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王齊洲主編:《補三國兩晉南北朝史藝文志著錄小說資料集》
《補三國兩晉南北朝史藝文志著錄小說資料集》第一册,王齊洲主編,張伶俐、張嫚、陳衛星編纂,湖北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版。
第一册目錄
凡例
列異傳(曹丕)
謎語
笑林
汲塚穆天子傳
博物志
張公雜記
雜記
東方朔神異經注
異物評
列異傳(張華)
異林
穆天子傳注
山海經注
山海圖經
山海經圖贊
山海經音
搜神記
志怪(曹毗)
西京雜記
群英論
語林
郭子
志怪書(祖台之)
第一册凡例
《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以及《南史》、《北史》等均未設《藝文志》或《經籍志》,以致三國兩晉南北朝小說類例不明,數目不清。清人姚振宗《三國藝文志》、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聶崇岐《補宋書藝文志》、陳述《補南齊書藝文志》和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做了補錄。
《三國藝文志》
本册以姚振宗《三國藝文志》、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著錄小說為依據,按以上二書著錄小說作品次序排列。張華《博物志》《列異傳》、干寶《搜神記》著錄於《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郭澄之《郭子》著錄於《隋書·經籍志》小說家,為了避免與《新唐志》和《隋志》的重複,本冊只列書名,不錄資料。郭頒《群英論》和裴啟《語林》在《隋志》中僅為補注,未列正目,故仍在本冊輯錄其資料。
考慮到有些作品作者存在爭議,本冊目錄一般只列書名,不列作者,爭議情況將在相關資料中呈現,或在按語中說明。由於有書名相同而作者不同的情況,故同名書在題錄和目錄中括注作者,用作區別。
本冊資料以作品為單位,所收各部小說資料,包括作者生平事蹟、歷代官私書目、序跋、評論、考辨等相關資料,原則上不收小說作品原文或佚文;所收小說資料,以資料原作者生卒年先後為序;作者生卒年無考者按其活動年代酌處,資料作者無考者按資料產生的年代為序,所有資料均注明所依據的版本;著名叢書多有重印,且出版社、出版時間不一,故只注叢書名,不注出版社、出版年。
小說作者生平資料的收錄,以作者當時履歷交遊和同時代人所撰寫的人物傳記為主,同時期若無相關人物傳記資料的,則以後代正史人物傳記為主,兼及方志;後代方志人物傳記轉抄正史和前代方志人物傳記的,則不重複收錄。
《補三國藝文志》
所收資料力求準確、完整、全面、系統。後人轉引前人資料,一般不再列出,個別重要的題錄作者和書名,以備參考;後人研究或評論小說作家和作品的,不計長短一律收錄,以備進一步研究參考;資料篇幅過長的,只選錄與作者和作品內容相關部分。
所收資料僅限於古文,近人用古文或淺近文言撰寫的研究成果,以1949年底為斷,此後發表的一律不收;今人的研究成果不列入資料(整理性成果除外),重要者則在按語中作適當交代。
每部小說資料後均附編輯者按語,對小說作者生平、作品成書年代、作品內容、版本流傳及後人研究情況等作簡要評述,以供讀者參考。
《補三國兩晉南北朝史藝文志著錄小說資料集》第二册,王齊洲主編,張伶俐、張嫚、陳衛星編纂,湖北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版。
第二册目錄
凡例
拾遺記(王子年拾遺記 拾遺錄)
王子年拾遺錄
名山記
搜神後記(搜神錄 續搜神記 搜神續記)
神境記
孔氏志怪
甄異記
山海經圖畫贊
世說
小說(劉義慶)
述異記
郭子注
器准
器准圖
器准九篇注
笑苑
欹器圖
後記
第二册凡例
《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以及《南史》、《北史》等均未設《藝文志》或《經籍志》,以致三國兩晉南北朝小說類例不明,數目不清。本冊以清人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聶崇岐《補宋書藝文志》、陳述《補南齊書藝文志》和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著錄的小說為依據,收集各種相關資料。
本冊所收三國兩晉南北朝文言小說14部,如無特殊說明,按《補晉書藝文志》、《補晉書經籍志》、《補宋書藝文志》、《補南齊書藝文志》、《補南北史藝文志》等書著錄小說的順序排列,每部小說均標有序號,便於查閱;《隋書•經籍志》子部小說家類著錄有劉義慶《世說》、信都芳《器准圖》,《新唐書•藝文志》子部小說家類著錄有祖沖之《述異記》,為保證《隋志》和《新唐志》著錄小說資料的完整性,本冊從略。(後面各條同第一冊,此處略去)
《補晉書藝文志》
前言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段,從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廢漢稱帝,國號曰魏,改元黃初算起,到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止,共計370年。
這是一個分裂的時段,中國南北方先後建立有十數個獨立政權,關係錯綜複雜。有關這段歷史的記載很多,僅官修史書中就有《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以及《南史》、《北史》,幾乎快占到“二十五史”的一半。可惜的是,這些史書由於各種原因,都沒有設立《藝文志》或《經籍志》,自然也就沒有關於小說的有關著錄。這對後人瞭解一個時代的小說文獻典籍帶來了一定困難。
