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丽、刘晓宁 | 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的整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等国内外图书馆保存了颇为可观的各类近代岭南报刊,“小说”是大部分报刊的主要、固定栏目,目前已统计了刊载过小说的报刊有58份,共计570篇(部),数量可观,质量较高,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地域特色均值得关注。
在近代小说传播新媒介——报刊的影响下,为了适应新载体的需求——连载、每日或每期更新,讲够时效性,长篇章回小说的刊载与创作方法都被迫改造。
同时,短篇小说的创作数量暴增,因为短篇小说短、平、快的创作更方便报刊采用,也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整理、研究的成就与得失
学界关注近代小说时,多将精力集中在长篇小说的整理与研究方面,短篇小说被关注的力度稍欠薄弱。目前有于润琦整理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实即清末民初短篇小说集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不过,这套书系的大部分篇幅都献给了民初作品,对近代的,特别是岭南报刊的短篇小说涉足不多。
目前整理岭南报刊小说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报刊的汇编,二是再版已经单独印行过的长篇小说。如台湾方面的汇编资料有,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的《中国旬报》(1968),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中国日报》(1969)。
大陆方面,则有桑兵主编“民国文献资料丛编”《辛亥革命稀见文献汇编》收入桂林出版的《南报》,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整理的系列资料,《民国珍稀短刊断刊》(广东卷)(2006)收入的《广东中西星期报》,《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收入的《广东白话报》、《岭南白话杂志》,对小说的保存有一定贡献。
但是这些资料汇编主要还是为近代史或报刊史服务,尚没有为小说研究或小说整理而做的资料集,这给小说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搜集困难,购买浪费,阅读费时,检阅不便,甚至因此容易出现错漏。
已经整理出版的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主要是长篇或当时单独印行过的长篇小说,主要有黄世仲相关的《廿载繁华梦》、《宦海潮》、《宦海升沉录》、《洪秀全演义》、《黄粱梦》等,版本极多,也容易得见。
香港纪念黄世仲基金会印行了《重印黄世仲小说六种》,颜廷亮、赵淑妍两位先生校点的《西太后李莲英艳史》(原名《镜中影》)、《宦海冤魂》、《党人碑》、《朝鲜血》、《十日建国志》、《妾薄命》等稀见岭南报刊小说得以面世。《广州大典》则收入《羊石园演义》、《拈花微笑续编》,为影印本。
这些已经逐渐聚拢,逐渐靠近服务小说研究的需求。这些都是保存状态良好的报刊小说,还有大量长篇巨著没有得到整理,那些残断连载的长篇小说也给整理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这可能也是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全面展开的重大障碍。
有鉴于此,目前又亟待诞生有利于小说研究者使用的岭南报刊小说资料汇编,本课题组在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后得出的经验就是:先从短篇小说入手,一是短篇小说分布面极广,查找最为困难,二是因其连载期数不多反而容易搜获全篇,对整理者来说,这是十分难得的状况。
对近代小说、近代报刊小说、近代翻译小说进行研究的专著与论文都比较多,但对近代短篇小说、近代报刊短篇小说进行专题研究的著述并不多。
最早提出短篇小说概念的,主要是近代几份小说杂志受到“近时东西各报”,特别是“日本各日报各杂志”影响,在征稿启示中提出了“短篇小说”这个词,募集并刊发了不少短篇小说,不过这时候的“短篇小说”不一定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短篇小说”,也有可能是“短篇的小说”。
1921年,胡适才在《十七年的回顾》一文中提出《时报》翻译或创作的如《福尔摩斯来华侦探案》等小说是“中国人做新体小说最早的一段历史”[1],“新体短篇小说”才是现代意义的短篇小说。
1927年,范烟桥在《中国小说史》中提出,《时报》的“短篇小说”受域外小说的刺激,“章句之构成,与意思的表示”,“打破从来小说之传统规律”,成为首创[2]。在现代文学的实践中,短篇小说成为重要的文类,“短篇小说”这个概念才逐渐定型。
近年来,有关近代报刊与短篇小说之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不少专题论文。于润琦《清末民初的短篇小说》[3]、袁进《近代短篇小说的崛起》[4]、李德超、邓静《清末民初对外国短篇小说的译介(1898-1919)》[5]、谢晓霞《杂志空间与民初短篇小说的兴盛》[6]、朱秀梅《“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7]、文际平《吴趼人与晚清短篇小说的重新崛起》[8]、杜慧敏《域外小说译介与晚清小说期刊的“短篇小说”》[9]、王龙洋《论近代报刊与小说文体变革》[10]等基本上探讨了报刊与短篇小说出现、兴盛的关系,探讨了“短篇”的小说作品的艺术贡献,也意识到短篇小说在近代与现代之间有过渡性、革新性的特点,但是对“短篇小说”这个概念的辨析比较薄弱,致使“短篇小说”的概念不能明晰。
