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话题 | 幸好在图书馆里遇见你

图书馆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求知的热望,书籍的力量,一座城市的包容、开放、人性、温暖,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图书馆闭馆日破例单独为老人开放”的新闻,令人感动。

 

浙江丽水一位84岁老人,辗转近两小时路程,来到图书馆借书,不巧当天正是图书馆闭馆日,考虑到这位经过长途跋涉的老人年岁已高,又因为“不能让爱好阅读的老人家白跑一趟”,图书馆破例为他开放借阅区域,并将老人的借期延续到60天。

 

这是第一次发生在图书馆的暖心故事吗?也许并不是。


01


您或许还记得前不久一位东莞图书馆的读者留下的那个故事。


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因所工作的鞋厂倒闭,不得已要离开打工17年的东莞,在退图书卡之时应图书馆员之邀,在读者意见表上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



他字里行间的真诚和眷恋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2003年春节前后,吴桂春来到东莞,成为南城一家小型鞋厂的员工。2008年,在同事的引导下,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产生了第一次接触。

 

“很多书,特别是有很多我喜欢的历史类书籍。”“这里有空调,书多,还免费。”



从此,吴桂春有空就往图书馆跑,从炎帝黄帝到明清历史都看了个遍。读书成了他的“第二职业”。


吴桂春说,自己只有小学文化,刚开始看书时经常要借助《新华字典》,现在已经能阅读艰深的“大部头”。看书不仅让他增长知识,也使他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受疫情影响,吴桂春原本工作的鞋厂停工,他打算把东莞的事情料理完后返回湖北老家。离开之前,他前去图书馆退读者卡。



吴桂春说,这张卡陪伴了他十几年,当时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像“老朋友”离别般恋恋不舍。“当时心里舍不得离开才写下的留言,没想到被工作人员发到网上来。”他舍不得的不仅仅是挚爱的书籍,更是对东莞这座城市的热爱与依恋。在这里,他通过勤劳与努力供养家人,也用收入把孩子培养到研究生毕业。

 

在看到有关吴桂春的微博后,图书馆官方微博立即转发了这张留言的照片,并表示:“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



得知情况后,东莞市人社局联系吴桂春,希望根据他的情况筛选出一些工作岗位,帮他解决实际困难。

 

在当地各政府部门联合帮助下,吴桂春在东莞一个小区获得从事环卫清洁工作。



留在这里继续奋斗,继续读书,继续感受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度,正是吴桂春的愿望。“如果继续留在东莞,不好好工作就对不起大家!”


这则故事,也有了温暖结局。


02


吴桂春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同样在图书馆里求知若渴的老人——韦思浩。

 

韦思浩最早进入大众视野,始于一个温暖的图书馆。



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入馆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洗干净手再读书。当越来越多的乞丐及拾荒者的身影出现在馆内,便有市民不满了,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对此,图书馆馆长回复,“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流浪、乞讨者可能暂时窘迫,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他对文化的追求。”

 

在馆长的坚持下,每周都会在杭州图书馆看到“拾荒者”韦思浩的身影。

 

每次入馆,他都认真洗好手,恭谨地去对待看书这件事。还有一个细节,从照片中也不难看出,他在阅读时,仔细卷起袖口,用里衣包住外衣那层,露出干净部分。“千万不能弄花书啊!”



2015年底,韦思浩因意外离世。而之后解封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带给我们的是更大的触动。



原来他曾经是杭大中文系的“学霸”;退休前是让人尊敬的教师,参与过《汉语大词典》杭大编写组工作;他拾荒不是为了补贴自己的生活,而是为长期捐资助学;他十几年前就决定要捐献遗体……



这时,我们才看清,这位爱书的老人有着怎样一个高贵的灵魂!


