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昊:《汉宫春·潇洒江梅》作者考论

徐昊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摘要:《汉宫春·潇洒江梅》的作者历来有晁冲之及李邴两说。本文从文献考辩着手,证明晁冲之说不可信。进而对晁、李二人的诗词作品进行论析,总结了晁冲之的创作特点,分析出晁、李二人写作习惯的差异,通过与《汉宫春·潇洒江梅》词比较,得出该词作者应为李邴的结论。

关键词:晁冲之;李邴;《汉宫春·潇洒江梅》


文献考辨


 《汉宫春·潇洒江梅》是宋词名作,从清末到当代有影响力的宋词选本,如晚清朱孝臧先生编选的《宋词三百首》,当代夏承焘先生等编选的《宋词鉴赏辞典》中都有收录。

 武汉大学王兆鹏先生等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编选了《宋词排行榜》一书,其中《汉宫春·潇洒江梅》列第87位,在现存两万一千多首宋词中可谓佼佼。

《宋词排行榜》

 不过关于《汉宫春·潇洒江梅》的作者却历来有争议。一说为晁冲之作,一说是李邴作。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敏行《独醒杂志》、陈鹄《耆旧续闻》记载它是晁冲之的作品,而宋代黄大舆《梅苑》、曾慥《乐府雅词》、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及陈景沂《全芳备祖》、王明清《玉照新志》都将它归于李邴的名下。


“晁冲之”说依据如下:

 1.《晁叔用词》一卷。晁冲之撰。压卷《汉宫春梅》词行于世,或云李汉老作,非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2.政和间置大晟乐府,建立长属。时晁冲之叔用作《梅》词以见蔡攸,攸持以白其父,曰:“今日于乐府中得一人。”元长览之,即除大晟丞。词中云:“无情燕子,怕春寒,常失佳期。惟有南来塞雁,年年长占开时。”以为燕、雁与梅不相关而挽入,故见笔力。(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

《独醒杂志》

 3.苕溪渔隐曰:“……又端伯所编《乐府雅词》中,有《汉宫春·梅》词,云是李汉老作,非也,乃晁冲之叔用作,政和间作此词献蔡攸,是时,朝廷方兴大晟府,蔡攸携此词呈其父云:‘今日于乐府中得一人。’京览其词喜之,即除大晟府丞。

 今载其词曰:‘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佳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此词中用玉堂事,乃唐人诗云:‘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枝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得入来?’或云,玉堂乃翰苑之玉堂,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

《苕溪渔隐丛话》

 4.梅词《汉宫春》,人皆以为李汉老作,非也,乃晁叔用赠王逐客之作。

 王甫,一作仲甫,为翰林,权直内宿,有宫娥新得幸,仲甫应制赋词云: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锦裀舞彻凉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唤,六宫多少人愁。

 翌旦,宣仁太后闻之,语宰相曰:“岂有馆阁儒臣应制作狎词耶?”既而弹章罢。然馆中同僚相约祖饯,及期无一至者,独叔用一人而已,因作梅词赠别,云: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正谓此尔。

 又云: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指翰苑之玉堂。《苕溪丛话》却引唐人诗“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枝开”,谓人间之玉堂,盖未知此作也。

 又:伤心故人去后,零落清诗。今之歌者类云冷落,不知用杜子美《酬高适》诗“自从蜀中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盖零字与泠字同音,人但见泠字去一点为冷字,遂云冷落,不知出此耳。

 王仲父,字明之,自号为逐客,有《冠卿集》行于世。陆务观云。(陈鵠《耆旧续闻》卷九)

《耆旧续闻》

 根据以上材料,从《直斋书录解题》《苕溪渔隐丛话》《耆旧续闻》加点字的表述可以推知当时人普遍认为李邴是《汉宫春·梅》的作者,“晁冲之”说不是主流意见。在没有切实的材料能够证明作者之前,李邴的著作权是不容轻易否定的。

