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焦虑,资深一线语文教师谈儿童识字,看完豁然开朗

满满妈&牛牛妈妈 满满的小书 2022-05-06

读一本坏书,最浪费的不是钱

而是我们和孩子共处的珍贵时间

我是满满妈,懂阅读爱分享

欢迎关注“满满的小书”,给孩子最好的家庭陪伴



最近有读者妈妈留言关于孩子学前识字的问题。


“满满妈妈,你好,我是一个四岁半小女孩的妈妈,我们亲子阅读量很大,一般都是我读她看图画,按说自然而然的她会认识很多字,可是并没有,孩子认识的字都来自于巧虎刻意的教给的,不知道满满妈妈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字?”


我估计,类似问题,在绝大多数学前妈妈的心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而且关于学前儿童识字的具体方法,可能还有一大堆问题盘旋在心中,索性写个文章来深入谈谈。


别急,别焦虑——作为一个从来不制造盲目焦虑的公号,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儿童识字这件“小事儿”。



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满满妈还有一位好参谋,亲爱的@牛牛妈妈,家有8岁男宝一枚。她是重点小学的资深一线语文老师,骨干班主任,国内小学前后使用的九年制大纲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最新的部编版教材都亲历了,有着极其丰富的培养学龄儿童识字的实战经验。


所以大家看完文章如果还有疑惑,千万别客气,赶紧把各种问题都扔过来。


今天这篇纯干货(其实我们每一篇都是干货啊干货),读完全文可能需要花10分钟的时间,码字辛苦,大家记得收藏转需支持呀!



1、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识字?


@牛牛妈妈:一句话概括,音,形,义的结合。


最简单的检验方式,就是让孩子运用一个字组词,最好能运用一个字组多个词。


有一些1岁,2岁的小宝贝儿,能从熟悉的字卡里找出对应的某个字的卡片,但是那并不是识字。


如果不理解这个字的意义,也不能运用这个字组词造句,意味着只是通过反复扫描图像,记住了这幅”字“的图形。孩子们通常具有强大的“照相记忆”本领,这种认识字卡的机械记忆状态,要和真正意义上的识字概念区别开来。


@满满妈:看到@牛牛妈 说的,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在满满1岁多的时候,我们常常一起玩一套汽车车标卡片,她很快认识了40多个车标,包括比较少见的迈巴赫,阿尔法罗密欧等等。问到哪一个,都会伸小手一指,反应迅速准确无比。


小孩子们有着照相机和扫描仪一般的记忆能力。同理,如果将这些车标换成汉字字卡,只要经过反复的观看,孩子们可能也会“记住”其中的一些字,但是并不能算真正认识这个字。


识字的关键,除了认识字的图形,知道字的发音之外,最重要的是理解某个字所具有的明确意义。



2、小学入学阶段以及整个六年的的识字目标和要求究竟是多少?


@牛牛妈妈:我们国家的语文教材经历了九年制大纲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现在的全国统编教材三个时期,这三套教材可以说各有千秋,但是一套比一套难度大,因为社会的发展太迅猛,孩子们接触知识的维度和途径都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教材也必须要进行更新。


根据教育部的安排,从去年秋季开学始,全国的一年级都统一使用最新的统编教材,到明年秋季,所有年级的教材都将使用统编教材。


那么在统编教材里,关于学前和整个六年的识字要求是多少呢?


关于学前的识字量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有的学校会在入学后进行识字量的摸底,我教过的学生中,识字量达到1400字以上的已经属于识字量较大的孩子了,同时也有识字量几乎为零的孩子,差距还是很大的。


而我们的小学课本六年的识字量要求是,3500个左右,低学段(1、2年级)是1600-1800个左右,所以如果入学前能多识字,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任务的确就会轻很多。



3、学前儿童究竟要不要识字?