03


与韦思浩同样拥有高贵灵魂的还有另一位拾荒老人——陈光伟。

 

2016年12月16日,只有小学文化的老人陈光伟,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1166册珍贵的古籍线装书。



如此珍贵的藏书,在常人看来,背后可能有极大的财力支撑。事实上,这一切都是这位69岁的巴中农民在36年中靠拾荒一本一本积攒起来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于对知识的渴求,陈光伟便在拾荒的过程中将有价值的废旧书报留下。他每年的收入只有大约两万元,这些收入几乎都被用来收集和购买图书。


“我只是小学毕业,没多少文化,就特别渴望知识。”源于对图书的痴迷,他也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书痴”。

 

1997年,陈光伟已经收集了1万多册的图书。于是他建立了“图书馆”,供附近居民免费借阅。

 

对此,很多人无法理解。陈光伟是这样想的:旧书不看就是废品,有人看的话,知识就能变成力量,就能改变人的命运。

 

为了办图书馆,陈光伟生活得相当清贫。可当有人开价300万,想要买走这些藏书时,却被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书本的最大价值是能被需要的人阅读。这些藏书是我几十年的心血,一本都舍不得卖。如果纯粹为了钱,当初我也不会做这件事。”



当被问及为何要捐书时,陈光伟回答说:“希望我的藏书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所用,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算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

 

图书馆里可爱和浪漫的事也不少。


04


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一位保洁阿姨默默为学子缝补坐垫的图片走红网络。



在气氛紧张的图书馆自习室内,保洁阿姨坐在书桌边,低着头,拿着一个坐垫,一针一线地缝着,发现学生的坐垫有破损就会默默帮着缝好。被“偷拍”的瞬间,让大家品出了妈妈的味道。



谈起给学生们缝补坐垫这事儿,54岁的赵阿姨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这都是应该的,小事儿一桩,不值得宣传。”之所以主动为孩子们缝补坐垫,是因为觉得这些孩子离家在外挺不容易的,何况坐垫破了,坐上去学习也不方便。

 

赵阿姨每天在自习室走走,看到有破损的坐垫就缝补好,早已记不清缝了多少个了。


05


在湖南省益阳市图书馆,一名8岁的小女孩抱着刚满周岁的弟弟,坐在地上看书。弟弟已经睡着了,有时候哼一两声,打扰姐姐看书。姐姐一脸无奈,嘴上虽然吐槽“抱着他根本看不了书”,但依然“口嫌体正直”地紧紧抱着熟睡的弟弟。画面非常有爱。 



06


耄耋之年,牵着老伴的手,一起去图书馆,是种怎样的体验?


这种浪漫又惬意的事,马爷爷每天都在经历。


热爱读书的马爷爷,从小视力不好,自2017年开始便彻底失明。即便如此,他从未放弃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自失明起,不论春夏秋冬,每天与老伴手拉手前往图书馆。



“一个人没有一个爱好和兴趣,整天在家待着,情绪就不好,人活着,活的是精气神,所以我必须要拉他一把,我们一路走,不要把他一个人丢下。”当被人问及为何带马爷爷去图书馆时,老伴这样回答。 



每次到了图书馆,马爷爷在视障阅览室听书,老伴就到别的阅览室读书。

 

等到准备离开图书馆,两人再“会合”,搀扶着一起离开。



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马爷爷的听书时间和他们的上班时间差不多,早上九点多就到了,中午吃了饭就又过来继续听,一直到下午四点钟左右。馆藏的6000册磁带和1000多张光盘,马爷爷基本都听完了。后来,工作人员开始从网上给马爷爷找听书资源。工作人员笑说:“这也是对我们的馆藏提出了要求。”

 

马爷爷的老伴也因此爱上了阅读,“原来我觉得大学毕业了,就学到了好多东西,现在我觉得大学毕业了,还像个小学生一样,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当有人问二老未来的计划,二老回答说:“我们的计划是,高高兴兴每一天,快快乐乐每一年。”“我要一直听下去,到来不了,就不来了。”

 

往后余生,有你,有书。这就是爱情和生活最美好的样子。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人民网、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网、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等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好好学习 |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初心 | 毛泽东坚持一生的读书方法

话题 | 读过的书大都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阅读?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喜欢就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