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苗怀明:培养曲艺研究的高端人才——对高校曲艺教育的一些思考

古小说研究 古代小说网 2022-05-13

教育是曲艺得以传承发扬的重要一环,这一问题历来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因一批行内同仁呼吁设立曲艺学科、曲艺进校园而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

中国曲艺邮票

对曲艺教育的问题,大家已初步达成共识,这不是要不要去做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去做的问题。


1


曲艺走进高等学府,通常所见的方式主要是编写教材、开设课程、舞台演出这三种,目的在普及宣传曲艺,培养观众及专业创作、表演人才。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就目前各家的做法来看,效果也都不错,但笔者认为,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培养曲艺研究人才。

曲艺之所以迟迟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原因固然有很多,比如社会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人对曲艺缺乏了解等等,但其中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那就是与同为通俗文艺的小说、戏曲相比,曲艺研究的人数要少很多,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学术水平也无法与它们相比。缺少在学术界的可见度和影响力,自然难以得到学界其他领域学者的认可。

可以想象,如果高校及科研机构有一批研究曲艺的专家队伍,高水准的研究成果频出,形成足够的声势和影响,将曲艺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将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除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外,要多从自身内部寻找原因才可以取得更快更多的进步。

《中国曲艺志》

而要出更多更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必须建立一支科研队伍,首先要从培养人才这一基础工作做起。根据笔者的理解,曲艺进高等学府,不仅要培养创作、演出人才、培养观众,同样要培养研究人才,特别在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培养高端研究人才。

在曲艺高端研究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港台及海外地区。比如在台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借整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所藏俗文学文献之机,逐渐形成一种曲艺研究的风气,不少年轻学人加入进来,撰写一批以曲艺为选题的硕士、博士论文,如曾子良的硕士论文《宝卷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1975年)、博士论文《台湾闽南语说唱文学“歌仔”之研究及闽台歌仔叙录与存目》(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9年)、陈锦钊的博士论文《子弟书之题材来源及其综合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1977年)等。

香港地区也有吴瑞卿的博士论文《广府话说唱本木鱼书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中国语文及文学学部1989年)。

《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概览》

而在大陆地区,尽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但在2000年之前几乎没有与曲艺相关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善,近年来有逐渐增多之势。

其中有不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已陆续出版,如鲍震培的《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崔蕴华的《书斋与书坊之间——清代子弟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盛志梅的《清代弹词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 、姚颖《清代中晚期北京说唱文学与伎艺研究——以子弟书、岔曲为中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周巍《技艺与性别: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吴琛瑜《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郭晓婷《子弟书与清代旗人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马丽娅《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先唐说唱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

汉天回山崖墓说唱俑

这些专著的出版深化了曲艺研究,扩大了曲艺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为曲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所出版的曲艺研究论著中,大多是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整理而成的,这些青年的学人已逐渐成为曲艺研究的主力军,潜在地决定着曲艺研究的格局与未来走向。这也佐证了笔者所讲的要注意培养曲艺研究人才的观点。

曲艺研究近年来之所以出现这些新变化,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随着国家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曲艺得到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一批年轻学人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二是通俗文学的其他领域比如小说、戏曲等随着学术积累的丰富,逐渐进入瓶颈期,研究难度加大,一些学人开始转移阵地,投入到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曲艺研究中。

清文富堂刻本《再生缘》

笔者认为,曲艺研究目前正处在一个空前利好的时期,可以凭借政府对包括曲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加大力度,在现有较为良好的基础上,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重视研究生教育,培养一批高端曲艺研究人才。

假以时日,这些年轻的学人一批批毕业后在高校任教,不仅可以著书立说,推动曲艺研究的进展,而且也是曲艺教育的重要师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曲艺教育的薪火得到传承。

当然,也要看到,培养曲艺研究高端人才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成的事情,目前还有很多困难,但一旦做起来,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只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相信收获也是巨大的。


2


笔者所撰《中国古代说唱文学文献研究史论》(未刊稿)。

笔者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在南京大学为硕士研究生开设曲艺研究课程,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其间感触良多。下面将相关情况稍作介绍。

笔者所开设课程的名称为说唱文学文献专题研究。之所以从文献讲起,是因为这是曲艺研究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文献都没有接触,不了解研究动态,是无法进入研究的。其间笔者还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说唱文学文献研究史论》,已结项,完成了一部近三十万字的书稿。