@满满妈:就像上面@牛牛妈所说,识字量较大的小朋友,上学后会相对比较轻松,所以学前儿童的识字当然可以展开也应该展开。


但是,更准确地说,学前应该叫“前识字”阶段。


在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关于“阅读与书写”部分,有如下的阐释:


3-6岁的幼儿,


“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感兴趣,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义”,

“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所以毫无疑问,在学前阶段,伴随着孩子认知的发展,他们都会或早或晚认识到字的存在,知道字能够讲述故事,能够表达意义。


我们应该在阅读和生活中,逐渐引导孩子充分认识到文字的广泛存在,认识到是文字在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帮助我们彼此沟通,帮助我们表达思想,让孩子产生积极的认字愿望并乐在其中。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将单纯追求识字量作为目标,尤其避免机械识字,盲目攀比识字量,给孩子造成太大压力,甚至厌恶识字。



4、如何把握孩子的识字敏感期?


@满满妈:孩子对汉字的敏感期不同,通常都会在3-6岁这个阶段或早或晚的萌发。


观察满满的情况,大概从3岁开始,


对汉字敏感的第一个标志是,满满对反复出现的字,开始留意,并主动要求我告诉她,这是一个什么字?


她认识的第一个字,是“小”字。《小女巫》的“小”字;《睡觉去小怪物》的“小”字;《小茱莉》的“小”字;《可爱的鼠小弟》的“小”字……


第二个标志是,她不仅仅在书本上开始认字,她在生活中能够看到文字的各个地方认字,而且兴致勃勃。


路牌,广告牌,电梯内的警示牌,垃圾筒,商场指示牌……各个地方,都开始注意到文字的存在,并反复要求我们读出这些文字标识并阐释意义。


第三个标志是:她在图书上遇到自己认识的字,会高兴地将它指读出来;如果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字,会非常兴奋。


“识字”敏感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5、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识字?(重要!)


@满满妈:今天文章开篇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位热爱亲子共读的妈妈写来的。


通常来说,阅读量比较大的孩子,识字的敏感期也会到得比较早。但是这只是概率而已,对于某个个体,并无绝对。


刚才我谈到满满的识字敏感期,实际上也并不算早。


在同年龄的孩子中,满满不论是共读的阅读数量还是质量,都应该是最高的一类型。在大量的阅读中,她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到很好的滋养,也的确有很多超越她年龄的表现。


但是她对识字的兴趣,并不像通常人们认为的很早就超前开始。有时候家里的老人也会好奇,为啥满满看了那么多书,还不认识几个字?


我想说的是,亲爱的别急,四岁半并不晚,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必将自然而然的发生,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在所有识字的方法中,阅读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刚才我们在第一个问题里就谈到,识字的关键是,音形义的结合,是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个字。


而在阅读中,文字存在于广泛的语境和文本之中,在紧密的上下文关系里,孩子更容易了解一个一个字在词语,句子,段落中发挥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一个字,虽然慢热,但是却比单独孤立地去认字,要牢固很多。


同时大量的阅读,提供了重要的不断重复的机会。


已经四岁半的孩子,可以逐渐展开引导。比如看到某些反复出现的字,可以有意识地指给孩子看看,认识一下,再想一想有没有在其他书页里刚刚读过啊?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字开始引导,持续一段时间,很快,就会迎来孩子主动积极的识字热情井喷。


而对还没有出现主动认字意愿的孩子,完全不用着急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汉字上来。


原因是,让幼儿尽情沉浸在画面与想象中,比提前认识几个汉字重要太多太多了。


这个重要性在国外也被高度重视,以至于美国甚至出现过这样的真实案例——因为某幼儿园老师过早教孩子认识字母单词,居然被家长告上法庭,认为老师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


虽然我们不用这么极端,但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阅读必将通向识字,但是阅读的意义远远不在识字”,所以在学龄前,早一些晚一些都没有关系。


正如《3-6岁儿童发展指南》里所写,在阅读中,有更多更重要的事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比如,



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


和孩子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鼓励孩子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


鼓励孩子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


鼓励和支持孩子自编故事,并为自编的故事配上图画,制成图画书。


鼓励孩子用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




7、书写这件事,什么时候提上日程比较好?(重要!)


