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克明, 刘若霖, 钟云华 | ​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两面性研究: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吴克明,刘若霖等 教育与经济 2022-06-0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两面性研究: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吴克明1, 刘若霖2, 钟云华1

(1.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长沙 410081;2.华中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根据理性选择理论,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动力机制在于大学生及其家庭为了实现家庭预期利益最大化和用人单位录用决策者为了实现个人预期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理性选择。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在于社会资本增加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来源、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促进工作流动和职业发展;消极影响在于社会资本损害就业公平、限制大学生择业范围、增加就业成本。应客观看待社会资本的两面性作用,大学生应积累社会资本,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政府应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环境,减少社会资本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01

问 题 的 提 出

近20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长盛不衰,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大量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微观因素。如赖德胜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提高大学生顺利就业概率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方面两者联合作用的机制不同[1];钟云华认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人力资本是“基石”,是获得就业机会的“敲门砖”,社会资本是“桥梁”,是人力资本得以展示的中介,两者的合力共同影响大学生的求职[2];黄敬宝通过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在逐渐减弱,而社会资本的作用在不断增强[3];同样,王霆认为社会资本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而且先赋型社会资本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后致型社会资本[4];另外,郑晓涛等人发现社会资本的特质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收入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等[5]。以上研究都揭示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负面效应,例如刘鑫渝认为,社会资本妨碍就业公正原则的实现,损害了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权益[6];代锋、吴克明认为,社会资本妨碍了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自由流动、影响大学生公平就业竞争、促成大学生就业的“劣胜优汰”式逆选择等[7];钟云华认为,社会资本导致大学生就业交易成本增加、就业机会的合谋排外、就业机制的权利泛化和就业结果的阶层固化[8]

可见,关于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不过大多从实证的角度探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关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有的观点似是而非,最主要的不足是缺乏从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动力机制。有鉴于此,本文拟运用理性选择理论,一以贯之的探究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两面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02

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动力机制

社会资本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尽管迄今为止,学界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还没有统一,见仁见智,按照角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资源说、能力说、功能说、网络说、文化规范说等五种类型。学者燕继荣对以上五种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社会资本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并能够被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自身目标的社会资源[9]。本文认同这一观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本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取和使用到的社会网络关系中以便于实现顺利就业目标的社会资源。按照社会资本的形成原因,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包括先赋型社会资本和后致型社会资本。先赋型社会资本是指大学生一出生就获取到的社会资本,这主要是通过家庭背景而获取到的;后致型社会资本是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交往不断积累而形成的社会资本[4]。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自身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并且几乎缺乏工作经历,所以后致型社会资本很有限,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主要是先赋型社会资本,主要是家庭资源及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这意味着决定大学生社会资本水平高低的因素主要是先赋因素。

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选择都是追求特定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利益最大化,这一观点也被称为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构建经济学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根据理性选择理论,大学生及其家庭成员也是理性人,因此,其选择行为也遵循预期利益最大化原则。这一原则自然也适用于大学生就业行为,根据这一原则,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动力机制在于大学生及其家庭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毫无疑问,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收入、社会地位乃至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大学生所在家庭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因此对于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大学生的个人行为,也是家庭行为。为了实现家庭的预期利益最大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家长具有充分的动力利用所有资源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或高质量就业。这是大学生家庭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大学生及其家庭所能利用的资源不仅包括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也包括社会资本。家长具有充分的动力利用人脉等社会关系,或者尽力“找关系”,为子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条件。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顺利就业或高质量就业,大学生不仅需要凭借自身的人力资本,也越来越依赖社会资本,乃至出现媒体报道的所谓“拼爹现象”,大学生就业进入所谓的“家长就业时代”。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就业选择具有影响,有60%的大学生认为这种影响对自己有很大作用[10]。以上过程即为基于大学生及其家长角度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动力机制。

由于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的社会资本一边联结着大学生及其家长,另一边最终(直接或间接)会联结着用人单位录用决策者。从逻辑上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双方(即就业供求两方)都有投资和利用社会资本的动力。因此,从用人单位录用决策者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动力机制在于录用决策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点可从就业过程环节得以体现。

