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中国古代小说史论
《中国古代小说史论》,熊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1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挑选出与小说文体及中国古代小说特殊品格相关的基本要素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总结,大略呈现中国古代小说这些基本要素在历史进程中的发生与演变,揭示中国古代小说自身小说性特殊品格的形成过程对中国古代小说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关理念立场与最终选择可能存在的影响,探析这种影响对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历史走向和发展模式的意义。
目 录
绪论 中国古代小说史书写的策略思考
一、小说
二、中国古代小说
三、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创作实践
四、历史人文生态中的中国古代小说
五、立场、走向与中国古代小说的生活史
第一章 讲述故事:中国古代小说的渊源寻绎
第一节 小说一词的出现与小说的渊源推想
第二节 故事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渊源
第三节 史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渊源
第四节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诞生
第二章 子史之间:中国古代小说的身份追问
第一节 班固《汉书·艺文志》与小说的子书身份
第二节 刘知几《史通》与小说的史流身份
第三节 亦子亦史与小说的发展和困境
第四节 从文类到文体与小说的文学文体身份
第三章 虚实之辩:中国古代小说的自我塑造
第一节 汉魏六朝小说的着意实录
第二节 唐人小说的有意虚构
第三节 宋元明清小说的虚实相半
第四节 晚清小说的凭虚构造
第四章 游戏三昧:中国古代小说的功用期待
第一节 思想知识的承载与记忆
第二节 故事的讲述与演绎
第三节 人物的塑造与性格的突显
第四节 着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
第五章 走向中心:中国古代小说的地位迁移
第一节 诸子十家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边缘定位
第二节 中国古代小说的平等追求
第三节 “小说界革命”与小说文学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四节 翻译小说与新小说的勃兴
第六章 小道可观: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性阐释
第一节 史传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建构
第二节 诗骚传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品格
第三节 俗与雅的交响变奏
第四节 中国古代小说的多样化类型
余论 作为文学遗产的中国古代小说
一、现代立场的回望与反思
二、小说史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标本化
三、鲜活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路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六月的校园青翠葱笼,夏木荫荫,绿萝满墙,青果还藏在繁密的叶底,夏花则时在绿丛中灼然而出,一望惊艳。这样的校园,我已无数次穿行,这样的景象,我也已见惯不惊。然而,每见毕业生三三两两,流连于校园中的一树一花、一廊一径、一亭一榭、一馆一园,将自己青春的影子,定格在镜头中,心中总会怦然一悸。加之这时节,又总有轻烟般的柳絮随风漫飞,如雪般的槐花簌簌而坠,浅浅淡淡的感伤便会悄然而生。
我也曾有这样的告别,在龙门南师、在锦城教院、在盛京辽大、在津门南开。只是,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已忘却了当时的情怀,每有记起,萦于心间的就只有这浅浅淡淡的感伤,如烟如雾,久久化不开,散不去。
多年以来,一年一度这样的告别,主角虽早已不再是我,但或远或近,或深或浅,总被牵连其间。那些从我问学的年轻人,一如我当年,一届一届地聚来,然后,一届一届地离开。他们的告别,也总让我不能自禁,因为,无论如何留不住——一张张熟悉地面孔,就这样转身离开,然后越来越遥远,终将湮没在时光的远方。这如何不让人感伤!今年的这时节,是张丽萍、韦咪、姬兴宽、刘贝贝四君告别的时候,而他们于此书的完成也颇倾心力,故尤难为怀。
曾常常以为,一些人,我们会永远在一起,比如生我育我的父母,比如同为“乌衣之游”的兄弟,比如共结“竹马之好”的知交,比如可以“疑义相与析”的道侣,而世事总不由人,一次不经意的离开,以为会很快再聚,不曾想却最终变为长别,甚至永远的别离。那些常相陪伴的时光,对榻而卧、同一屋檐,或者比邻而居,甚至江头江尾的遥遥相望,都变成曾经的过往,一种再难实现的奢望。
我们无力左右世事,唯有珍惜相聚相守的时光,记取彼此在每一寸光阴中温暖的瞬间,留待别后独自的行程,可以怀想与追念。
丙申仲夏熊明识于耕烟堂
丁酉岁初熊明校于耕烟堂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