@牛牛妈:事实上,书写是一个由手指、手腕、手臂等协作完成的复杂、精细动作,同时也是一个精细动作与全身协调并形成习惯的过程。


在低学段(一二年级)的近2000个字里,有600-1000字要求会写。


这是我们在低学段提倡的“多认少写”的原则。


因为在孩子6、7岁的阶段,手部的小肌肉群的发展还不完善,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而在手部小肌肉群的发展还不完善的时候,孩子们画曲线会更容易,所以会有很多孩子写拼音还好,但是写字就很难看的情况。


几乎所有教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都不希望学生过早就学习写字,一来是孩子手部肌肉控制的问题,二来是握笔的姿势很难矫正,会直接影响孩子写字的速度和质量。


所以建议各位爸妈,学前阶段,孩子可以多练习涂鸦画画,练习用筷子刀叉,练习各种有助于精细动作的玩具和游戏,但是不要过早用铅笔(硬笔)写字。




8、有哪些让孩子愉快识字,有效识字的好方法?(重要!)


@牛牛妈:除了一直需要坚持的”在阅读中识字”之外,我们尤其建议父母带领孩子“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


比如,充分利用招牌。小区门口的招牌、逛街时的店面、道路的路牌、公共交通上的线路、餐馆的菜单……带娃逛个街、吃个饭都可以识字。生字有了各种各样的字体,有了各种各样的大小,还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孩子的眼睛都会发亮。


渐渐的,我们和孩子常走的街道、常去的餐馆、每天都会经过的店铺都会变成一个个生字在孩子的脑海里保存下来,天长日久,孩子的识字量还会少吗?


比如,充分利用各种带图案的文字标识。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常见标识,让他知道标识可以代表具体事物。



比如,和孩子一起玩寻找“字”的比赛。


所有的图书,都可以拿来做寻找字的比赛。


可以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封面上有重复字出现的图画书,摆放在地上,和孩子一起玩找找找的比赛。因为封面上的字又大又漂亮,孩子也最熟悉,最容易引起孩子寻找和识记的兴趣。


注意要让孩子寻找的,是具体封面上的某个字,而不是仅仅指出是哪本书,因为孩子早就可以通过封面图案寻找一本图画书了。


同理,玩具,家里的用品,孩子的零食……所有的文字说明,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读,让孩子体会文字无处不在,也可以一起当作文字寻找游戏的素材。


比如,提供充分的环境,让孩子随意涂鸦。



-包括准备供孩子随时取放的纸、笔等材料,也可利用沙地、树枝等自然材料,满足孩子自由涂画的需要。


-也包括让孩子伸出小手,在空气中描摹某个符号或者图形或者简单文字。


-鼓励孩子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故事画下来并讲给别人听,让幼儿体会写写画画的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比如结合字卡游戏,配合巩固认字。(要注意拒绝机械认字,并不是拒绝字卡,而是拒绝割裂阅读,只使用字卡给孩子认字。)


(关于字卡游戏,我们之前团过的@大象字卡 里,一共提供了十几个字卡游戏。可以戳这里看看:父母如何做,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汉字启蒙?


·01·

把字卡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小朋友找到后,先来猜猜是什么字。(需要将字卡内容与藏处尽量关联,如将“凳”字藏在凳子附近)



·02·

选出可以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现的字卡,家长做出相应动作(如“跳”)或发出该动物的音(如“猫”发“喵”音),让小朋友学动作的同时来猜字。


·03·

拿出几张字卡让小朋友注视几秒钟后闭上眼睛,迅速拿掉其中一字,让小朋友观察少了谁并说出其名字,然后亮出该字,加深记忆。可逐步增加字卡张数。(识字的同时训练注意力和记忆力)


@满满妈,鼓励孩子“画”字,也是一个很好的游戏活动。


中国的文字最早就是象形文字,从图画中来,和图画的联系贯穿了几千年,让孩子在涂鸦中学会用图画表达思想,体会符号的表意作用,也为以后的书写做准备。


了解汉字的象形缘起,可以极大地增加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和兴趣。父母可以参考的书包括我们以前推荐过的《三十六个字》,《给孩子的汉字王国》等等:







8、在孩子已经识字之后,亲子共读和绘本阅读还有没有必要?