完整的就业过程环节包括确定就业期望或目标、搜集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提交应聘材料、参加初试、参加面试、接收录用通知、正式入职等。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参加初试、面试和接收录用通知,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否在这些环节顺利过关入围并不完全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人力资本,也取决于用人单位的录用决策者(包括面试官,尤其是用人单位负责录用工作的决策者)的选择。所以,大学生如何在众多符合条件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就业,获得用人单位决策者的认可或青睐非常重要。由于任何评价难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成分,这也赋予了评价者(或决策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根据经济人假设,面对人力资本水平相近的大学生求职者,决策者最终选择哪一位,也取决于哪种选择有利于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某一位大学生及其家庭早已通过某种方式与决策者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包括两种情形:双方本来就具有情感关系或者通过中间人建立起利益相容关系等),那么,决策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优先录用该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决策者与应聘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社会资本)可能具有公开性,但更大可能具有隐秘性,往往不足为外人道哉,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社会人情潜规则或利益潜规则。总之,用人单位录用决策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优先录用那些具有社会资本的大学生,导致社会资本对就业结果产生了重要作用,这一过程可视为基于录用决策者角度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动力机制。


03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就业信息数量,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工作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不同用人单位提供的收入水平存在显著差别,劳动者为了获得更高收入,需要在劳动力市场搜寻就业信息,因此信息搜寻具有收益。另一方面,信息搜寻也需要付出成本,包括交通费、通信费、材料打印费以及不断的应聘、会面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等。根据理性选择理论,在信息搜寻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大学生获得的就业信息多多益善,换言之,追求信息搜寻成本最小化或信息搜寻收益最大化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理性选择。

在就业方式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选择机制情况下,大学生就业信息有多种来源渠道,一般包括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人才市场、互联网或新闻媒体发布的招聘信息等公开的信息,还有一种是来自社会网络关系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后者有时候并未对社会公开或者仅仅在较小范围公开,那么,能够获取这种信息显然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而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因此,社会资本丰富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关系,自然拥有更多的就业信息渠道,尤其是有些就业信息并没有向整个劳动力市场公开,这意味着通过社会资本获取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量更高。

在当今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尽管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网络上搜寻,但是海量的招聘信息也给大学生筛选、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带来一定的难度。一般而言,由于缺乏职场工作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很可能不清晰,对于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和工作内容的结合点把握不准,因此找工作时的针对性不强,工作与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的匹配度不高。大学生要想获得有价值的岗位信息,就必须支付一定的经济成本,而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构建的社会资本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搭建起一个值得信赖的信息交换网,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有益的就业招聘信息,实现大学生与就业单位的信息交换,增加大学生与工作的适配性,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让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从而节省搜寻的时间成本,缩短求职期限,达成双方共赢的目的[12]。总之,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

(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和满意度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2021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已达到900余万,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变成高技能劳动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乃至出现“内卷化”趋势。因此,获得就业机会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一步。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家庭社会资本无疑会给求职者带来更多的求职帮助和就业机会。首先,前已述及,社会资本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一份高质量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往往蕴含着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许多大学生通过社会资源来获得实习经历,实习经历不仅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种途径,有利于增加求职竞争力,而且实习单位也可能成为未来的就业单位。再次,许多用人单位采取校招的方式招聘应届毕业生,校内招聘和校友帮助作为高校社会资本弥补了大学生自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足,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黄敬宝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指数较高的大学生就业的概率为社会资本指数较低的大学生的1.371倍,而且人力资本的影响程度要小于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3]。因此,丰富的社会资本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大学生就业概率。

社会资本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并非统一的,而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部分,二者提供的收入水平、晋升空间、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等存在显著差别,主要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具有明显优势。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求职者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赖德胜、孟大虎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具有互补关系[1],换言之,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一方面,父母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通过父母的社会网络关系进入到主要劳动力市场。因此父母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他们的子女更容易进入到主要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不仅存在着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地区分割和城乡分割,由于社会资本的差异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存在着“差序格局”。研究发现,户口在城市的大学生进入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企业从事管理技术岗位的比例更高,而农村籍大学生有更高的比例从事专业技术岗位[12];父母在体制内工作对子女进入体制内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13];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能否在北京和东部沿海等热门城市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响[14],并且家庭地位越高,越能帮助毕业生在热门城市找到工作、解决户口问题[15]。总之,大学生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就越高。