 《独醒杂志》和《苕溪渔隐丛话》都提到晁冲之政和年间献梅词,蔡京保他为大晟府丞一事。关于此事李朝军先生在《“别是一家”的晁冲之词》一文中分别从晁冲之政和年间出隐行迹、对蔡京的态度、与好友江端本的关系、《独醒杂志》记载的可信度四个方面证明其不足为信。既然晁冲之并未献梅词,那么说他是梅词的作者自然可疑。

《耆旧续闻》记载了晁冲之赠梅词给王仲甫一事。材料中提到了“宣仁太后”,“宣仁太后”即宋神宗时的高太后。由此可粗略推知此事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即1068-1085年。

 根据张剑先生撰写的《晁冲之年谱》,晁冲之生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即使此事发生在宋神宗去世当年,晁冲之也只有13岁,不可能成为王仲甫的“馆内同僚”。

 另据叶烨、王兆鹏先生撰写的《北宋词人王仲甫、王观事迹考辨》,王仲甫生年在1030年前后,比晁冲之年长四十多岁。如果是赠别词,词中“故人”一词尤为不伦。因此晁冲之赠梅词给王仲甫一事并不可信,那么说他是梅词的作者也是无据的。


“李邴说”依据如下:

 1.《汉宫春》 李汉老  潇洒江梅,向竹梢踈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朝。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曽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茆舎踈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黄大舆《梅苑》卷一)

《梅苑》

 2.《汉宫春》 李汉老  潇洒江梅,向竹梢踈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欹。无情燕子,怕轻寒,长失花期。却是有南来塞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淡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踈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山,分付他谁。空自倚,风流未减,清香不在人知。(曾慥《乐府雅词》拾遗巻上)

 3.《汉宫春》 潇洒江梅,向竹梢疎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塞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疎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伊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岂在人知。 李汉老 (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卷一)

《全芳备祖》

 4. 李汉老 名邴,号云龛居士。其伯父昭玘,字成季,元祐名士。汉老才学世其 家者也。建炎二年入翰林,从驾南渡。

《汉宫春·梅花》  潇洒江梅,向竹梢踈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塞雁,年年长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踈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它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5. 李汉老邴少年日,作《汉宫春》词,脍炙人口,所谓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者是也。

 政和间,自书省丁忧归山东,服终造朝,举国无与立谈者。方怅怅无计,时王黼为首相,忽遣人招至东阁,开宴延之上坐。出其家姬数十人,皆绝色也。汉老惘然莫晓。

 酒半,群唱是词以侑觞,汉老私窃自欣,除目可无虑矣。喜甚,大醉而归。又数日,有馆阁之命。不数年,遂入翰苑。(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

根据上述材料,《梅苑》《乐府雅词》《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全芳备祖》《玉照新志》加点字的表述,明确认定《汉宫春·梅》词作者是李邴。

 “李邴说”的五则材料自于宋代的词选、花谱、笔记,相比“晁冲之说”的四则材料主要来自于笔记,材料来源的门类更广,更有说服力,也印证了前文所说“当时人普遍认为李邴是《汉宫春·梅》的作者”这一说法。

《玉照新志》

 《玉照新志》卷三提到了李邴政和年间丁忧后回朝被王黼邀请,宴席上王黼家姬唱梅词劝酒一事。据《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四》李邴“中崇宁五年进士第,累官为起居舍人,试中书舍人”,这与《玉照新志》提到的“自书省丁忧归山东”任职相合。

 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九》王黼“中崇宁进士第”。查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宋登科记考》,崇宁二年和崇宁五年都是大比之年,但王黼未有著录。刘富曾所录460卷清本《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一八记载王黼是崇宁二年进士。

 如该书记载可信,那么王黼和李邴虽非“同年”,但仅隔一届。考虑到崇宁年间只有两次大比的背景,那么二人同为崇宁进士,有可能存在一种近似“同年”的关系。而且王黼生于1079年,李邴生于1085年,年岁相当,那么王黼作为朋友邀请丁忧回朝的李邴是完全可能的。