@满满妈:这个问题,是偶然看到某些大号为了推广某套文字书,堂皇地写,我的孩子已经开始认字了,过了绘本阅读的阶段……


这种文案估计都是文案组小弟随便攒的,随手一写但是影响却很坏,看了只想骂人。


谁说刚开始认字,就要告别绘本阅读了?


纯文字的阅读,能提供最深层次的思考与感动,是人类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也是以后将陪伴孩子一生的阅读方式,这毋庸置疑。


但是,孩子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共读与自我阅读并行,绘本与文字阅读并行,缓慢过渡,两者并没有某个一刀切的时间点。


文字阅读和绘本阅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相反,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主与次的关系不同而已。


今天先不谈绘本的价值有多大,仅谈一下,如果刚刚开始识字,就放弃亲子共读和绘本阅读的害处。


就像我之前回复一位读者妈妈所说。



刚刚开始识字的小朋友,不用太着急走上自我阅读,因为可能会因为识字量不够,对文字不够熟悉,影响孩子阅读的兴趣。


而且还有一种可能,过早的自我阅读,有可能让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都被单独的字分散,一个一个的字都大概认识,但是这本书整体的意思却并没有把握,也是一种“舍本逐末”。


继续坚持大量的亲子共读,并增加听读和引导孩子进行讲述的环节,完善对语音,文字和意义的连接。


听读的重要性在于,可以让孩子从图画阅读中跳出来,完全通过听语言去理解和掌握一个故事,需要孩子更多的专注更多的调动思考,让孩子更意识到文字的魅力,是从图画阅读到文字阅读的重要桥梁。


听读可以听各种讲故事栏目,但听爸爸妈妈读故事讲故事也很好,尤其不要忽略听完之后的充分交流和讨论。


识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水满则溢,慢慢来。


如果孩子已经有强烈自我阅读的愿望,文字量较少的桥梁书是一个很好的过渡。




10、最后的最后,回到初衷想明白,为什么要让孩子识字。


在上面的文章里我有写到,我从来没有担心过识字这样的问题。因为它必将成为满满必备的学习技能,或早或晚而已。


所以有很多低劣的识字读物,并不建议给孩子看,因为除了认字,没有任何营养,仅仅是图太丑就不能忍。


与其那样让孩子去认字,我宁可让她继续多花一些时间,陪她一起读一些最好的书,可以是绘本,也可以伴随年龄增长进入桥梁书读物。(事实就是,好书都读不过来,哪里有时间去读烂书啊!)


在学龄前,保持好的审美和趣味,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的阅读热情,比逼孩子每天认几个字重要多了。



仍然是《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强化训练。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注意,不是识字和书写的重要时期,关于如何在阅读中发展语言能力,大家记得再去读读今天的问题5,“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在阅读中自然而然的识字?”,每一条建议都很有价值。)


-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满满妈写在最后:


识字最终通向的,并不是某个识字量的大比拼,而是阅读和书写,是去理解一种思想,并表达自己的思想。


识字本身,只是一项基本工具而已。


在学龄前,读好的读物的同时,按照上面@牛牛妈 介绍的好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生活中认字,在游戏中认字,所有的这一切,都将更有效地通向识字,而收获将远远大于识字本身。(记得收藏今天的问题8,“有哪些让孩子愉快识字,高效识字的好方法”,也欢迎大家一起在留言下面补充自家的好方法,大家一起学习起来。)


还是那句话,“风物长亦放眼量”,读完这么长,大家有么有,心里更通透踏实了一点儿。



喜欢我们今天的文章吗?

每篇都是心血,不鸡汤也不焦虑

记得置顶,感谢转发,一起来读满满的小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