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无:在《红楼前梦》新书座谈会上的发言
金社长、董院长、苗老师、各位同学、出版社的各位朋友、新闻界的校友们:
大家好。
首先代表我个人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为我的朋友苗怀明老师和同学们出版了这本好书,也祝贺苗怀明的第三本红学课作业集顺利出版。我就讲三点感想。
《红楼前梦:曹雪芹未写的人生传奇》,苗怀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版。
第一,《红楼前梦》作为第三本作业集,在前作的基础上不断升级。
从2010年《寻梦金陵话红楼》出版,到2022年《红楼前梦》问世,十余年间出版的三本书不仅见证了苗怀明的红学课从1.0版到2.0、3.0版不断发展,也体现了一位红学课教师对课程理解的不断深入。
2010年,《寻梦金陵话红楼》出版时恰逢南京大学接受教育部首批审核评估,各个院系需要接受评估组的突击检查。当时,中山大学的陈春声书记与教育部高教司的一位领导在听了我们的汇报后对这本书非常感兴趣,高教司的领导十分认可《寻梦金陵话红楼》的创意,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探索,并要了一本带回教育部。
十年前的作业集还带有传统的课程作业的意味,学生们自主学习,围绕金陵这一地域展开课程论文的撰写,最终形成了一本以金陵为中心的《红楼梦》的专集。
2020年,第二部作业集《南京大学的红学课》出版了,我们在文学院也举办了与今天类似的座谈活动,这部作业集已经跃升为“花式作业”了。
《南京大学的红学课》
花式作业的价值在于,在正规的学院式的学术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学会创造性的转换与创新型的发展,特别是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从这一层面看,第二本书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今天这本书是第三本作业集,更高一级。
首先,《红楼前梦》实现了向传统的回归。拟写、续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中国的传统。从《楚辞》开始,战国到汉代的作家就已开始模拟屈原的作品;此后,又出现了拟古诗,表面看是一种模仿,实则是一种创新性、创造性的转换,这些拟作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古人作品的深刻理解,而且以“文化实践”的方法代替的“文本解读”,用文化实践的行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接受与发展。
中国的小说中,续传与续书就更多了,然而《红楼前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既回归传统,又以“前传”的题材创新传统。《红楼梦》的已有大量续传,同学们的“前传”则独具创意,而且包含了许多现代意识。
徐兴无教授在新书座谈会上发言
我认为,将来这批年轻的作者不仅是会读《红楼梦》的人、会读中国经典的人、会读小说的人,而且是一批“会讲故事的人”。我们现在特别注重“讲好中国故事”,所以我认为从这一意义上,这次的红学课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它实现了红学课的第三级跳跃。
第二,我刚刚卸任文学院院长,所以对教学改革有一些想法。
本科教学改革每年都在强调,每过几年都会评选省级、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然而教学成果奖有很多是观念上的设计,观念要在实践中取得成果是非常难的。
最近,教育部非常强调“新文科”建设,尤其是本科教育中的新文科建设。对于文学院、对于一门古典文学的课而言,新文科之“新”并非一种拓展式的新,也就是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中文与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相结合,例如用数据统计的方法研究《红楼梦》,这种“新”只是一种新。
徐兴无教授第一次题签
我认为,中国文化中的“新”有两种:一种是“革故鼎新”,将过去的否定掉,用一种新事物替代它;还有一种新更难做到,就是“苟日新,日日新”的“自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面看似并无改变,但是内涵在不断提升,这就是非常难的“自新”。一门课程要自新、一种教育要自新,新文科建设要创新,就至少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优化培养方案。
常见优化培养方案的方式就是增加课程设计,在专业课程之外加上人文通识等课程,但是这种拓展打通的路数能否变成“资深自得”呢?孟子说:“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君子欲其自得之。”所以需要不断提升课程的内涵。
一部《红楼梦》,除了把该教的教给学生之外,能不能有不该教的?教到学生不懂的?能否再让学生像掘井一样不断努力深挖?