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展和研究思维的提升,晚清向民初“过渡性”是如何实现的,便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对二者之间的脉络与肌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扛鼎之作便是张丽华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
该书选择了“现代文学中最具主导性的文类——‘短篇小说’作为切入点”,“从梅光迪与钱锺书分别对胡适和周作人的批评入手,解读他们超越了整体性的文学与时代的视野,从文类的角度所提出的对于文学史的新洞见”,“分别从短篇小说的刊载媒体、域外形式的翻译、本土的创作实践以及文类话语的建构这四个维度,对其制度形构过程展开考察”,[11]获得了近代报刊小说如何成为现代短篇小说的意义。
以上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近代(晚清)短篇小说的过渡性、变革性进行了多角度与多维度的讨论,其中不乏从报刊这一媒介或载体切入,在实证与理论上都有突破。
然而,岭南作为得风气之先的区域,其发行的报刊所刊载的短篇小说,除了近代短篇小说存在的以上普遍存在的过渡性与变革性外,在传统性的继承方面有哪些表现,有哪些突出特点,值得进行研究。
岭南作为近代得风气之先的区域,语言使用习惯,与西方接触有先驱窗口的历史作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形成与活跃的水火之地,对短篇小说的选择与创作,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主题主旨的倾向方面,在艺术创新方面,都有哪些典型特征,无疑是区域文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
这就非常有必要立专题对其进行全面地探讨,摸清楚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的传统性、普遍性与典型性。
近代小说研究与小说史书写也呼唤着这样的工作顺利开展。近代小说研究或小说史书写方面,岭南小说是薄弱点,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015年产生了第一部《岭南古代小说史》(耿淑艳)[12],以典型小说为案例,分门别类地对每一时期的小说进行细致分析,岭南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得以完整呈现,在结论中提到了近代岭南小说具有极大的先锋性,有近代意义。
岭南报刊为载体的小说研究将给岭南小说史带来新的增长点与活力:整理新发现的大批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可增补、更新近代小说数据库,改变岭南地区报刊小说资料收集薄弱的现状,为近代小说史书写提供丰富、切实的写作材料。
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整理的意义
因此,对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进行全面整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可整理出大量散藏、散逸在各地的短篇小说,为保存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做出贡献,填补无岭南报刊短篇小说单行本、整理本、集成的空白,为研究者提供集中、简便的资料手册。为普通读者全方位阅读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提供了简便的文本。
第二,为近代小说史书写与岭南文化研究带来新的活力与增长点。能增补、更新近代小说数据库,改变岭南地区报刊小说资料收集薄弱的现状,为近代小说史书写提供丰富、切实的写作材料。
诸多以粤语书写粤地、粤人、粤事、粤俗的短篇小说对传承优秀的岭南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本课题具有极强的时间延展性与空间延展性,可以在整理1911年以前岭南报刊短篇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1912年至1919年的报刊短篇小说,再进一步整理1919-1949年的报刊短篇小说,以见清末与民初岭南报刊小说的延续性与区别点,更可综观中国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变革性与近代性,如何实现现代性的革新。
东亚是汉文化圈,东南亚(特别是南洋)则主要受岭南文化影响,岭南报刊与东南亚汉文报刊密切相关,近代东南亚汉文报刊及其短篇小说可逐步纳入整理视野,如新马的《叻报》,印尼的《泗水新报》,菲律宾的《华报》,泰国《华暹日报》,越南《大越新报》,缅甸《中国日报》等,最终可以做成“岭南与东南亚汉文报刊小说整理与研究”。
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整理的思路与方法
全集构架设计如下:
导言+正文+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一览表。其中导言要阐明近代岭南报刊及其刊载小说的发展脉络,刊载短篇小说的基本情况,整理的意义、整理的方法等。
正文要按报刊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每份报刊的小说又按发表时间的先后排列,注明原刊标注的小说类型及署名的方式,并标明发表时所在期号或中西历日期,方便推断某些小说发表的真实时间。
本集整理的具体范围如下:
1.区域范围:岭南地区刊行的报刊。岭南指五岭以南,按当今行政区划分,包括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
2.时间范围:整理1911年以前岭南报刊所载短篇小说,其中《时事画报》、《国民报》在1911年以前发行,小说刊载止于1919年,亦收入1912年以后的作品。《香港少年报》中之《宦海冤魂》为颜廷亮、赵淑妍校点之《重印黄世仲小说六种》[13]所收录,不再重复工作。
3.数量范围:共整理24份报刊、1部报刊作品集,凡377篇小说,具体篇目见《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一览表》。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一是《安雅书局世说编》为“类小说”,亦收入23篇,以见岭南报刊小说由新闻性文字过渡到小说的形态。
二是《时谐新集》之“小说”部分为报人郑贯公收录当时报刊刊载过的小说,共27篇,这是当时报人开创的报刊作品保存一种新途径,此处整理,以补岭南报刊小说不断散佚,踪迹渐行渐渺的忧伤与遗憾。
《时事画报》
4.报刊提要应包含的信息内容:刊名、创始年份、主办者、发行所、代售点、刊载小说基本概况、其他变更说明、现在保存情况等。每份报刊下各短篇小说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
在整理者田野调查、文献普查的基础上,部分观点参考由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的《中国近代报刊名录》[14]。
最后,说明一下整理文本的一些技术性细节。
《中外小说林》按香港夏菲尔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整理;《广东白话报》按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2008年版《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影印本整理;《中国日报》按台湾“中华民国史料丛编”1969年版影印本《中国日报》整理;《时事画报》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影印本整理。其他作品均按原刊整理。
整理集中题目的标示按报刊小说原来的标示方式“类型:+题名+(署名)”的方式标示。如:短篇小说:老妪泪(署名:浣白女士)。括号为整理者所加,避免与题目文字混淆。原文无类型名称或没有署名的,仅以“题目+(署名)”或“类型:+题名”或“题名”为整理集标题。如有一些说明性文字,如“选录”、“白话”等,加〔〕标明。
日期标注方式统一为:日报类标注新公历日期,如1906年7月10日;期刊类标注若按年份与期号,如1906年第1期。
原刊文本中有使用现代标点符号而不符合现行《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的地方,一律改为规范用法。原刊文本繁体字、异体字,依照新版《通用规范汉字表》规范为简体字。粤语字,如“嘅”、“嚟”、“咁”等,予以保留。因字迹模糊或缺白而由整理者根据上下文推断的文字,加【】标明;校订明显错字的,加[]标明。
梁冬丽 刘晓宁
2017年7月15日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注释:
[1] 胡适《十七年的回顾》,原载1921年10月10日《时报》,转引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44页。
[2] 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 1927年版,第259页。
[3] 见《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4] 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5] 见《中国翻译》,2003年第6期。
[6] 见《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7] 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8] 见《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 见《北方论坛》,2007年第6期。
[10] 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11] 张丽华《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12] 耿淑艳《岭南古代小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13] 颜廷亮、赵淑妍校点《重印黄世仲小说六种》,纪念黄世仲基金会印行,2003年版。
[14] 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的《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