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姜昆:父亲使我不敢“造次”

读书会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0-11-16

人民出版社

读书会

姜昆




No.41  姜昆:父亲与我



姜昆父亲:姜祖禹先生


姜祖禹,字疏河,“一级教师”,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自幼习书,曾受教于吴兰第、张伯英、华世奎等众多名家。


他遵师教诲,专攻碑帖,习书50余年。多年的苦习,成就了他的书法造诣。


今年,“遗作墨香——姜祖禹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姜祖禹50余幅遗作精品。


展览现场


访谈现场



Q

举办父亲的遗作展,您的动因是什么?

姜昆:从小,父亲就是在一个诗书画文的文化环境中把我带大的,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是很清贫的,我们家条件也不好。但是父亲这一辈子,有一个特别执着的追求,他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管是近代文学还是古代文学,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无论什么样的条件下,他都在孜孜不倦地习文、习书,学习他所钟爱的民族传统文化。


这一点,在他走后的三十年里,我一直觉得,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讲,这是一个特别难得的东西。

 

我们无论如何都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习主席讲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旦这个“魂”没有了,那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都不存在了。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就觉得,虽然我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但在精神上,他是挺伟大的,挺有时代意义的。


所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就做起了这个书法展览。



Q

您是如何评价您父亲的书法作品?

姜昆:我父亲,是个小学老师,我形容我父亲的为人呢,就是“横平竖直、方方正正”。你去看我老父亲写的字就可以看出来,用“敬”“正”两个字来形容他,我觉得是最恰如其分的。


我觉得父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到了当中最精髓的东西,就是:崇尚文化、尊重文化、弘扬文化。


在我幼年的时候,父亲就用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熏陶着我。在我很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听我爸爸每天在背“帝高阳之苗裔兮”,背《离骚》。


在我认字还不多的时候,爸爸就教我“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是《诗经》。


我的弟弟,看着我爸爸写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他说:“爸爸你看,我比黄花还瘦”。

 

从小我们就浸在中国古典诗歌、诗词的文化氛围中,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走到今天这步,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我曾经写过一段相声,叫《诗歌与爱情》,里边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你看,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相声呢?就跟这个熏陶是分不开的。



Q

您说过“父亲的书法实践让我敬正,父亲的书法让人抬头永看前方”。

姜昆:对,父亲曾经和我说过:“你别听有的人说啊,今天他是这个风格,明天他要超过这个。我告诉你,有些东西你是超不过去的。你看写诗的,有超过唐诗的吗?写词的,有超过宋词的吗?没有。写字的有超过王羲之的吗?没有。我们的古人,在某些方面已经登峰造极了,他们是一个又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我们应该从心中对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化顶礼膜拜。”


我觉得,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告诉我们这些东西,使我们不敢“造次”



Q

介绍您父亲很多,有一句话特别贴切,“我们生而平凡,每个人的起点大致相当,因为努力而体现不同的生命历程”。

姜昆:对,我就想让我们年轻的朋友,闲暇没事的时候,少一点儿浮躁,多一点儿静心;少一点儿时尚,多一点儿传统。对他们来讲,失去的东西要比得到的多。


所以呢,我就希望,有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们来品味,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从而心中产生敬意,对我们祖先的文化,还有书法艺术,顶礼膜拜。



采编: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访谈嘉宾:姜昆

部分图源:网络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往期推荐

行业面对面 | 电影人潘奕霖:我的流金岁月(下)

行业面对面 | 电影人潘奕霖:我的流金岁月(上)

享读 | 良好的家风究竟有多重要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喜欢就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