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禄,马莉萍,陈晓宇 | 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基于校园卡消费大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基于校园卡消费大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
张存禄,马莉萍,陈晓宇
(北京大学 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基于某“双一流”大学本科生校园卡消费数据和学生发展情况调查数据,本文通过建立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双重差分模型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模型,分析了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接受贫困生资助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次数更多、平均消费金额更低。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来消除选择性偏差的影响发现:贫困生资助仅对即期食堂消费水平有显著提升作用,而对学年平均食堂消费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尽管受助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消费行为上的显著差异,但是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水平仅产生短期效应而无中长期影响,日常餐饮消费并非贫困生资助的主要用途,若直接将补助发到餐卡未必能达到提高贫困生消费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校园大数据;消费行为
01
研 究 背 景
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以来,国家不断发展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资助体系。仅2018年,全国累计资助高等教育阶段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达到1150.3亿元[1]。
贫困生资助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本人和家庭难以支付在学期间的基本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2017年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提出,高校根据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指导标准,结合收费水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制订具体的认定标准和资助档次[2]。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被认定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获得每人每年3000元、5000元、8000元甚至更高等级的补助。贫困生资助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
随着学生资助力度的增强、资助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大学,与此同时,从入学机会和学业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资助效果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学生资助的直接目的是保障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水平,避免因生活需求无法满足而影响正常的在校学习,因此学生资助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是学生的消费行为,既包含消费水平,也包括消费结构以及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客观消费行为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更少。
本文将以某“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校园大数据中的一卡通食堂消费数据,结合学生发展调查问卷,分别从受助贫困生的消费行为特征、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即期消费水平的影响、贫困生资助对贫困生学年平均消费水平的影响三个方面,刻画受助贫困生的消费模式,以期为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效果评价提供研究借鉴。
02
文 献 综 述
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评估大学生资助影响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资助对学生入学机会的影响、资助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资助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及资助对学生消费的影响。学生资助影响学生学业完成率的相关研究多以汀托提出的学生整合理论作为基础框架,通过分析大学生与学术因素、社会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来研究资助对入学机会、学业坚持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7]。例如,使用美国青年纵向调查数据(NLSY)的研究评估了美国政府取消社会保障计划对贫困生的影响,并发现经济资助可以增加贫困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和完成学业的可能性[4]。使用俄亥俄州高等教育学生管理数据(OBR)的研究分析了经济资助政策对大学生第一年退学率的影响,发现接受资助的学生退学率明显下降[5]。使用美国高中生追踪调查数据(HS&B)的研究分析了资助对学业坚持的作用机制,发现资助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坚持,还会通过与学业目标、学术生活、社会生活、政策认同度的交互作用,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坚持[6]。
另一些研究则进一步分析学生资助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例如,以美国三所一流公立大学为分析对象的研究发现,奖学金和助学金均会对学生大一到大四年级的成绩有正向影响,且奖学金对学生成绩的促进作用更大[8]。对中国3个省份19所高校学生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获得助学金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对学业成绩有促进作用[9]。利用清华大学在校学生追踪数据的研究,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分析了奖、助学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发现奖学金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而助学金的促进作用不显著[10]。利用首都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学生资助在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还会分别通过缓解经济压力、加深学术和社会融入、提高专业兴趣等路径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11]。