(三)促进工作流动和职业发展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即先找一份未必满意的工作,然后更换工作单位)的就业方式,也即工作流动方式就业。工作流动可以降低初次就业中人职不匹配的负面影响,缓解“初次委屈就业”带来的压力,既能实现个人职业的向上流动,也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工作流动的过程中,社会资本同样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些社会资本优越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家庭社会资本和在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为他们的工作转换提供信息、资源甚至直接帮助。王小璐、风笑天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职务晋升中动用过社会关系的城镇大学生更容易发生职业流动,即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城镇大学生可供选择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16]。归根结底,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形成的关系人情社会,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开,愈推愈远,形成一个能收能放、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17],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拥有社会资本的大学生更能收集到真实、全面的就业信息,避免职业的盲目流动。研究表明,家庭总年收入和家庭受教育程度对劳动者的职业流动影响显著,家庭年总收入越高、父辈社会地位越高,越容易实现职业向上流动[18-19]。此外,父母职业、经济状况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呈正相关,即家庭社会资本会通过提供资源、信息等方式,影响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20]


04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一)限制了择业范围,增加就业成本

社会资本具有网络封闭性的特点,它在为圈内人提供信息与便利、限制资源向外界传出的同时,也使得外界信息的传入速度相对缓慢,天然地具有排斥圈外人的特征[21],它利用信息与关系为纽带将网络内的群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对于网络外的群体则产生一种“非我族类”的天然陌生感,使得圈内的成员产生一致对外的心理。社会关系网络内的父母在帮助子女就业时,首先考虑到的是网络内存在的社会关系,父母通过网络内的社会资本帮助子女就业,那么圈子内成员的下一代更有可能在圈子内就业,整个圈子的范围难以扩大。由于社会资本的网络封闭性特征,圈子内的成员共享的信息具有逐渐趋同的态势,而圈子外的信息和资源很难流入到圈子内部中来,大学生主要进行“同质性社会交往”(与自身社会背景相同的人交往),而缺乏“异质性社会交往”(与自身社会背景不同的人交往),封闭性和排外性使得大学生无法通过外部网络来获得异质性社会资源[22],长期的同质化交往会使得个人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固化,圈子内部成员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逐渐趋同,使得在圈子内就业的大学生就业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就业结果和思想观念同质化。有研究表明,随着关系强度的提高,个体受到来自社会互动端的压力会增加[23];这种压力会影响到个体的行动和决策,抑制个体的选择与自由[24];甚至会影响人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影响个体未来的发展[25]

父母在帮助子女就业过程中不仅会用到强关系,即圈子内部的社会资本,也会运用弱关系,即圈子边缘或圈子外部的社会资本,利用弱关系可以获取异质性信息和资源,从而使得原有的社会网络得以扩大。强关系更多是依靠血缘、地缘、业缘等“天赋”资本所联系,强关系天然具有帮助圈子内成员的特点,而弱关系由于彼此的陌生感和隔离感,在给予帮助的同时,更加带有经济回报的期望。根据社会交换论的利益互惠原则或公平原则,由社会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具有互惠性,关系的本质要求就是互不相欠,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都适用于这一原则。所以,社会互动的一方在履行义务、帮助对方实现目标时,理所当然地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回报。实现利益互惠的方式有事前和事后两种情形,事前情形是指为了得到对方的帮助、实现个人目标而预先付出成本,在大学生就业中体现为就业之前大学生及其家长赠送礼物或财物给对方;事后情形是指得到对方的帮助并实现了个人目标而进行回报,在大学生就业中体现为,大学生在对方的帮助下实现了顺利就业而以多种方式报答对方。例如,需要加强情感联络,这种情感联络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而维系成本有时甚至会更多,从而给大学生及家庭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可见,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的回报情形,都意味着大学生在实现就业目标的过程中,都会付出额外的经济成本,这些就业成本只是因为使用了社会资本才产生的,所以,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

