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 | 李莉薇:《近代日本对京剧的接受与研究》

李莉薇 古代小说网 2021-07-17


《近代日本对京剧的接受与研究》,李莉薇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近代日本对京剧的接受与研究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近代以前中国戏曲在日本的传播

      第二节  近代日本学术观念的转型

      第三节  近代日本的戏剧改良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近代以来京剧的变革及其海外传播情况扫描

      小  结

第二章   明治末期与大正时期日本文人笔下的京剧

      第一节  明治末期日本文人所描绘的京剧

      第二节  森鸥外笔下的京剧

      第三节  明治末期日本文人对京剧认识的局限性

      第四节  大正作家笔下的京剧

      第五节  芥川龙之介的京剧认识

      小  结 

第三章  辻听花对京剧的研究与推介

      第一节  辻听花的京剧评论生涯

      第二节  立足剧场舞台的第一部京剧史研究

      第三节  辻听花和《顺天时报》文艺副刊

      小  结

第四章  梅兰芳及其他京剧演员的访日公演和影响

      第一节  梅兰芳的1919年访日首演和影响

      第二节  梅兰芳的1924年赴日再演和影响

      第三节  其他京剧演员的访日演出

      小  结

第五章  波多野乾一对京剧的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化研究专家波多野乾一

      第二节  波多野乾一的京剧剧目整理

      第三节  波多野乾一的京剧史观

      小  结

第六章  村田乌江、井上红梅对京剧的传播

      第一节  “京剧通”村田乌江

      第二节  海外最早介绍梅兰芳的专集

      第三节  中国风俗研究者井上红梅

      第四节  作为中国风俗研究之京剧研究

      小  结

第七章 福地信世和中国剧研究会对京剧的接受与研究

      第一节  福地信世的京剧戏像画

      第二节  福地信世的京剧认识

      第三节  中国剧研究会的成立与影响

      第四节  中国剧研究会的活动与研究

      小  结

第八章 “京都学派”对京剧认识的改变

      第一节  “京都学派”的第一部中国演剧评论集

      第二节  “京都学派”评梅兰芳和京剧

      第三节  青木正儿的京剧史观

      第四节  青木文库所藏演剧研究资料与京剧

      第五节  青木正儿和辻听花

      小  结

结语

征引

附录一 近代中日纪年对照表

附录二 近代日本的京剧接受史大事记(包括相关重大事件)

后  记



后  记


又到写作后记致谢的时候了。虽然心里千言万语,平时总把师友们多年来对我的情谊好好地珍藏在心里,一旦要付诸笔端,依然是惴惴不安,唯恐辞不达意。

本书是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同时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近代以降日本对京剧的研究与接受”的结项成果。

博士毕业后,我一直坚持对论文进行日常性的维护,不停地修修改改。虽然也还有很多未能满足的地方,但也觉得是时候出版了。

博士论文能收入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黄天骥学术基金丛书出版,是老师们给我的一个很大的荣誉。入学第一天,业师康保成先生就鼓励我们要写好论文,将来收入该套丛书。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成为事实,实在难掩内心的感激之情。

当年读博士的时候,我已经是个工作五六年的大学教师了。听完黄天骥先生给我们讲的第一堂课,对我的触动很大。几乎从来都不怎么失眠的我,那个晚上不知道是因为兴奋还是感动,居然整个晚上都没有睡好。就这样,在中大中文系戏曲研究诸位先生的感召下,我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

原来一直学日语语言学的我,有缘拜在业师康保成教授门下,得以进入中国戏曲史研究的领域。万事开头难,跨学科学习的辛酸是可想而知的。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之下,我慢慢地学会了一些做学问的门径,并取得了相对较快的进步。能够成为康老师的学生,是我学术道路上最大的幸运。

康老师不仅为我量身定制课题,又多方设法推送我赴日访学,对论文质量更是严格把关,从观点的提出、论文结构的调整,再到语言表达的修改,都给予无微不至的指导。康老师给我指明了今后研究的方向,让我受益终生。

即使毕业了,康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丝毫不减。小的方面,比如随老师去美国开会办理签证,又或者最近获得了第七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迟迟未接到领奖通知之类;大的方面,比如指导怎样进一步推进研究,在我遭遇挫折时鼓励我“不畏浮云遮望眼”,等等,总是把学生的事情记在心上。

先生的学问做得这么大了,但为人依然如此谦虚、真诚和朴实。我时常感怀自己有幸得遇名师,更鞭策自己不可辜负师恩。

黄仕忠教授也是我必须要感谢的恩师。在我初入戏剧史研究之门,完全懵懂无知的时候,黄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仔细地辅导我、启发我,多番关心课题的研究进展,常令我深怀感激之情。

即使毕业后,为了辅导我论证课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都不辞劳苦牺牲休息时间,通过视频通话对我耐心指导。为了帮助我进一步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他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修改论文,让我受益匪浅。黄老师对学生的这份情谊,令我每每有师恩难报之负疚感。

 还要感谢同校的左鹏军教授。毕业后的这几年,左老师在校内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因为知道左老师做近代戏剧研究非常出色,我曾多次向他请教,总能得到很好的建议与指导。更要感谢左老师给我打开了近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为我将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路。虽然平时接触不多,但通过拜读左老师的大作,深受教益。