目前这样的教学实践还是比较少的,因为表面文章好做,而这样的文章需要坚持。苗怀明就坚持了十年。坚持是很难的,需要精确的设计与学生的配合,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认同与激情,我认为这是值得提倡的。
苗怀明教授
二是要实现教学手段的优化。
目前,许多课程通过翻转课堂、线上课、精品课、课外讲座等诸多途径寻求创新,然而这些从本质上讲都是“手段”而非“内涵”的创新。内涵创新需要一门课自身的知识与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则远非技术上的更新,而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与“学”的关系的更新。
我们以前停留的角度与关注的重点在于能否将课堂教学变成研讨,即传统意义上的“讲学”。但是,苗怀明红学课的探索将课堂教学与研讨上升到了创新、创作的高度。
文学院一直提倡培养“三创”人才,一为创新型人才,主要侧重学术创新;二为创作型人才,即有文学创作能力的人;三为创意型人才,也就是能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有创造力的人。
徐兴无教授第二次题签
我发现,“三创”在这门课中都有所体现,它的基础是创新,它的实践方式是创作,运作这门课、直到今天我们这样来销售这本书,那就是创意了。我认为,《红楼前梦》在课程内涵提升上,为实现“自新”而非手段的更新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三是要讲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代大学的培养模式以课堂及课外研讨为中心,结合导师制、暑期学校、国际交流等辅助方法,然而这些方法我也归之为外在的手段,而非内在的转换。真正的模式创新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成为朋友,老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
我们文学院一直提倡师友会,形式上的师友会坚持的很好,然而还是局限在老师与师友会的同学们每学期进行一些文体活动、思想与学术的交流与研讨,这种模式能否深化为一门课上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创作、一起经营一本书,共同进行一段长时间的学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实践,从而形成一个生活共同体、学术共同体,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我认为,《红楼前梦》与《南京大学的红学课》、《寻梦金陵话红楼》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苗怀明在这方面有所探索。
《红楼前梦》新书座谈会合影
总而言之,新文科建设最难的就是内涵提升的三个方面,而这本书与前两本书都说明了苗怀明在这些方面有着自觉的探索。以小见大,这样一本书能够给中国研究型大学的人文学科教学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示例。
第三,《红楼前梦》对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让一批与时代和当下生活关系密切的年轻人来创作,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我们现在一谈到“普及”,都认为应该由“专家”来普及,而当今体制下的专家或没有时间普及,或缺乏普及的才能,例如许多研究《红楼梦》的专家根本写不了普及性的作品,走向了学究化、学院化。而如何指导年轻人用自己的文笔、用时代的口吻和趣味讲故事、做普及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我认为,《红楼前梦》的读者可能更多的并非高校的学生、老师,而是社会上的《红楼梦》爱好者。如果社会上喜欢《红楼梦》的人读了这本书,无论如何都将获得更大更深的认同。
此外,这样的形式表面看来极富普及化意味,但事实上也能纠正当下社会对《红楼梦》的许多误解,比如索隐派过度的解读以及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戏说,从这一层面上看,《红楼前梦》对于社会、对于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有示范意义。
徐兴无教授第三次题签
2017年,中央国务院两办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的通知》,其中一个重点任务就是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我认为,这本书是从一个大学中探索出的一条向社会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创新路径。
很荣幸,我的老朋友苗怀明让我给这本书题签,我的字也借助这本书得到了大量的传播,就像植物界的花,开得再好也要借助蜜蜂传播花粉。
我为《红楼前梦》一共题了四次签:
第一次怀明发微信给我,要我写“红楼前传”,我就认认真真地写了“红楼前传”。发给他之后他说你写错了,要写“红楼前梦”。我把微信截图发给他看:明明是你要我写“红楼前传”。他说那你就重写吧。
第二次我写了“红楼前梦”,他又说,现在出版社规定封面上必须写简体字。可是“红”字忘了写成简体字,绞丝旁下面还是写了三点。
徐兴无教授第四次题签
于是我又写了简体字的题签,下面题跋说“已为题第四签矣”。但是他又说,一共只题了三次签,于是我又用隶书补写了一个“第三签”。借今天这个机会把这个小故事讲出来,再次非常感谢苗老师与各位同学赏识,特别是出版社美编大师赵庆老师,把我的字设计的这么好,比我写的好看多了。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苗怀明:二十年间三本书——《红楼前梦:曹雪芹未写的人生传奇》前言新书推介|苗怀明主编:《红楼前梦——曹雪芹未写的人生传奇》
徐兴无:茶酒争胜——唐人饮茶饮酒与三教论衡
发言稿由张子玥同学据徐兴无教授发言录音整理而成,经徐兴无教授审阅并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