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篇人民日报记者的"内参"文章,是如何引起邓小平注意的?它对恢复高考又有怎样的意义?

钱江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前的12月,因“文革”而中断的大学统一考试制度恢复,“知识就是力量”的声音瞬间传遍中国。


人民日报记者穆杨在1977年恢复高考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原三馆办主任钱江《人民日报记者与1977年恢复高考》一文,带您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



🔹全文共2404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经作者授权推送

🔹微信ID:rmrbjtcw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拨乱反正


1966年5月“文革”爆发, 高考中断,高等学校4年没有招生。1971年起,大部分高校陆续重新招生,在否定文化考试的前提下,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16字招生方针,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接续出现严重断档。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改变“推荐制”高校招生模式是万众所愿。但是怎么改、什么时候改,仍然受到“两个估计”的严重束缚。这“两个估计”是指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的两个判断:“建国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随后该“纪要”作为中央文件下发。


1972年4月的北大学生。当年大学生都是“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 教育部在山西太原晋祠宾馆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决定将在当年招收5%(大约1万名)高中应届毕业生,但对原有的“16字推荐入学方针”没有改动。


8月4日,刚刚全面恢复工作、分管科教的邓小平邀请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议开到第3天,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查全性勇敢地发言指出:“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他历数现行招生制度4大弊端,指出应该恢复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招生考试,而且“一定要当机立断”。


查全性(著名电化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中科院院士。他的积极建言为恢复高考起了重要作用。图片来源于网络。)


邓小平当场表态:“‘16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


教育部长刘西尧在一边劝阻:“今年恢复高考来不及了。招生工作会议已经开过了。”


邓小平说:“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重新再召开一次招生会议。”





第二次全国招生会议

举步维艰


根据邓小平的要求,第二次全国招生会议于8月13日至9月25日在北京召开。时任人民日报科教部副主任王惠平和资深记者穆杨到会,主要报道任务由穆杨承担。


第二次全国招生会议开成了“马拉松”,整整44 天。穆杨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就是不敢突破“两个估计”。他本人参加了1971年产生“两个估计”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知道“纪要”是怎么炮制出来的。他坚定地认为,“推荐”入学制度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否则大批青年人才将被耽误,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将大大延期。


穆杨(照片拍摄于1986年9月)


身为老资格党报记者,他分别和教育部长刘西尧,副部长李琦、雍文涛交谈,表示要写内参,向中央领导人反映这次会议情况。


刘西尧

雍文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穆杨又征求王惠平的意见,认为可以写内参反映情况,这就坚定了穆杨的决心。9月 3日下午,穆杨以人民日报记者名义邀请曾经参加过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6位代表座谈,他们分别是:石油化学工业部教育组负责人于文达、吉林省招生办公室负责人王野平、陕西省教育局副局长文鉴白、河北省文教办公室高教组负责人刘龙祥、浙江省教育局负责人陈惠滋、福建省招生办公室负责人张惠中。王惠平这天有事,未参加座谈。


      穆杨鼓励参加座谈的当事人发言,他本人作引导性发言说:“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一个会议肯定下来的东西,只能管一段时间。过去制订的宪法和党章都是周总理参加的、毛主席批准同意的,每次代表大会都修改嘛。怎么一个‘纪要’就动不得呢?”后来他还把这个表述写入了内参。


座谈会当晚,穆杨赶写出内参初稿,连夜送到报社编辑部,由总编室内参组负责人黄植接手,迅速发到专门印刷内参件的车间排版、印出小样,再送回会场由穆杨校订。


1965年11月,穆杨在桂林。


9月6日,教育部向与会各省区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宣布,会议将在15日结束,不作总结。代表们对招生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起来,他们纷纷来找人民日报记者反映情况。有人向人民日报记者递来他写的一首打油诗:“招生会议两度开,众说纷纷难编排。虽说东风强有力,玉(育)门紧闭吹不开。”


最终,穆杨将内参稿标题定为《全教会“纪要“是怎样产生的》,送回报社编发为《情况汇编(特刊第628期)》。按照编辑程序,这篇内参由时任总编辑签发,上送中央领导人。


穆扬执笔的《情况汇编(特刊第628期)》


这份内参的言辞之率直激烈,在几十年后看来,锋芒犹在。


内参送上去了,一连几天,穆杨的心情忐忑不安,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9月21日,大家得到通知,到教育部礼堂听“传达”,原来是教育部长刘西尧传达邓小平9月19日找方毅、刘西尧、李琦、雍文涛谈话的内容。


传达是依照文稿念的,一开始就是邓小平说:“最近人民日报记者找了6位参加过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同志座谈,写了一份材料,讲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产生的经过,很可以看看。”


听到这句话,穆杨的心吊到了嗓子眼。再听下去,慢慢恢复平静,接着兴奋起来。


穆杨在北平解放之初


邓小平接着说:“‘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


邓小平说:“‘纪要’是姚文元修改、张春桥定稿的。当时不少人对这个‘纪要’有意见。人民日报记者写的这份材料说明了问题的真相。


邓小平严厉催促恢复高考,强调要从应届高中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他批评教育部负责人说:“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争取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邓小平接着批评教育部起草的本次招生政审意见说:“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太繁琐。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招生主要抓两头,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邓小平谈话之后,招生工作会议发生重大转折,确定当年即根据“择优录取”原则恢复全国统一高考。


9月25日,会议闭幕了。10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了1977年高校招生一事,同意当年恢复高考。


此后的进程犹如春江放筏。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为标题,报道刚刚结束的全国招生工作会议消息,宣布当年恢复统一高校入学考试,同一版面上发表了人民日报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邓小平亲自审定这篇社论的送审稿。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

人民日报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


中断11年之久的“择优录取”高考制度终于恢复了。将近28万大学生在1978年2月—3月走进了大学校园。穆杨亲眼看到了这一代大学生在校园中朝气蓬勃的身影,感到无限欣慰。


20世纪80年代的穆杨


教育工作者的呼声,新闻记者的推动,领袖的决心,还包括教育部领导对改革潮流的顺应,使1977年高考最终在寒冷的冬天里完成了。严冬过去,教育的春天就来临了。



注:除特殊说明外,文中图片均由穆杨、钱江提供。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1977年高考都考了啥?让亲历这次高考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为您揭秘!


恢复高考 39年前那不能忘却的记忆


那些年,我们的高考 ——“党报人”的高考记忆


您熟悉的"学习小组""侠客岛",精英团队成员竟是这群年轻人!


这位很懂中国的美国“老干部”去世了,人民日报原驻美国首席记者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他!


传奇女记者胡济邦(内含视频)


见证人民日报成长的一对国际友人(内含视频)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