 再有,感谢中山大学欧阳光教授和宋俊华教授、西藏民族艺术研究院刘志群教授、广州大学刘晓明教授、武汉大学邹元江教授和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等多位专家在博士论文答辩、评审时的指正和有益的修改意见。

感谢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袁国兴教授、中山大学戚世隽教授和广州大学王凤霞教授等人对我的帮助。感谢读博士期间钱永平、张洲、王宣标、吕慧敏等同窗好友的鼓励与陪伴。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挂一漏万也在所难免。

 感谢在博士论文成书出版之前《文化遗产》《戏曲艺术》《日本研究》《国外文学》《中国比较文学》《日语学习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戏曲研究》等刊物,先后发表或转载了我的博士论文的部分章节。感谢审稿专家和期刊编辑对我的研究的青睐以及有益的修改意见。还有,感谢过去这些年来让我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主办者。我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向学界前辈、同道请教学习。

感谢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各位老师多年来对我的帮助与支持。感谢我本科阶段的老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多友教授多年来一直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本书能够出版,也应当感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特别是王亚芳副总编辑、陈博霞编辑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

当然,还要感谢我家庭的每一位成员,母亲、先生、姐姐、儿子、小外甥等,还有先父。特别是身为心脏外科专家的先生,总是不顾平日里工作的忙碌与疲倦,对妻子所做学术研究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实属难能可贵。我可爱的儿子,虽然有点顽皮,但给予了我很大的心灵安慰。感谢家人默默地支持我、理解我,让我有力量不断挑战自己。

 日本方面,我最应该感激的是早稻田大学著名汉学家冈崎由美教授。日本最有成就的金庸作品研究专家冈崎由美教授具有一身的“侠气”,没有她慷慨地多番接纳我到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进行调查研究,我实在不敢想象能搜罗到课题研究所需的那么多资料。

每当我遇到困难向她求助时,她总是尽力为我想办法。在日期间和冈崎老师的相处总是那么的愉悦,春天的赏樱会和回国前的送别会,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年秋天,冈崎老师又再次邀请我赴日本展开新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对于她给予我的帮助,我想我只能用不断的努力来回报了。

日本京剧研究专家波多野真矢女史曾和我在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图书室并肩查找研究资料,更在我回国后给我邮寄宝贵的资料,使我铭感于心。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田仲一成教授亦曾亲自领我到东洋文库的藏书库查阅《顺天时报》,更大力肯定课题的学术价值,令我备受鼓舞。

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吉川良和教授不仅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信息和建议,还专程给我邮寄珍贵的研究资料,令我感动不已。感谢神奈川大学大里浩秋教授慷慨地作我的推荐人,协助我成功申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会“日本研究”的访学项目。金城学院大学田村容子教授也热心地与我交流国内外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我提供了许多资料收集的方便。

此外,还要感谢早稻田大学平林宣和教授、明治大学加藤彻教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杨向峰博士对我的帮助。

除了得到各位学者专家的帮助与支持外,还要感谢为我的研究提供支持的各个研究机构。博士课题研究先后获得了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日本住友财团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等多个机构、基金的研究经费支持。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早稻田大学中央图书馆、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东洋文库、名古屋大学附属图书馆、神奈川大学图书馆、庆应大学图书馆、东洋大学图书馆和日本国会图书馆等多个单位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便,在此一并致谢。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做这个研究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觉得要对得住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最后还想表达一下这八年来做这个研究的一些想法。

人们都说做学问,尤其是做人文学科的学问注定要长久地坐冷板凳。确实,这些年来,我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与心血,专心致志地思考这个课题,虽然错过了很多东西,但是能够坚守内心的这份宁静,每每以陈寅恪先生的警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勉,反而是自得其乐的。

在这条路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和视野,还有许多对人生的思考。研究戏曲,结缘戏曲史,总离不开人。戏曲舞台上演绎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研究戏曲史,读到的不仅是舞台上演绎的一个个戏曲故事,还有舞台下的伶人史。

而整理前人的戏曲史研究,就又读到一个个戏剧研究者的人生故事。我们从事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终极指向依然是了解人类社会。京剧史是艺术史,更是一部人的历史,在一次次的重读中,让我体味最多的是人生。研究文化史,始终最核心的是认识人的历史。我们最应该尊重的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是我这些年坚持做研究所收获的一份认识。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研究者,常常担心会陷入一种情不自禁地通过美化自己的研究对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的危机中。所谓的研究更因此而沦为缺乏客观性的印象批评又或是个人感想的罗列。

有鉴于此,与同时代文献资料的相互对照和相互确认的工作实在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我在整个过程中总在尽量地提醒自己要注意这项工作,但视野的限制和专业基础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还是不可避免地使我的研究出现了多方面的不足。前辈学者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谨以浅薄的此书,作为我学术生涯的一个微小的起点吧。

李莉薇

写于丁酉年正月初五日

改于丁酉年七月七夕日

三改于戊戌年正月初三日



作者简介

李莉薇,广东新会人,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戏曲史专业文学博士。2012、2017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日比较文学、中国戏曲史、中日戏剧交流史、日本中国学。主持、参与国内外多项课题,已发表《青木正儿的京剧观》《辻听花对京剧的传播与研究》等二十多篇论文。

【相关阅读】

李莉薇:青木正儿的京剧观

张真:率先在日本的帝国大学建立中国俗文学学科体系(狩野直喜与中国俗文学之三)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