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和学业成就的影响在国内外均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研究发现,然而学生资助的最直接影响是学生的消费行为,学生资助在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才会促进学业发展,但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缺乏。从已有文献来看,贫困生的消费的确具有其特殊性。比如,对国内某理工类高校本科生食堂消费数据的分析发现,贫困生在食堂用餐次数、平均用餐金额、用餐金额波动等方面与非贫困生存在差异[12]。而从学生资助的使用方式来看,对浙江四所高校学生调查的分析发现,学生将70%以上的学生资助用于生活、学业相关事项[13],贫困生对家庭支持的依赖程度降低的同时,对经济资助的依赖程度升高[14]。究竟获得学生资助是否会对贫困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目前仍然没有有力的证据。尤其是多数研究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仅有的几篇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文章也未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自选择偏差。
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学期间基本都在校园学习生活,因此食堂消费成为其最主要且最必要的消费,这也成为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数据来源。为此,本文利用某所一流大学本科生校园卡消费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学生资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由于接受学生资助群体的特殊性,本文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双重差分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来解决内生性问题,以获得关于学生资助影响消费行为的科学估计。
03
研 究 设 计
(一)研究对象
在本文所分析的这所“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中,接受了贫困生资助的本科生约占总体的15%。由于几乎所有学生都会住校,因此食堂消费是其餐饮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笔者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共10个月的食堂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该时段包含2017年秋季和2018年春季的两个完整学期。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一次就餐多次刷卡的情况(例如某学生在12:08从A窗口消费7元购买盖饭,2分钟后在B窗口消费1.5元购买饮料)。为了避免多次刷卡引入的就餐次数和平均就餐金额偏差,根据就餐时间分布以及食堂的开放时间,将4:00-10:30、10:30-15:30、15:30-20:30、20:30-24:00分别定义为早餐、午餐、晚餐、夜宵就餐区间,并将学生同一天中同一就餐区间内的消费记录合并为一次消费行为。
一般来说,接受资助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如果直接比较有无接受资助学生的消费行为,则可能导致选择性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学情问卷调查获取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生源地特征等数据。由于大三、大四部分学生开始外出实习,在校就餐次数和消费水平都可能发生较大变化,这里仅选取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分析,共有2464名学生,其中大一学生1324名,大二学生1140名。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不难发现接受资助和未受资助的学生在各类特征变量上的分布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图1分别展示了2464名学生在工作日和休息日早中晚每个时段内的消费情况。比较可知,学生在休息日的就餐时间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而工作日的就餐时间则与正态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工作日的8点前、12点后、17点后存在“陡峭”的峰,这与学生的上下课时间一致。由于工作日和休息日学生的就餐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下面的研究将分别对其进行讨论。
基于已有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本文使用两个指标来描述学生的消费特征:第一,“在校就餐次数”。一般来说,由于食堂的餐饮价格远低于校外餐厅,因此,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更倾向于在校内食堂就餐。第二,“平均消费金额”。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型食堂就餐,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饭菜。表2展示了不同类别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对比接受和未受资助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不难发现,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接受资助的学生在校内食堂就餐比例更高、而平均消费金额更低。
(二)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贫困生资助对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总体效应,本文首先建立如下的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贫困生资助对在校就餐次数和平均消费金额的影响:
第二步,由于贫困生资助的金额从3000元至20000元不等,且大部分在固定时间一次性发放,资助很可能对受助学生即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为了定量地研究贫困生资助是否在资助发生前后显著地提高受助学生的消费水平,同时消除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测变量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这里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进行分析。十一假期过后的第二周,学生基本完成返校,食堂消费水平进入平稳期,本文将每位学生10月16日至10月29日两周内的平均消费金额作为干预前观测值;每年11月下旬,该校集中发放贫困生资助,本文将每位学生12月4日至12月17日两周内的平均消费金额作为干预后观测值。由于使用的是匹配后的数据,因此可以认为接受资助和未受资助的学生满足干预前的平行趋势假设。