(二)挤占社会资本不足者的就业机会,损害就业公平

社会资本理论奠基者之一的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通过社会关系形成的资本[26],社会资本的形成途径之一来源于人际互动,根据社会互动理论之社会交换论(其理论基础也是理性选择理论),互动的本质在于互动双方实现利益交换(不仅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等多方面),只有实现利益交换的社会互动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社会互动遵循同质原则——通常发生在具有相似或相近的资源与生活方式特征的行动者之间[26]。在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体系中,每一阶层的行动者的互动对象、互动频次往往来源于相似阶层,换言之,社会上层的行动者往往与上层进行互动,社会下层的行动者往往与下层互动,而社会上层拥有的经济、文化、权力等各种资源显著多于社会底层,换言之,社会上层拥有的社会资本不仅数量丰富,而且更重要的是,质量更高。因此,行动者在社会等级制结构中的位置越高,就越可能获取和使用好的社会资本。总之,社会资本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布明显不平等。

市场经济崇尚“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竞争,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大学生就业公平是指大学生就业竞争规则的公平和竞争过程的公正,表现为在没有外力影响和干扰、没有任何偏见的前提下,大学生以个体能力素质的高低进行的就业竞争[27]。换言之,是依据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行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具有零和博弈特征,结果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原因之一在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竞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意味着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产生了替代作用,或者削弱了人力资本对于就业竞争的影响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不公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拼爹现象”“家长就业时代”就是突出反映。具体而言,是指由于社会资本在不同阶层分布的不平等性,社会资本丰富的大学生挤占了社会资本贫乏的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调查显示,在相同时间内,使用社会资本求职的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是没有使用社会资本的2.3倍[8]。钟云华在调查时发现,1360名非贫困生中,有28.1%的人在接受调查时仍未获得就业机会;而在1219名贫困生中,这一比例为42.1%,其中有36.8%的未就业贫困生将自己未能就业的原因归结为社会资本的匮乏或使用不当[28]。出身寒门的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就业和较好的职业发展,然而寒门学子即使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相对于社会资本丰富的大学生而言依旧处于劣势[29]

由此可见,在就业机会一定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资本丰富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会挤占其他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这是就业竞争的挤出效应),社会资本便成为资本富裕者挤占资本贫乏者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从而损害了就业公平,导致就业竞争不公平。

就业竞争不公平还将产生进一步的后果。高等教育本来应该成为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如果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过度使用,因为资源获取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就业结果的差异,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大学生由于社会资本的缺乏无法就业或者只能低质量就业,而社会上层的大学生凭借社会资本高质量就业,本来应作为代际流动阶梯的高等教育就成为社会上层保障和增强自身利益的工具,弱化了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功能[30],产生“阶层固化”现象,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05

结 论 及 对 策

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来看,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动力机制在于大学生及其家庭和用人单位录用决策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在于社会资本能增加就业信息数量、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促进工作流动和职业发展;消极影响在于社会资本局限了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增加就业成本、挤占了社会资本贫乏者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损害了就业公平、导致就业竞争不公平。因此,需要理性看待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以尽可能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减少负面影响。

第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努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也应积极积累社会资本。既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了实现成功就业,大学生在校园时期应该一方面潜心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专业技能,重视自身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积累,提升就业竞争力,将人力资本的提升作为今后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另一方面也应正视社会资本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与校园活动,扩大原有社会关系网络,增加与异质性群体的交往,重视校园社会资本积累。

第二,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环境,压缩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灰色作用空间。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建设成熟、完善,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没能实现有效、充分的竞争,因此就给社会资本对就业的过度和不当介入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为了消弭社会资本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相关制度,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让人力资本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标准。政府应倡导建立公开透明的就业市场信息机制和竞争机制,在“互联网+”时代,着力打造“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平台,加强互联网在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降低就业信息获取的难度和成本,拓宽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和途径。近些年来,许多政府部门规定,不仅公务员“逢进必考”,而且越来越多的体制内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实施透明化的“公开招聘”制度,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值得进一步发扬和推广。同时,政府应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压缩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灰色作用空间。

①如胡解旺分析了社会资本过度化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认为社会资本的过度化将滋长不健康的“权力崇拜”和“关系崇拜”心理,滋长“依赖思想”、破坏“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等。但是这一论题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并不相同,甚至该论题隐含着“社会资本的适度化不会对大学生就业造成消极影响”的推论,因为该文并没有对“何为过度化”进行界定,所以,该文并不适用于论证“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存在消极影响”的观点。(见:胡解旺.论社会资本过度化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8-62.)