有鑒於此,清人為以上各史都補修了《藝文志》或《經籍志》,以彌補其缺憾,便利讀者。下面對這一時期正史編撰情況及清代補志做一簡單介紹。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斷代史,記載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此前已有魏、吳兩國的歷史著作,如王沈《魏書》、魚豢《魏略》、韋昭《吳書》,它們成為了《三國志》編纂《魏志》、《蜀志》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陳壽自行採集十五卷,編成《蜀志》。《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才合為一書。《三國志》以文字精煉簡略著稱,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曆、藝文等的“志”,不符合《史記》、《漢書》所確立的一般正史規范。
清光緒年間,著名目錄學家姚振宗編纂了《三國藝文志》4卷,彌補了《三國志》無《藝文志》的缺憾。在姚振宗之前,雖有侯康的《補三國藝文志》,但侯志只有經、史、子三部,沒有集部,篇幅僅及姚志的五分之一,姚志出,侯志遂被湮沒。
《晉書》是唐初房玄齡等人纂修的一部史書,以南齊人臧榮緒所撰《晉書》為藍本,“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歷時三年完成,前後參與者達20餘人。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為《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所以該書又題“御撰”。
全書今存130卷,上起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以宋代晉,記載了東西兩晉近200年的歷史。同時創設“載記”記述了與晉前後並存的十六國的情況。修史體例由敬播擬訂,但沒有留存文字。天文、律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風之手,但沒有修纂藝文志或經籍志。
《晉書》
到了晚清,不少學者為《晉書》補修《藝文志》或《經籍志》,如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等,這些補志各有特點,為完善《晉書》作出了貢獻。
《宋書》由沈約編纂,記載了南朝劉宋60年的史實。蕭齊永明五年 (487年)沈約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詔撰《宋書》。他依據宋何承天﹑蘇寶生﹑徐爰等修撰的《宋書》及其他史籍,增補宋末十幾年的事蹟,僅用一年時間,完成《本紀》10卷﹑《列傳》60卷,後又續修“八《志》”30卷。
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後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包括《律曆》、《禮》、《樂》、《天文》、《符瑞》、《五行》、《州郡》、《百官》,沒有《藝文》或《經籍》,原排在《列傳》之後,後人移于《本紀》、《列傳》之間。
清人聶崇岐編纂了《補宋書藝文志》,以補《宋書》“八《志》”之缺,頗為流行。另有王仁俊稿本《補宋書藝文志》,流傳不廣。
《南齊書》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奉詔編纂,多取材於檀超、江淹等人的相關書稿,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23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史書。全書60卷,現存59卷,包含《本紀》8卷、《志》11卷、《列傳》40卷。
《志》分《禮》、《樂》、《天文》、《州郡》、《百官》、《輿服》、《祥瑞》、《五行》八類,沒有《藝文》或《經籍》。清人陳述編纂《補南齊書藝文志》以補其缺。
《魏書》,北齊魏收編纂。北魏原有鄧淵所撰《代記》、崔浩所撰《國書》等編年史,和後來李彪、崔光改修的紀傳體史書,成為魏編纂《魏書》的主要資料來源。魏收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北齊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也不乏史才。天保二年(551年) 奉詔撰魏史,天保五年(554年)完成,成書共124卷,包含《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卷分為上、下或上、中、下,實有131卷。
該書記載了從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386年)至534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共149年歷史。其《志》包括《天象》、《地形》、《律曆》、《禮》、《樂》、《失火》、《刑罰》、《淩征》、《官氏》、《釋老》十《志》,唯獨缺少《藝文志》或《經籍志》。清人李正奮有《補魏書藝文志》稿本,因流傳未廣,影響不大。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涉及北魏典籍,有所補救。
中國自唐代開始設館修史,唐武德五年(622年),根據史臣令狐德棻建議,高祖李淵詔群臣撰寫北魏、北齊、北周、梁、陳五代史,未果。
因已有北齊魏收所撰《魏書》和隋代魏澹所撰《魏書》,北魏史頗為詳備,故貞觀三年(629年),太宗李世民重新下達編纂梁、陳、齊、周、隋五代史的任務。由李百藥撰寫《北齊書》,令狐德棻主編《周書》,魏征主編《隋書》,姚思廉編纂《梁書》和《陳書》。
《隋書》
貞觀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時撰成。此五代史中,僅《隋書》設有《經籍志》,在子部著錄有小說作品。
《梁書》、《陳書》由唐初歷史學家姚思廉編纂。《梁書》包含《本紀》6卷、《列傳》50卷,無《表》、《志》。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餘年史事。姚思廉是在其父姚察的遺稿基礎上撰寫《梁書》的,約占全書卷數的一半,同時也參考、吸取了前代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
