO TAN
CHENGCHENG= CHENGCHENG JIANG


XIAO:采访蒋老师的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感受,比如刚转专业后对设计专业的无比憧憬,比如非常想要学好设计却不知什么是好,比如每个假期都特意去优秀的项目地考察。也正是在这过程中,他慢慢构建了自己的设计思维,拥有了对设计的判断。在他看来,具有“灵性”的设计师很厉害,比如他本科的学长或者某位同学。而在我看来,他很厉害,因为当人们完成判断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当事人本身并未意识到。我喜欢他像局外人或者说像旁观者那样的表达。



01

XIAO:为什么在川大读本科期间转学伊利诺理工大学?

CHENGCHENG其实我相当于转了两次学,大一在川大念土木工程,大二大三转去学建筑,大四转到伊利诺理工大学,在那里又念了两年。选择转学算偶然也算必然,在川大学建筑的两年里,我利用假期在全国各地看优秀的建筑项目,看完之后对建筑有很大憧憬。大三那年觉得学业上有些瓶颈,也有眼界渐渐被打开的缘故,便萌生了去更大平台的想法。当时出现这样的机会,刚好自己准备过英语成绩,递交作品集,顺利通过伊利诺理工大学测试,拿到奖学金,顺其自然去了那边。



02
XIAO:为什么研究生选择去UCLA读呢?

CHENGCHENG:因为转学已经耽搁很多时间,研究生我想读个一年的项目,像UCLA Entertainment这个项目在当时看来很适合我。因为我的作品集,包括对建筑的兴趣,重点集中在建筑空间的表达上。UCLA有四个studio, 当年除了我们这个studio,剩下的都是high-tech的,从我们这届以后,四个studio都变成high-tech了。整体来看,UCLA March 2的教学方向比较先锋,老师的想法和学生的作品集都比较前卫比较理论。这些studio和建筑的关联性,更多是在体验上,比如VR的结合,编程的代入,已经超越了传统建筑的概念,走向了更高层级。如果你作为建筑系学生对计算机行业有兴趣,或者你想了解新兴行业,可以来读March 2,过程很有意思,成果也很优秀。
 
美国大部分的学校倾向于提供不同类型的studio供你选择,UCLA不是这样,它的教学体系很有意思。据我的观察了解,UCLA本科是四年,本科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理论写论文,实际的studio和设计课占很小一部分,它的March 1是三年(本科四年可申请),也就是说它默认自己的本科毕业生可以继续读学校的March 1. 那么它觉得在March 1之前,希望培养的是一种理论上非常有想法、敢于表达的学生。另外,很多March 1的老师都是来自普林斯顿,哈麻耶普这四个学校中,普林斯顿算是最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总之,如果你是一个有想法、愿意表达且有矛盾性的学生的话,在这里很受益。


03
XIAO:你觉得在国内对建筑设计的学习感受和去了国外之后有不同吗?

CHENGCHENG:我觉得你对一个东西的理解,跟你在那个时候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关。比如说现在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能得到的信息,或者说在网上能看的项目资料可比当时的我们多多了,所以我很羡慕现在的本科生。国内外建筑教育相较而言,国外课程节奏快,安排紧密,会更辛苦一些。另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在川大,老师会有自己的风格,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偏好,或者说他会努力的把你培养成他喜欢的样子。所以一方面我要去迎合老师,因为我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表扬,另一方面我还要主动在不同的学期调换老师,让自己接受不同风格的教育。但在美国,老师会保护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个体差异。比如带我的第一个教授,当我迫切地想了解他对我设计的看法时,他不会发表任何很强烈的主观性评论,也不会表露出任何喜恶的情绪。他只是保证你在正常设计的轨道上,至于你往哪个方向行走,走出的结果是什么样,那都由你自己决定。他不希望把你独立思考的想法和心态抹杀掉,因此在他们眼里不管你做的有多“差”,都要非常自信地把这个东西给做下去。



04
XIAO:你在读本科或者读研究生期间,有没有印象很深刻的学习经历?

CHENGCHENG:我想讲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人,相当于一个缩影,让我重新了解美国的建筑教育。

他是我的美籍阿拉伯裔同学,认识他的时候我刚来美国读大三,他和我一个studio。我们学校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真正独立地去做设计,大一大二都在打基础,我转学前在国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独立设计训练,所以对我来说轻车熟路。而很多美国学生大一大二做的结构研究,到了大三开始做设计的时候,他们很难把思路一下子从研究转到设计上。这位阿拉伯裔同学是个表达能力很强的人,而我当时刚来英语不是很好,所以我们俩有个鲜明的对比。每次汇报我可能贴一墙的图,但他可能就贴两三张图,我可能讲不了太多,但他可以讲很多,其实当时我觉得他这种做建筑的态度很不对。在我的观念中,学建筑应该少讲多做,实际行动应该重于语言上的堆砌,并且他当时的作品也确实很一般。