 宴席上歌姬唱《汉宫春》词,“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一句中的“故人”在当时的情境下是指李邴,即王黼视李邴为“故人”。“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一句含有揶揄的意味,可见两人关系并不疏远,李邴才会“私窃自欣”,认为“除目可无虑矣”。

 综上可知《玉照新志》的记载符合情理,是可信的。


作品论析


 沈雄《古今词话》中引黄昇的话说“冲之钜野,其感皇恩二曲最工”。可见《感皇恩》二首是晁冲之的代表作,能够反映晁冲之的创作特点。晁冲之词创作特点之一:多化用、仿作。

 试比较其《感皇恩》(小阁倚晴空)与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如下:

感皇恩  晁冲之

小阁倚晴空,数声钟定。斗柄寒垂暮天净。向来残酒,尽被晓风吹醒。眼前还认得,当时景。 

旧恨与新愁,不堪重省。自叹多情更多病。绮窗犹在,敲遍阑干谁应。断肠明月下,梅摇影。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晁冲之《感皇恩》上阕的语句、结构与张先名作《天仙子》相似度极高,下阕佳句也可能是受到张先的影响。

《古今词话》

 此外“小阁倚晴空”化用欧阳修名作《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中“平山阑槛倚晴空”,“敲遍阑干谁应”化用韩偓《倚醉》“敲遍阑干唤不应”或欧阳修《少年游》(其一)“敲遍阑干,向人无语”。

 “向来残酒,尽被晓风吹醒”化用柳永名作《雨铃霖》(寒蝉凄切)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痕迹是显见的。可见晁冲之词作多化用北宋近人名作语句。

 “多化用”是一个作家稳定的创作特点或者说写作习惯,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他的名作《汉宫春》(黯黯离怀)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黯黯离怀,向东门系马,南浦移舟。薰风乱飞燕子,时下轻鸥。无情渭水,问谁教、日日东流。常是送、行人去后,烟波一向离愁。 

回首旧游如梦,记踏青殢饮,拾翠狂游。无端彩云易散,覆水难收。风流未老,拚千金、重入扬州。应又是、当年载酒,依前名占青楼。

 “无情渭水,问谁教,日日东流”化自许浑《咸阳城东楼》“故国东来渭水流”。“踏青殢饮,拾翠狂游”化自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彩云易散”用白居易《简简吟》“彩云易散琉璃脆”成句,“覆水难收”用《后汉书·何进传》“覆水不可收”语或李白《妾薄命》“覆水难再收”句,此外柳永八六子(如花貌)也有“已是断弦尤续,覆水难收”成句。

 “风流未老,拚千金、重入扬州。应又是、当年载酒,依前名占青楼。”化自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以及南朝宋殷芸《小说》中“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其他如《玉蝴蝶》(目断江南千里)亦不能免:

目断江南千里,灞桥一望,烟水微茫。尽锁重门,人去暗度流光。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恨偏长。佩沈湘浦,云散高唐。 

清狂。重来一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寂寞经春,小桥依旧燕飞忙。玉钩栏、凭多渐暖,金缕枕、别久犹香。最难忘。看花南陌,待月西厢。

 此词的上阕与柳永名作《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的上阕极为神似。下列柳作上阕: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两首词作的上阕从所用韵部到结构层次都一致,晁冲之仿作的痕迹一目了然。在语句上“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化用晏殊名作《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中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佩沈湘浦,云散高唐”化用晁端礼《满庭芳》“似人归洛浦,云散高唐。”“手搓梅子”截取韩偓《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手搓梅子映中门”。“待月西厢”用《莺莺传》“待月西厢下”成句。

 此外上阕首句“目断江南千里”“烟水微茫”亦可能受到晏几道《蝶恋花》名句“梦入江南烟水路”的影响。

《柳永词集》

 而将李邴的《玉蝴蝶》与柳词比较,晁冲之与李邴的写作差异是很明显的:

壮岁分符方面,惠风草偃,禾稼春融。报政朝天,归去稳步鳌宫。望尧蓂、九重绛阙,颁汉诏、五色芝封。湛恩浓。锦衣槐里,重继三公。

雍容。临歧祖帐,绮罗环列,冠盖云丛。满城桃李,尽将芳意谢东风。柳烟轻、万条离恨,花露重、千点啼红。莫匆匆。且陪珠履,同醉金钟。

 虽然下阕“柳烟轻”“花露重”仍有脱胎柳词上阕“水风轻”“月露冷”的痕迹,但整首词从主题到所用韵部都和柳词不同。

 李邴词作中融入了个人的仕宦经历,写自然景物喜欢托物言志,如“惠风草偃”“禾稼春融”“满城桃李,尽将芳意谢东风”等。这两个特点与晁冲之绝不相同,且同样在诗歌创作中得到反映。

再看晁冲之另一首《感皇恩》:

蝴蝶满西园,啼莺无数。水阁桥南路。凝伫。两行烟柳,吹落一池飞絮。秋千斜挂起,人何处。 

把酒劝君,闲愁莫诉。留取笙歌住。休去。几多春色,禁得许多风雨。海棠花谢也,君知否。

 “吹落一池飞絮”脱胎于冯延巳《谒金门》“吹皱一池春水”,“把酒劝君,闲愁莫诉”脱胎于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或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几无痕迹。

 晁冲之词作中点化高明者,如《临江仙》(双舸亭亭横晚渚)中名句“夜长嫌梦短,泪少怕愁多”由张先《卜算子》“梦短寒夜长”演化而来,再如《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中“月明好渡江湖”化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夜飞度镜湖月”。

 另如《临江仙》(谩道追欢惟九日)中“谩道追欢惟九日,年年此恨偏浓。今朝吹帽与谁同”中化自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为君一曲送飞鸿”化自嵇康《赠秀才入军》第十四首中“手挥五弦 目送归鸿”,且晁作与欧词所用韵部相同,几如欧词继作——欧词写今年春别,晁作写明年秋思,两作合看即韦应物名作《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诗意,不过晁词写“黄花都未拆,和泪泣西风”,词意更进一层。

 《渔家傲》(浦口潮来沙尾涨)中“水调不知何处唱”化自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鳜鱼吹起桃花浪”化自张志和《渔歌子》名句“桃花流水鳜鱼肥”而更有神韵,“层楼一任愁人上”脱胎于王昌龄名作《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万里长安回首望”衍自王粲《七哀诗》其一“回首望长安”。《如梦令》(墙外辘轳金井)中“墙外辘轳金井。惊梦瞢腾初省”化自李璟《应天长》中“何处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人静。人静。花落鸟啼风定”化自“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而反用其意。

 晁冲之的佳作每于全词中化入一、二句,针迹庶几泯灭。总体来看,词作多化用且善化用前人成句,如柳永、张先、欧阳修等。词境浑融如己出,却也难免用语熟媚,成句平滑的弊病。

 晁冲之词创作特点之二:多用口语、常语。

 且看第三首《感皇恩》:

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小院重帘燕飞碍。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

熟睡起来,宿酲微带。不惜罗襟揾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笑摘双杏子,连枝戴。

 晁冲之多用且善用口语、常语,词句明白如话,生动活泼,萧散有致。这一特点在《感皇恩》(小阁倚晴空)中也有体现。如“眼前还认得”“旧愁与新恨”“多情更多病”。其多用且善用口语、常语的名句,如《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中“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以及“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晁冲之写词多化用、仿作和多用口语、常语的特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融合无间,写出自己的佳句,如《渔家傲》(浦口潮来沙尾涨)中“鳜鱼吹起桃花浪。”他写词多化用、仿作的创作特点受其学诗经历的影响,即以江西宗派作诗法门为词,从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晁冲之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录《晁氏具茨集》三卷时说:“右先君子诗集也,吕本中以为江西宗派,曾慥亦称公早受知陈无己。”从中可以看出晁冲之与江西诗派的渊源。