《陳書》包含《本紀》6卷,《列傳》30卷,無《表》、《志》。記載了陳朝自武帝陳霸先即位至後主陳叔寶亡國共33年的史實,內容頗為簡略。全史僅兩卷本紀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姚察留給思廉的舊稿不多。《陳書》主要是參考了陳朝史官陸瓊、顧野王、傅縡等人的有關撰述。
清王仁俊編纂《補梁書藝文志》以補史志之缺,因只有稿本,故流傳不廣。《陳書》未見補志,但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有所補救。
《北齊書》,包含《本紀》8卷、《列傳》42卷,是李百藥在其父李德林所撰《齊史》的基礎上,參考了隋代史學家王劭所撰編年體《齊志》編纂而成。成書時原名《齊書》,為區別於蕭子顯《齊書》,改稱《北齊書》,而稱蕭史為《南齊書》。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80年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北齊書》
到南宋時,《北齊書》僅剩《帝紀》1卷、《列傳》16卷,今天所見《北齊書》,乃宋以後人據李延壽所撰《北史》抄補而成,並非原貌。《北齊書》無《表》、《志》,也未見後人補志,僅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對北齊文獻典籍有所反映。
《周書》為令狐德棻主編,參編者有岑文本、崔仁師等,史論多出岑文本之手。全書包含《本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了北周宇文氏所建立的周朝(557-581年)歷史。
《周書》也無《表》、《志》,後人也未補志,僅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對北周文獻典籍有少許反映。
《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纂完成的,也是唐代官修史書。李大師是由隋入唐的史學家,為整合南北各朝歷史而編纂《南史》、《北史》,但未能成書。
此後,由其子延壽繼續編纂,30年始告完成。《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有《本紀》10卷、《列傳》70卷,但無《表》、《志》,記載了南朝宋、齊、梁、陳四國170年史事。
《北史》則是匯合並刪節《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年)到隋義寧二年(618年)共233年歷史。其中《魏本紀》5卷、《齊本紀》3卷、《周本紀》2卷、《隋本紀》2卷、《列傳》88卷,共100卷。李氏父子打破朝代斷限,通敘南北各朝歷史,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要求,是《南史》《北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史”後來被列入正史中,在中國史學上佔有重要地位。《南史》《北史》均沒有设《藝文志》或《經籍志》,清人徐崇編纂了《補南北史藝文志》以作補救。
《中國歷代藝文志考評稿》
由於三國兩晉南北朝雖正史詳備,但都未設《藝文志》或《經籍志》,故我們只能以清人的補志為依據。好在清人提倡樸學,目錄學發達,典籍分類標準基本承襲前代,著錄文獻多有依據,故以這些補志著錄小說書目為線索,搜集整理小說資料,對我們瞭解這一時段小說發展狀況是有幫助的。
後記
本冊資料是在張嫚碩士論文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張伶俐、陳衛星做了大量工作,除了校對原有資料、糾正了不少錯誤外,還補充了許多資料。最後由我做了審定,包括審讀全部資料、调整资料排列顺序、审核资料来源和修改书目按語等,希望能夠儘量減少失誤。
我們真誠希望提供給讀者的這份資料是系統、完整、準確、可靠的,能夠為需要者提供便利。當然,資料工作又是最瑣碎最繁雜的工作,稍有疏忽,就難免出錯。如果本冊資料出現訛誤,主要責任應由我承擔。衷心歡迎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漢書藝文志及兩漢書補志著錄小說資料集》,王齊洲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版。
需要說明的是,本卷資料集是我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二十五史藝文志著錄小說資料輯錄》的部分成果。該項目已於2017年以“免於鑒定”結項,表達了國家社科基金委對該項研究成果的信任。同年,該項目成果獲得湖北省學術著作出版專項資金資助,湖北人民出版社承擔該書的出版任務,文史編輯部責任編輯給予了熱情的支持並付出了辛勤勞動,以保證該成果的出版品質。
此外,正在進行“國家雙一流”建設的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一流學科也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經費支援。對於支援和幫助我們的所有同仁和朋友,我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沒有他們的幫助和支援,這樣的資料集是很難出版的。
王齊洲壬寅夏至日記于武昌桂子山兩學軒【相關閱讀】
王齐洲:《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著录小说资料集》总序王齐洲:为何要开展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小说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新书推介|王齐洲总主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著录小说资料集》总目录
新书推介|王齐洲主编:《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著录小说资料集》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發,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