这个studio之后我们没什么交集接触,但是等到大五上,我在一个studio 的期末展示上又一次看到了他的作品。

从他的演讲到图纸到模型,整个设计我深受震撼。从他的身上,我已经看不到画图匠的稚气,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师的深刻与敏锐。经过学校三年的打磨,让他原本优秀的表达能力如虎添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见证了一位优秀的建筑师的成长过程。这位学生就像是我们学校本科教育的缩影,他表明学校不是很在意你最初的时候能做出来什么,但他们比较关心你在想什么,你的思维方式如何这种培养方式刚开始可能会有一个缓冲积累的时期,但真正等到开花结果的时候,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足以肯定他这五年的积累。
 
当时这件事给我的冲击很大,因为我个人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听话的学生,不会老师讲什么我就信什么,但比起我这些“叛逆”的外国同学,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后来在反思这件事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作为一个公认的优秀建筑院校,它的教育体系一定是那么多年来,一代一代的老师总结修改出来的。你一头扎到这个体系中,就闷头学就好了,哪怕你什么都不想,按部就班学出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05
XIAO:讲一下作品集里你比较喜欢的项目吧。


CHENGCHENG:我讲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算是我学建筑以来上过最优秀的建筑课,老师是一对来自南美的夫妇,他们俩的风格迥异于现在世界流行的先锋化风格,不做参数化,不写代码,就做最纯粹的建筑空间。
 
我们项目以古代一个罗马别墅为基础,这个建筑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平面图被保留下来,学生以之前的平面图为重做空间设计。这个项目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消失的空间包含几千年前人们对建筑的理解,现在建筑实体不存在,所以只看平面图,其实建筑有无数种可能,你可以抓住每一种你认为非常美妙的可能性。
 
课程初始,第一步是我们把小空间设计出来,建成很简单的3D模型,刚开始需要大概30个小模型,再根据这些小模型的30种不同空间,去做一个和体育馆结合的宿舍设计,它相当于文化的再创造和延续。



第二个是研究生的项目,比较偏理论,做了一年,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理论积累,概念设计,二是细化设计,包括模型推敲等,第三个是做影片来讲述设计。场地基址位于太平洋一个即将要被淹没的小岛,studio有十几个组,每个组做城市的一个功能,我们组选的是做农业。我们最后做的是一个新农业体系,因为这个岛是一个孤岛,我们希望岛上的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自给自足,并通过食物这个关键点来连接人们的生活,与其说是在做单体建筑设计,不如说我们最后是设计了一整个体系。
 
项目表现为一座浮在水面的山,山表面可以有作物生长、牛羊养殖,山内部是加工传送,作物研究等,山底部是鱼类养殖。它相当于是一个三明治结构,中间服务两侧,两侧相当于和自然的一种物质交换。




06

XIAO:你觉得作为海外导师,希望能教给学生什么?

CHENGCHENG:我觉得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可能不太一样,但是总体上,我希望大家学会表达我一般在告诉学生需要做什么的时候,也会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学生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你如果选择不接受的话,也要告诉我你的理由。我不太愿意去营造一种你们干啥都必须听我的这种氛围,虽然教学会顺利一些,但如果学生做的东西完全不是他想做的,那整个的教学过程就像是他在给我打工,对他来说会非常煎熬,对设计能力的提升也没什么太大帮助。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现有阶段的水平发挥到一个极致。

 


07

XIAO:好的,感谢CHENGCHENG老师耐心的回答。
CHENGCHENG:不客气,也希望我的经历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或者帮助。



往期精彩回顾▼

  • 最新资讯

LAC 冬令营 | 舌尖上的CASA:TASTE & HOME Workshop

LAC公开课 | 懂了这些ArcGIS的应用,前期分析图再也不用愁了!
投稿征集 | 让你的精彩被更多人看到
TOP 建筑院校录取趋势分析
LAC 官宣导师团新成员,等你来Pick! / (二) / (三) / (四)


海外资讯:
见筑 | 三日百年:维也纳建筑“时空游记”
战宇:深夜的香港,应该是怎样的?RIBA银奖提名作品分享
 爱丁堡大二学生作品:Biblioteca Infantil de Valencia
伦敦AB两校到底在搞什么把戏?揭开背后的真相 (上篇)
揭开伦敦AB校背后的把戏:百年对望的两校 (下篇)
又见BIG新作!The Twist 扭转博物馆带你一日挪威艺术之旅!
2019年UCL Bartlett 研究生 B-pro Show高清大图抢先看
展讯回顾 UCL 2018 Bartlett B-Pro Show
建筑生的夏天!2019年度15所欧美高校联手带来不容错过的夏季展合集
梵高与英国 @ Tate Britain
一篇收进Olafur Eliasson最全档案 @ Tate Modern
见筑 | Open House 系列 - 从图书馆、工作室、画廊到墓园
见筑 | Open House 系列 – 为什么人们要在City Hall前抗议?


