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首相为什么会有印度血统?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676-马来印度后裔
作者:虬髯史者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年过九旬、曾经拜领相位二十余年的马哈蒂尔再一次当选为马来西亚总理。这位老人最近对中国企业入马动作频频,并不友好,给很多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追溯此人的生平却很传奇:平民出身,在国内读大学,与传统的“留英派”望族子弟大不一样,能成为马来政坛的常青树实属稀奇。
可以去看一下他的个人简历,不一般的
不过他的政治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当年马来西亚首相一职有过这样的规定:“总理必须由马来人担任。”而他自己有印度人的血统,在当时受到了各方面的诘难,却最终成功避开了这个限制。
算一下的话,马来原住民只占全部人口的62%
(底图来自维基)
那么印度后裔,在马来西亚的地位究竟如何,老马能入主相府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呢?
来自大海另一端的客人
印度人在马来地区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到了4世纪~8世纪的时候,马来群岛就已经有不少来自印度(尤其是地理位置相对接近的南印度)的商人与僧侣通过贸易定居在这个区域。
印度文化和宗教的东传
是印度洋世界早期历史的重要事件
而在这之后又有阿拉伯文明扩张
中国开启海洋时代等历史阶段
这些印度商人带去的不仅仅是商品,也有文字、艺术品与宗教信仰。在传统的马来文化圈,巫术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在香港电影里面,“南洋降头”横扫新马泰并不是空穴来风,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南洋的巫术文化仍然很有生命力。
邵氏电影《蛊》南洋巫术下降头
到了11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在印度传播,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印度本地人是和阿拉伯商人多有往来的商人阶层。从商者经常需要外出,也能够通过经济关系逐渐影响生意伙伴的生活,到马来经商的印度商人也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率先影响了马来沿海各地的居民。
伊斯兰教的印度洋扩张意义重大
不再局限于沙漠和绿洲
开始适应于更广阔的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
公元1136年,在印度穆斯林商贾的影响下,吉打地区本地贵族帕拉奥格-玛哈瓦格萨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第一代吉打苏丹。同为穆斯林兄弟,当然就对印度穆斯林商人多有照顾,印度商人在马来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穆斯林商人向东最早接触的是亚齐地区
至马来半岛最早接触北端的吉打
由于马来半岛中部山地的阻隔
东西海岸城邦其实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
他们影响力的巅峰,是在14世纪中后期。当时满者伯夷帝国打败淡马锡王朝(淡马锡在今天的新加坡),淡马锡的一个亲王拜里米苏拉(原为被满者伯夷打败的室利佛逝王族)出逃,来到马六甲。
他在南印度泰米尔商人的帮助下于1399年建立了马六甲王国。自拜里米苏拉本人以下,全国人民都开始逐渐倒向了伊斯兰教的怀抱,印度穆斯林商人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满者伯夷和室利佛逝是东南亚两个本土王国
拜里米苏拉可以视为其内部斗争的战败者
逃到西边的马六甲后
正好遇到了正在逐步向东渗透的伊斯兰团体
到了1400年代初期,拜里米苏拉接受伊斯兰教,有一个伊斯兰教名字“伊斯坎达尔”,并开始对外自“沙赫”,即波斯语的国王。此后,他借助朝贡贸易的机会与大明帝国搭上了线,因此在中国史书中也有他一笔:“依斯干达沙”(满剌加算端)。
待遇不一样
他本人和孙子穆罕默德沙(1424~1444在位)两代苏丹在马六甲王国执政多年,由于人生地不熟,只能依靠一些强大的政治家族,便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权力贵族阶级,例如泰米尔人敦-阿里家族(Tan-Ali),对于王室来说显然是尾大不掉的隐患。
此时曾经的帝国满者伯夷趋于衰落
马六甲王国的势力范围已经相当巨大
(但家底大了就容易陷入内部斗争...)