第三步,由于接受资助与未受资助的学生本身可能存在差异,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上的差异,无法通过直接比较接受资助与未受资助学生的中长期消费行为来确定贫困生资助对受助学生消费水平的中长期影响。为此这里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将接受资助和未受资助的学生按照可能接受资助的概率进行匹配,进而估计受助群体在未受资助时的学年平均消费水平,再与其接受资助时的学年平均消费水平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贫困生资助对受助学生消费行为的中长期影响。
公式(3)直观地解释了选择偏差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的原因,其中E(y1i|Di=1)表示受助群体接受资助时消费水平的期望值,E(y0i|Di=0)表示非受助群体在未受资助时消费水平的期望值,E(y0i|Di=1)表示受助群体在未受资助时消费水平的期望值。由于无法知晓在没有资助发生的情况下受助学生消费水平的期望值,因此无法通过直接计算的方式消除选择偏差带来的影响。
04
实 证 结 果
(一)受助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
表3展示了一般线性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受资助学生的食堂就餐次数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分别高13次和7次;而在食堂就餐的平均消费金额显著低于其他学生,工作日和休息日每餐消费金额期望值分别低0.87元和0.94元。
是否接受资助与学生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作用机制:选择机制、标签机制、直接作用机制。首先,从选择机制来看,接受资助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相对较差,选择校外就餐或外卖点餐的次数较少,更倾向于去饭菜价格较低的经济型食堂就餐,每餐花费的钱数也较少。从标签机制来看,接受资助的学生可能具有“被助者”标签,“被助者”标签从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两方面对该学生的食堂就餐行为产生影响,使接受资助的学生就餐方式、就餐水平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遍认识。从直接作用机制来看,获得资助意味着增加受助学生的可支配资金,进而提高受助学生的食堂消费水平。标签作用机制与选择作用机制是同向的,而直接作用机制与这二者是反向的,但仅从表3的结果无法剥离可能存在的多种机制。
(二)贫困生资助的即期效应
图2展示了该校本科生在2017年10月9日至2018年1月14日区间98天的工作日消费情况①,处理组为接受资助学生的平均食堂消费金额,控制组为未受资助学生的平均食堂消费金额;消费次数统计了该校本科学生当日的食堂就餐总数②。
由图2可知,2018年元旦学生食堂消费情况出现脉冲型变化,之后进入期末考试阶段,学生食堂消费次数逐渐减少。贫困生资助一般在每年11月发放,从图3接受资助与未受资助学生的消费金额差值可以看出,在贫困生资助发放前后,受助学生和其他学生的食堂消费差距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缩小。
本文分别采用卡尺匹配、K近邻匹配、核匹配对处理组和控制组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并分别计算平均处理效应,以保证结果的稳定性。表4是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样本进行双重差分的结果,卡尺匹配、K近邻匹配、核匹配分析结果一致,对于受助学生,贫困生资助可以显著地提高资助发生前后短期内的消费水平增量,提高幅度约为每餐1元。按照贫困生工作日每餐平均11.92元的消费水平计算,提高幅度约为8.4%~10%,而贫困生资助对在校就餐次数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贫困生在食堂消费次数的弹性很小,获得资助也不会显著减少食堂消费次数。
(三)贫困生资助对学年内消费行为的平均影响
表5展示了依据学生个人和家庭基本特征对“是否接受贫困生资助”进行logistic回归建模的结果,模型伪R2超过0.6,同时似然比卡方检验显示模型具有统计意义,较好地满足了倾向得分匹配的可忽略假定。
表6中是使用卡尺匹配前后协变量的平衡情况,进行匹配后各变量标准化偏差均大幅缩小,且均不拒绝处理组和控制组无系统差异的原假设,全部协变量除生源地在乡镇农村外,匹配后的标准化偏差均小于10%。图4呈现了倾向得分的共同取值范围,可以直观地看出处理组中大多数观测值均在共同取值范围内,仅会损失少量处理组样本。
贫困生资助对受助学生学年平均消费金额、在校就餐次数的干预效应如表7所示。三种匹配方法分析结果一致,T值均小于1.96,贫困生资助对受助学生学年内平均消费金额、在校就餐次数均没有显著影响,而匹配前贫困生资助的处理效应是显著的,可见贫困生资助对受助学生学年内平均消费水平的影响是选择偏差导致的。
05
结 论 与 讨 论
本文以某“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校园大数据中的一卡通食堂消费数据,并结合学生发展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研究发现,接受资助的贫困生群体的校内食堂就餐次数显著更多,而在食堂就餐的平均消费金额显著更低,这说明“接受资助”本身具有自选择效应,受资助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选择校外就餐或外卖点餐的次数较少,更倾向于去饭菜价格较低的学校食堂就餐,每餐花费的钱数也较少。
为了克服这一自选择偏差而准确评估贫困生资助对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进行了双重差分和倾向得分匹配,发现贫困生资助对受助学生的即期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获得资助后学生的餐均消费金额显著提高了8.4%~10%,但资助对受助学生的学年平均消费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尽管获得资助可以增加贫困生的可支配收入,但是资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仅仅是即期的,并不足以产生持续性的变化,一次性发放贫困生资助仅能在短期内缩小受助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但这一干预效应会随着时间逐渐减弱直至恢复到初始状态。
以上研究发现揭示出贫困生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第一,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生活习惯、认知观念等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长期的,这导致消费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惯性,即便贫困生获得资助后也并不能改变其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第二,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高校也通过设立经济型食堂、经济型窗口等方式满足了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贫困生尽管获得了额外的资助,但其在食物消费方面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即便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金,也不会将其用于增加食堂餐饮消费,而是用于基本餐饮之外的其他方面,即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六年间,全国共资助大学生5.2亿人次,资助经费总投入达8864亿元,高校学生资助成为一项重大的民生支出。