好课推荐:
智慧、绿色与创新:未来医疗建筑设计
莫桑比克幼儿园设计竞赛: Mozambique Preschool Competition
社会性城市主义-Socially Restorative Urbanism
危机中的基础设施:填海造陆计划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的潜在威胁
公共建筑与基地的对话:社区自然中心园区规划设计
奇怪的星球
Of Memories and Program
拥抱非正式:解码野生建筑
The Journey of Garbage 垃圾的旅程
Mediums of Space 空间媒介
Ways of Doing:校园后街的创新型介入
Delta-Intervention 滨海城市防护性设计


名师专访:

从城市规划设计、到景观建筑,如何培养跨尺度设计思维?

四份兼职与墨大读书我都要,就像硬核人生和浪漫主义我都要一样!

快速掌握20多种软件的秘籍竟然是自信与勇敢?!


  • 制图教室

软件小白,也能演绎精彩剖透
拼贴图赏丨看拼贴大法如何玩转效果图
合辑 | 你想要的剖面,我们都有
玩味光影 | 剧场空间剖面表现
拯救出图废!PS高效剖透视
“漫”谈建筑 | 漫画叙事组图
图纸转线稿背后的计算机绘图原理
场地数据分析系列教程:
场地数据分析系列教程-Bison (1)
场地数据分析系列教程-Bison (2)
场地数据分析系列教程-Bison (3)
建筑通风模拟系列教程:
(1)Simscale建筑群通风模拟
(2)RhinoCFD高层风压分析
(3)Butterfly室内通风分析
插画风专题:
活力插画风 | 春意插画风图纸 
效果图专题:诗意雪景教程| 模型风效果图第二期-VFR构建写实白模质感
风格化室内表现 | 手绘风第二期—剖透表现
分析图专题:第一期合辑
拼贴专题:复古:城市更新场景组图
秒图:纯色复古场景组图
GH分析图小技巧:气象分析图 | 城市人流分析图
日照分析与大寒/冬至日模拟 | 浅析galapagos运算器

制图小技巧:获取免费高质HDR贴图 | 快速生成地形

巧用Python和ELK瞬间完成总图建筑名称标注
 God Ray 效果的渲染 | 快速完成三维场地模型
如何在Vray4.0中简洁高效的渲染AO图?


  • 竞赛资讯
Hourglass 地球气候变化纪念碑设计
阿布扎比火烈鸟游客中心竞赛
Floating House 浮动房屋建筑设计竞赛
形式追随气候:托儿所建筑设计竞赛
小空间活出大生活
月球之旅,探索地球之外的事物


  • 往期优秀案例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 哈德里亚宫的空间演绎

墨尔本大学 | 沙坡尾聚落

UCL | 空间游戏 · 798艺术园的自由共享

KADK | THE LAST ONE KILOMETER 最后一公里

康奈尔大学 | 佛堂历史文化博物馆

GSD | 呼吸堤坝

HKU | 港大城市设计优秀作品集赏析

AA | 性别友好型的零售空间

USC | 模块化居住社区 Modular Residential Community

TUD | 退城回滨 BringThe City Back To The Waterfront


  • 申请心得

从放弃到拿到UCL、AA、爱丁堡,她说:"方案才是图纸的核心"

拒绝港大、新加坡国立的她,裸辞“跳槽”KADK

包揽美国TOP 5,MIT全奖学霸申请手册




END






官方网站地址
http://www.lac-studio.com上海工作室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哈尔滨路160号1913老洋行C-101


北京工作室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通惠寺街15号楼远中悦莱大厦3楼联系电话400-863-5573021-6142-1005联合 Linking | 学术 Academy | 创新 Creation


联合而不仅是连接-我们搭建老师、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联合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把宝贵的经验与大家互通分享。学术而不仅是学院-我们不仅提供学院的教学环境,创造活跃,平等的课堂气氛,更注重学术知识的研究、传播。创新而不仅是创意-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全面的能力,不仅有好的思想,更有强大的技术,有把创意变为现实的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