 吕本中把他列入《江西诗社宗派图》中,说:“众人方学山谷诗时,晁叔用冲之独专学老杜。”晁冲之学杜,化用杜诗语句,张剑先生有过比较详细的分析,兹不赘述。

《宋词鉴赏辞典》


 晁冲之词创作特点之三:不用托物言志手法。

 从写作手法上看,《汉宫春·梅》词是一首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以咏梅寄怀的作品,而晁冲之现存诗词中并没有托物言志的作品。只有一首题为《梅》的诗是直咏梅花,却没有托物言志的意味:

素月清溪上,临风不自胜。

影寒垂积雪,枝薄带春冰。

香近行犹远,人来折未曾。

江山正萧瑟,玉色照松藤。

 这首诗赞梅高洁的主题显而易见,但与《汉宫春·梅》“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孤芳自比的用意是不同的。

 因为不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所以晁冲之诗词里写到梅花的作品,花与作者是分开的,并不像《汉宫春·梅》中花与作者融成一片。例如《次韵江子我蜡梅二首》:

步屧穿花醉晓风,翻枝摘叶兴何穷。他年上苑求佳种,越白江红扫地空。

江城仍似锦城无,半额轻黄笑越姝。我亦少花如杜老,舍南为乞两三株。

《和王立之蜡梅二首》同样如此:

茅檐竹坞两幽奇,岸帻寻花醉亦知。崖蜜已成蜂去尽,夜寒惟有露房垂。

老去攀翻兴益奇,招携风月作新知。但令春酿皆如此,百罚深杯亦倒垂。

 可见《汉宫春·梅》词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不符合晁冲之的诗词创作习惯。反观李邴,李邴诗中有同样以“梅”为题却托物言志的作品:

绵霜历雪忿开迟,风笛无情抵死吹。鼎实未成心尚苦,不甘桃李傍疏篱。

《能改斋漫录》

 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说“李汉老建炎末自签枢迁右辖,未几迁知院,前后二三月而罢。因为梅诗以托意云云。”

 将《汉宫春·梅》词与此诗合看,词中“雪压霜欺”与诗中“绵霜历雪”,词中“东君不惜”与诗中“风笛无情”意脉一致。只是李邴不再是徽宗政和前少年日“向竹梢踈处”“茅舍踈篱”“横两三枝”“长见开时”的“潇洒江梅”,而变成了高宗建炎末已是中年时“绵霜历雪”“不甘傍疏篱”“实未成”“心尚苦”的“迟开忿梅”。

 再不“问玉堂何似,茅舍踈篱”,说“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一词一诗恰好是李邴少年、中年时期心境的反映。少年日强作潇洒,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时怀忿心苦,是“而今识尽愁滋味”。少年日写“雪压霜欺”是“为赋新词”,中年时写“绵霜历雪”却有几多沉痛。

 综上所述,根据晁冲之词多仿作、化用,多用口语、常语而不惯托物言志的创作特点,那么《汉宫春·梅》词不应算作晁冲之的作品,而应独归李邴名下。

《晁具茨先生诗集》

参考文献

    1.《郡斋读书志》[M],(宋)晁公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独醒杂志》[M],(宋)曾敏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直斋书录解题》[M],(宋)陈振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晁具茨先生诗集[M],(宋)晁冲之,宛委别藏本

    5.《宋史》[M],(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

    6.晁氏琴趣外编·晁叔用词[M],刘乃昌、杨庆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全宋诗》[M],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宋登科记考》[M],傅璇琮主编,龚延明、祖慧编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9.《晁冲之年谱》[J],张剑,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0.《“别是一家”的晁冲之词》[J],李朝军,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1.《北宋词人王仲甫、王观事迹考辨》[J],叶烨、王兆鹏,湖北社会科学,2006,(7)

【相关阅读】

吴承学:类书与文学批评

徐有富:吴梅与潜社(南大往事之一)

霍松林:《吴文治文存》序

李昌舒:中古出处与审美关系研究——从阮籍到韩愈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