如此大规模的资助力度在提高贫困生的大学入学机会、满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中贫困生资助仅对大学生即期消费水平有影响的这一研究发现为我们提供如下启示:首先,贫困生的校园消费行为的确与非贫困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仅仅通过发放贫困生资助并不能改变贫困生群体的中长期消费行为,贫困生将资助用于校园餐饮消费之外的其他领域说明贫困生资助正在被用于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甚至更高层次的需求。其次,近年来有的高校开始尝试根据学生的校园消费行为来判定学生是否贫困,并将小额经济补助直接转入贫困生饭卡以提高贫困生的就餐质量。而从本文的研究发现来看,贫困生的消费行为尤其是中长期消费行为具有稳定性,将经济资助直接转入饭卡反而可能限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同时,在利用校园消费数据识别资助对象的过程中,也应尽量避免集中发放贫困生资助期间学生短期消费行为变化对识别结果产生的影响。最后,贫困生资助并非仅仅局限于狭义的经济支持,在满足贫困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资助过程中实现育人效果。教育部在2017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并明确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因此,如何发放贫困生资助、如何在资助过程中提升育人成效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研究问题。
注
释
①1月15日学生放假。研究中只保留了工作日的消费数据,这是因为周末选择校外就餐、外卖点餐或其他非食堂就餐方式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剔除休息日的消费数据可以使样本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②此处已对同一餐多次刷卡的记录进行了合并。
③图中消费金额的单位是分,横坐代表公历年月日,如171015代表2017年10月15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介绍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EB/OL]. (2019-02-28)[2020-05-21].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8/content_5369575.htm..
[2]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 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 [EB/OL]. (2017-03-28)[2020-05-21].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704/t20170413_302466.html. .
[3]ZIDERMAN,ADRIAN. Alternative objectives of national student loan schemes:implications for design, evaluation and policy[J]. Welsh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2(1):37-47.
[4]SUSAN M. Does aid matter?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student aid on college attendance and comple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1):279-288.
[5]ERIC BETTINGER. Need-based aid and college persistence:the effects of the ohio College Opportunity grant[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2015,37(1):102-119.
[6]ALBERTO F CABRERA, JACOB O STAMPEN, W LEE HANSEN.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ability to pay on persistence in college[J].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990,13(3):303-336.
[7]VINCENT TINTO.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5,45(1):89-125.
[8]Mark Stater.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id on college GPA at three flagship public institution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9,46(3).
[9]杨钋. 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30(5):101-108.
[10]李锋亮,向辉,刘响. 奖/助学金能否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以清华大学为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112-119.
[11]鲍威,陈亚晓. 经济资助方式对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80-96+190.
[12]吴朝文,代劲,孙延楠.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41-44.
[13]王幼芳.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及改革的思考[J]. 青年研究,2002(2):1-4+9.
[14]吴斌珍,李宏彬,孟岭生,施新政.大学生贫困及奖助学金的政策效果[J].金融研究,2011(12):47-61.
(原文刊于《教育与经济》2021年第3期)
往期 · 推荐
方 航,程 竹,陈前恒 | 农村教育投资存在同群效应吗?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研究叶方如 | 教师资源供给与学生学业成绩 ——基于PISA 2018中国四省市的分析姚 昊,张 莹 | “筛选”还是“培优”:选择民办学校会取得更高的学业成绩吗?——基于PISA 2018中国四省市的分析张同功,张 隆,赵得志,初桂民 |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经济绩效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梅应丹,文新锐,巫佳潞 | 京城再无学区房? ——北京市学区房溢价再评估与小学教育质量新评熊 晴, 朱德全 |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逻辑:耦合机理与价值路向
目录|《教育与经济》2021年第3期严斌剑, 韩子旭 | 在校大学生非货币化职业特征偏好的实证研究——以南京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