1446年,敦-阿里因为拥戴穆罕默德苏丹的儿子穆扎法尔有功,成为马六甲苏丹国的“盘诃陀罗”(Bendahara,首相)。但穆扎法尔并没有心怀感激,他知道过于依赖这位首相很有可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傀儡,必须借助外力限制这位老臣的权威。
他知道自己叔祖敦-帕里克(Tan-Parek,拜里米苏拉的侄子)很不爽泰米尔人,因此他把其他要职交给敦-帕里克及其兄弟子侄,以平衡敦-阿里的势力。
1456年阿里去世,由于其子敦墨太修(Tan-Muhtahir)太过年幼,苏丹把首相一职交给帕里克。帕里克在职期间与这位遗少却形成了非常尖锐的派系斗争,以至于穆扎法尔之后的三任苏丹都被他们的支持者轮流操控,甚至为此引发彭亨独立,马六甲国力衰退。
拥立有功的商人阶层和真正位于权力中心的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摆在明面上了。
外行看热闹
一场抢亲引发的血案
1510年,在葡萄牙瓦解马六甲苏丹国的前一年,泰米尔派系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劫难,而这个劫难与一场抢亲有关。
敦墨太修把年轻貌美的女儿嫁给了另一名泰米尔人,却不想苏丹马哈茂德也看中了她,要求敦墨太修退婚。敦墨太修心想苏丹早就有了妻儿,女儿也已经完婚,反悔于己不利,便拒绝了苏丹的请求。
生气的苏丹当晚就把这一家泰米尔富商都抓起来,在苏丹王宫集体斩首,强娶了敦墨太修的闺女。与此同时,王宫外也有动作,所有泰米尔官员与商人都被抄家,部分受害者在保护自己的财产的过程中被苏丹卫队活活打死。
这场狗血的宫斗案,看上去是因为一个美女引发的血案,仔细想来怎么着都是早有预谋的政治手腕。这些来自印度的泰米尔商人不愿妥协于马六甲王室的权威,也热衷于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立性,最终从有功之臣变成了刀下亡魂。印度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矛盾无法化解,似乎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各大势力之间
(谁也想不到最后是葡萄牙人后来居上)
故事还有后半段。
在消灭了碍手碍脚的泰米尔势力之后,苏丹以为自己可以大权独揽,没想到葡萄牙人已经摸上了岛,一击击溃了马来人的防线。苏丹留下太子监国,自己带着新婚妻子跑到了柔佛度蜜月去了。待新王子降生时,坐镇马六甲与殖民者斡旋的太子还被苏丹暗杀了。
小王子登基之后,这位引发血案的美女也成为了王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幼儿打败了葡萄牙殖民者,稳住了局势,成为了马来人心中的巾帼英雄。这就是马来历史上著名的法蒂玛太后。
这位富商之女还真是有两把刷子的。
而印度人在马来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而已。
欧洲离东南亚远,印度离东南亚近
虽然已经进入了殖民时代
但印度人也可以借着殖民体系
继续向东南亚渗透
大英帝国的劳工
17世纪,英国在柔佛苏丹的支持下,把葡萄牙人的势力彻底赶出马六甲,自己则一屁股坐了下来。
印度的反英起义失败后,英国则全盘控制印度,把殖民地上为数众多的印度人远渡重洋地送到了自己的各处殖民地,为日不落帝国努力工作。马来亚地区也不例外。
印度虽然被英国长期殖民
但也是在殖民时代完成国家整合
并借着大英帝国内部系统走向世界各地
这一次不仅仅是南部印度,北部印度也开始有移民到达马来半岛,例如担任鸦片贩卖中介的帕西商人(印度拜火教徒)与担任军警的锡克教徒。前者由于拜火教的婚姻习俗逐步绝嗣,而后者则好几代传承着军警这个职业,直到今天的马来西亚与新加坡,锡克教徒依然是警察的主力军。
出勤的锡克教徒警察
但相比起北印度而言,现代马来西亚的印裔还是南印度,尤其是泰米尔人为主。只不过不同以往,这次到达马来的泰米尔人主要是印度教徒。
泰米尔印度教徒是作为劳工移居到马来半岛的。他们定居以后,由于习惯这里的气候与环境,加上丰富的食物,生育率非常高,人口很快就膨胀起来。他们扩张的速度也远远超越在此做生意几百年的泰米尔穆斯林同乡,以至于他们成为南洋印度裔的代言词。
一个泰米尔家庭
由于他们吃苦耐劳,也不爱惹事,因此无论是英国殖民地政府,还是后来的马来亚与马来西亚政府,都非常照顾泰米尔人。政府往往划地给他们建造非常华丽的印度教神庙,还允许他们在本地开办泰米尔语的报纸与电视节目。
每年印度教大节日,马来西亚各级执政官(包括最高元首、苏丹与州长)、新加坡的国家领导人,都会给在当地的印度裔送上祝福,而且是泰米尔语的祝福。泰米尔人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也有自己的政党,能够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黑风洞的大宝森节庆祝活动
经历近现代的风风雨雨,新马两国都致力于减缓原有的族群矛盾。现阶段印裔在这些国家都表现得非常活跃,一方面努力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基于各族大众努力打破隔阂。大多数人都以所在国的公民为荣,能够与其他族群和平共处。
这,也许才是商业交流的价值所在,毕竟当年第一批来南洋的印度人,也是为了在发财中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
同胞你们好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