②五种观点各有合理性,但有的观点在逻辑上值得商榷,需要进一步澄清说明。能力说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这种观点准确强调了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但落脚点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属于人力资本,所以这种观点实际上将社会资本看作一种人力资本,存在概念混淆的逻辑问题;功能说认为,“社会资本是能为人的行动带来便利的社会资源”,这种观点强调了社会资本的价值和积极作用,但是“以功能和结果来定义”,存在“因果倒置”和“同义反复”的逻辑误区;文化规范说认为,“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信任、互惠等文化规范”,这种观点准确解释了信任、互惠有利于产生和积累社会资本,但信任和互惠并非社会资本本身,而是形成社会资本的原因,也存在逻辑不当。因此,以上三种观点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都因为某种逻辑失当而不适合于作为社会资本的定义。资源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关系网络说认为,“社会资本从形式上看就是社会关系网络”。资源说和关系网络说分别从不同侧面抓住了社会资本的“资本”本质(资源)和特质(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燕继荣的定义综合了这两种观点,故本文赞同。

③社会关系往往通过社会互动得以形成。根据社会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社会关系可分为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其社会交往分别遵循需求法则、公平法则和人情法则(但本质上都遵循着利益法则,符合理性人假设);根据互动参与者的人数,社会关系可分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0-132)。其中罗纳德伯特的“结构洞”社会资本观事实上与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相对应(关于“结构洞”社会资本观可参见: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23-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13-31.

[2]钟云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求职[J].高教探索,2011(3):140-146.

[3]黄敬宝.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概率的作用[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36-40.

[4]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5]郑晓涛,李旭旦,相正求.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8):20-25.

[6]刘鑫渝.试析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消极效应[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1):129-132.

[7]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J]教育科学,2009(3):62-66.

[8]钟云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效应及其发生机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3):58-64.

[9]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9.

[10]高蓉晖.家长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角色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5):111-116.

[11]万茗.社会资本视阈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10(3):169-172.

[12]张旭路,蒋承,李利利.大学生就业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70-176.

[13]阮草.父母职业类型对大学生就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6):16-25.

[14]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2(3):52-58.

[15]薛在兴.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北京市14所高校的一项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14(3):55-64.

[16]王小璐,风笑天.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工作轮换——基于城乡大学毕业生的比较研究[J].南方人口,2016(1):9-17.

[17]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31

[18]朱志胜,纪韶.职业流动多元化研究的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21):85-90.

[19]钟云华.大学毕业生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6):33-41.

[20]汪伟.家庭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以淮阴工学院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3):234-236.

[21]PORTES A .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1):1-24.

[22]钟云华.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新论:内涵、功能与测量指标[J].现代大学教育,2018(6):8-14.

[23]尹建华,石少卿.“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社会互动对中国城市家庭节能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90-102.

[24] MOORE S, DANIEL M, GAUVIN L, et al. Not all social capital is good capital[J]. Health & place, 2009(15):1071-1077.

[25]周建国.社会资本分布的非均衡性及其负面效应分析[J].唯实,2002(3):39-44.

[26]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38.

[27]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64-66.

[28]钟云华.社会资本分布失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3):116-123.

[29]黄敬宝.寒门能否出贵子?——基于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作用的分析[J].青年研究,2015(5):1-10.

[30]吴克明,卢同庆,曾新.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9):42-47.

往期 · 推荐

冯沁雪,曹宇莲,岳昌君 | 专业兴趣会影响就业质量吗?——基于2009-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研究
钱 佳, 郝以谱, 李 豪 | 留守会导致同伴关系疏离吗?——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
杨 莉 | 同伴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
贾 伟, 邓建中, 蔡其勇 | 新时代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内在价值、政策沿革及发展经验张辉蓉,毋靖雨,刘 燚,宋乃庆 | 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表征、成因与消弭之策——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研究
陈启斐, 王双徐 | 义务教育均等化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两基”计划的研究
张 倩,林映贞 |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如何影响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基于264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目录|《教育与经济》2021年第4期万怡 | 乡村中青年教师流动的场域、惯习、资本作用机制研究张存禄,马莉萍,陈晓宇 | 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基于校园卡消费大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