将个人的曲艺研究与研究生教学结合起来,这是笔者一直在做的事情。目前受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委托,正在进行《海外学者论中华曲艺》的撰写工作。此外,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说唱文艺研究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子课题“中国历代说唱文艺文献研究”,各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笔者授课的内容采取纵横结合的方式,纵向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将二十世纪以来的曲艺研究分成建国前、建国后三十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前十几年共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分曲艺文献的新发现、目录索引的编制、作品的校勘整理、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等方面,横向则分曲种如敦煌俗文学、诸宫调、鼓词、弹词、子弟书、评书等,介绍其研究进程及基本的文献。港台及海外地区曲艺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则单独进行讨论。

《中华曲艺图书资料名录》

授课方式采取学生讨论与老师总结的方式。每次讨论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比如讨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曲艺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情况,或者从渊源流变、艺术体制、传承发展等方面介绍家乡的一种曲艺等等,由同学们事先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进行讨论,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根据笔者十来年授课的情况,有如下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学生专业基础较差。这些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几乎完全没有上过曲艺方面的课程,对曲艺的了解仅限于电视上看到的一些节目。不少学生连曲艺与戏曲都区别不开,经常混淆。因此,往往需要从最为简单的基础知识讲起。

后来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就增加一个讨论内容,那就是让每个学生介绍一种自己家乡的曲艺,与文献层面的研究形成互补,效果甚好。

二是收获是多方面的。通过曲艺文献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对曲艺有所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不少学生很是震惊,原来在诗文、小说、戏曲之外,还有如此丰厚的文艺财富,这是过去他们完全不知道的。

清道光二十年有遗音斋刻本《天雨花》

还有的学生震惊于家乡昔日曲艺的发达,增加了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情感。看到家乡曲艺的衰落,又都感到难过和惋惜,增加了一份责任感。虽然他们将来不从事曲艺研究,去做公务员、公司职员之类,但他们如果再接触曲艺,情感将明显与以往不同。

还有一些学生选择曲艺做毕业论文,比如我有硕士研究天津陈氏聊斋评书,有博士生研究扬州评话等等。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在高校任教,成为曲艺研究的新生力量。


3


《中国曲艺史》

根据个人十来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高校培养曲艺高端研究人才对曲艺事业的发展来说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项基础工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此方面还有不少研究和教学方面的工作要做。有如下一些事情应该提上日程:

一是要重视基础研究。目前曲艺研究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必须承担,与其他文艺领域相比,整个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比如不少曲种到底有多少作品,基本文献有哪些,这些问题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据笔者的粗略统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陆地区每年出版的古代小说论著有二百部左右,戏曲研究论著有一百部左右,而曲艺方面的专著则每年不过二三十部,仅从数量上来看,差距还是很大的。

再比如,适合本科生使用的曲艺教材目前还不多,适合研究生的教材则更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目前本科生的曲艺教材已在建设中,建议将研究生教材的编写提上日程。

《曲艺论丛》

因此,可以从资金、项目等方面对基础研究给予倾斜,鼓励研究成果的出版发布,以研究推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研究。

二是要重视专业学人的沟通交流。就曲艺研究队伍目前的分布来说,主要集中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分属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曲艺研究的专业人员不多,但相互间的交流还很不够,对彼此的情况还不够了解。因此,有必要将有限的专业研究人才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合力,一起为曲艺研究做一些事情。

比如要经常举办学术研讨会,给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彼此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推动学术的发展。由于目前曲艺教育的师资短缺,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师资培训班。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再比如创办专业学术刊物。到目前为止,曲艺研究还没有一个专业学术刊物。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学术机制下,学术刊物对学术队伍的建设、成果的评价、人才的培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缺少专业核心刊物,会相当程度地制约曲艺研究的发展。实际上现在已存在曲艺研究论文不好发表的问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曲艺家协会研究部创办《曲艺艺术论丛》杂志,这是一个高水准的曲艺研究刊物,相继刊出了一批重要的曲艺研究论文,在学界反映甚好,可惜的是只办了十期,后来停刊了。

如今经费充足,如果能将该刊物恢复,对曲艺研究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推进。

《花关索出身传》

这些曲艺研究的基础问题都与高端研究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很大不同在于,本科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研究生学习本身就在参与科研,他们的毕业论文都是曲艺研究的重要成果,上述工作做好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上去。

希望有条件的高校加强对曲艺高端人才的培养,希望中国曲艺家协会重视此类人才的培养,与高校、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共同促进曲艺研究的发展,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也是值得期待的。

【相关阅读】

苗怀明:寻找失落的大学精魂——读蔡元培《大学教育》一书所想到的

苗怀明:我们需要与学校名声匹配的校史

苗怀明:《明清文学的青春解读》前言

苗怀明:落榜生蒲松龄的高考生涯

苗怀明:蔡元培——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者(纪念蔡元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