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 军事重镇重庆城
军事重镇重庆城
重庆城处于两江交汇的长江上游
历来是控扼全川的咽喉要地
但凡由水路进军四川
一要面对瞿塘天险
二要攻破重庆这一水路枢纽
重庆和夔门(今奉节)
是天然的军事要塞
《读史方舆纪要》中评价
重庆为保蜀之根本
夔门为蔽吴之根本
融入中原文明
先秦时期
偏居西南一隅的巴蜀
跟中原联系并不紧密
公元前316年
秦灭巴蜀
秦相张仪分置巴郡、蜀郡
修筑了最早见于记载的重庆城
史称“仪城江州”
按《水经注》的说法
大致位于今天的江北嘴一带
至此
巴蜀区域开始融入中原文明
成为秦国重要的经济基地
以及东下进攻楚国的战略前哨
(秦灭巴蜀之战)
(来源:《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二卷)》)
从战略前沿到稳定的后方
汉末群雄割据后
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战略
立足三分天下
重庆地区是连接荆州益州的重要通道
刘备、诸葛亮等先后经由此地入蜀
稍后,吴蜀两国相争
发生了导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
吴蜀夷陵之战[1]。
(位于今重庆奉节县境内的白帝城)
蜀汉时期
担任蜀汉江州都督的李严
将巴郡郡治从江北迁往渝中
筑城遗址在明代仍存于佛图关一带
到 南北朝
重庆地区进入了史上最为纷乱复杂的时期
连续战事令人目不暇接
从赵广之乱[2]起,
到王谦之乱[3]止。
一个半世纪左右的时间里
巴蜀地区的大规模战事近十次
小规模战事几乎每年不断
在频繁的换代和军阀割据中
当国内呈现出南北对立的局面时
重庆地区位于双方攻防前沿
军事地位不断提升
逐步由战略通道向战略前沿转变
(东晋樵纵之乱)
(来源:《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二卷)》)
隋唐时代
国家由分散向走向统一
受中央直接管辖的重庆地区
凭借有利的险要地形
成为了中央政府稳定的后方
[1]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以“火烧连营”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2]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至次年九月,蜀人赵广在今四川中江等地举兵起义反对刘宋失败的作战。
[3]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益州总管王谦,聚众谋反,隋文帝遣梁睿讨伐,王谦为部下所杀。
军事地位顶峰
北宋中期以后
抗金抗元斗争日趋激烈
重庆地区再度成为
关乎天下安危的战略前哨
宋代是重庆历史上政治军事地位的一大顶峰
嘉熙二年(1239年)夏
蒙古军大举进攻后
重庆知府彭大雅毅然决定
不惜一切代价
“被荆棘,冒矢石”
修筑重庆城
此次筑城
向北扩至临江门、通远门一带
自西由新华路、较场口一带
扩展至渝中区党校、妇幼保健院一带
范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约两倍
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淳祐四年(1243年)
余玠于重庆设立帅府
(旧址在今重庆渝中区巴县衙门)
将四川首府由成都迁至重庆
再次扩建重庆城池
并根据川东山川形势和流域特征
以合州(今合川)钓鱼城为核心
修筑20余座山城(山寨)
拱卫全川
(余玠抗元与川东山地城防体系的建立)
(来源:《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二卷)》)
钓鱼城以弱抵强孤军坚守三十六年
成为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蒙哥大汗在此重伤
导致蒙古从西欧撤军
被誉为改变世界命运的战场
(位于今重庆合川区境内的钓鱼城)
[1]《宋史》卷416《余玠传》。
川东地区中心
元明清时期
国家进入大一统的发展阶段
重庆的政治军事地位远不如前代突出
虽然偶有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但就国内局势而言
并不直接关系到天下安危
这一时期重庆城池得到较大发展
成为川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繁荣富足
明代重庆城池形成了
“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的城市格局
一直延续到近代
(增广重庆地輿全图清光绪十七年)
(来源:《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
开埠后全国中心城市
近代重庆开埠后
重庆占据了天时地利
城市发展和战略地位日新月异
一跃成为西南地区经济中心
一时间
新思想、新技术、新文明、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都在重庆集聚
孕育出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工业体系
并给欧美近代文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保路运动[1]中第一支武装独立队伍诞生在重庆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地方小组出现在重庆
刘湘完成川政统一后试图将省会设于重庆
蒋介石亦选择重庆作为陪都
刘邓大军进军西南
仍是将重庆选作西南大区首府
这是重庆历史上政治军事地位的又一巅峰
特别是抗战陪都的历史
让重庆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世界知名度
(重庆市街道详图)
(来源:《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
[1]保路运动是清朝末年一次重要的民众暴动。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川内各地举行示威、请愿和武装起义,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并从湖北调来新军帮助镇压,导致湖北军事力量薄弱,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十世纪以前的中国
重庆地区的战略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
再由高到低的变化
十世纪后正好相反
其战略地位由高到低
再由低到高
最后成为国内的中心城市之一
(感谢重庆市勘测院提供配图)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还有更多有趣内容放送。
众绘山城 ∣与你一起描绘重庆的未来
本文为"众绘山城"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申请授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所用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往期回顾: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荣誉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