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冒昧说一下中国小孩”?确实挺冒昧的

徐桂凤 徐桂凤 2023-10-13


这几天有几位朋友@我一篇文章《我冒昧说一下中国小孩儿》,并想听听我的看法,那我就也来“冒昧”地聊几句吧。


在具体分析儿童行为和家长养育模式之前,我想说的是: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挺“冒昧”的。这种冒昧不仅体现在把一种现象归结为一个群体(中国父母和小孩)所特有,还体现在对儿童行为的绝对化解释。


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哭闹,父母在公开场合为了减少哭闹去哄孩子并给孩子承诺条件,这些并不是中国特有现象。我在美国这些年同样见到很多这种情况,无论是超市游乐场等公共场所,还是在医院的候诊室。


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会在文章里频繁提及“中国父母们”、“中国小孩们”,给人的感觉是:这种情况是中国特有的,中国父母的教育方法糟透了,中国的小孩都不懂感恩不懂事情的难得。


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非常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作者在文中暗示日本的父母和小孩不是这样的,是更感恩的,也更满足的。但令我很疑惑的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日本的青少年自杀率乃至成人自杀率都在世界排名靠前?我曾读到有研究和书本里说日本的育儿更多“独裁式”,也曾听两位在日本的华人妈妈说在日本育儿压力非常大,带两岁孩子去爷爷奶奶家,孩子哭闹,爷爷都要批评妈妈没有教好孩子。当然,我没有去过日本,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就不做讨论了。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继续聊儿童心理特点和育儿方式。


说作者“冒昧”,并不代表我觉得他提到的现象都是无中生有,也并不认为文中孩子的行为都是合理的。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去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并通过学习加以引导和调整,从而尽量少走弯路。这篇文章其实提到了三大方面的问题:


一、孩子在温泉里游泳吵闹的例子,涉及的是规则的解释和执行


带孩子去泡温泉,作为父母,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孩子到水里是兴奋的,而不会像大人那样想要“安静泡泉除掉疲劳”。而且孩子年龄小,可能还不能理解泡温泉的规则,即便知道规则,也可能因为负责冲动抑制等能力的额叶发展还不成熟,而无法很好的遵守规则。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带孩子去儿童区,而非成人区域玩耍。如果父母想带孩子要去成人区泡温泉,则需要提前和孩子讲述规则,并在孩子刚开始忘记规则的时候,让孩子和自己面对面地认真提醒。如果几次提醒无效,建议大人和孩子一起中断泡温泉的过程,并告知孩子为什么。


 (“给孩子设置符合年龄发展特点的界限,并告知孩子原因”。看过我饭团内容的朋友看到这里,能不能回忆起咱们提到的哪一种养育模式?不知道我的饭团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对话框里回复“饭团”二字。)





二、孩子非要买饼干,家长不给买并承诺“听话就周末带你出去玩”的例子,涉及的是设定界限和激励


作者认为小孩停止“不负责任和任性买饼干”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不是一件“要奖赏小孩子的美德”。


首先,我其实很不喜欢作者给小孩子戴帽子和贴标签的行为。同时,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几岁的孩子“不负责任和任性”的表现,因为小朋友看到饼干都很想要的感觉其实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当然,可以理解不代表放任,不代表任由孩子饭前买很多饼干来吃。我们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设定界限说“不可以”。如果孩子听从父母的建议,努力控制自己想要饼干的愿望,并停止索要行为,那么这本身确实值得鼓励。


我们并不能认为孩子一开始挑了很多饼干,停下来是理所应当的,就不应该鼓励了。这种论调就好像我们说:“你考试考得好不是应该的吗,有什么可表扬的?”、“你上班不迟到不是应该的吗,为什么要有年终全勤奖?”……


我们始终要记得,孩子不是缩小版的大人,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需要大人的引导,也需要大人的鼓励。



当然,需要商榷的是最后一句“如果你现在听话了我们这周末带你去玩”。我很明白很多父母在公共场合会不想让孩子哭闹(现在很多人认为公共场合哭闹的孩子是“熊孩子”,有着“熊父母”),所以会想办法提前许诺哄孩子不哭。


但是这里确实需要考虑的是:如果孩子每次在外面哭闹或者做一些父母不希望做的事情,父母都会妥协或者给我许诺“好处”,那么孩子就会知道原来他的行为可以这么有力量,可以达到这么好的结果。于是,他以后就可能更加频繁地在外面哭闹或者做一些父母不希望做的事情。从行为分析学上来说,这就是某些行为被“强化”了。


怎么办?


首先,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界限(吃饭前不买饼干零食),并告诉孩子为什么有这个界限,也和孩子讨论其它可以替代的选择。


如果孩子理解并配合,给孩子语言或者社交鼓励,比如说“妈妈很喜欢看到你认真听妈妈说话,并和妈妈商量问题时的样子”。


如果孩子不配合甚至哭闹,父母可以坚持界限不妥协,但是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绪。有情绪是非常正常的,情绪本身并没有对错,我们理解情绪和坚守界限并不冲突。如果哭闹厉害,父母可以先带孩子脱离那个场景,但是在不斥责孩子的情绪表达(哭闹)的同时,仍然坚守界限。



说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的问题。我不由想起作者的另一条微博,描述了一个他觉得“有意思”场景:


一个四五岁的法国小女孩因为要什么躺在酒店大厅地上打滚,妈妈完全不理她,自己坐电梯走了。然后小女孩哭了三分钟妈妈下来了,小女孩立刻去抱妈妈的脚,乖乖和妈妈一起回房间了。


我看了一下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居然很多人非常认可这种做法。姑且不讨论人贩子的问题,在这位法国妈妈的做法中我所看到的描述是两个字:威胁。她所传递的信息是:因为你不乖在地上打滚,妈妈不要你自己走了。


虽然大人看来只有三分钟,但是我相信当电梯门关闭后,孩子内心是极度惶恐的。妈妈表达的“你不乖我可以抛下你自己走掉”的信息,直接威胁的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孩子的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确实以后再也“不敢”了,但却会留下无穷后患。这种场景,我光看文字都觉得难受,一点都不觉得“有趣”。


不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妥协,这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四五岁的孩子是可以进行语言沟通的,就算是情绪激烈无法进行语言沟通,也可以安静陪在旁边或者把孩子抱起带到酒店房间里,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再沟通。


我们完全可以向孩子传达“妈妈爱你,但是无法满足你的这个要求”的信息,那为什么一定要向孩子传递“你只有乖乖的时候才值得爱”的信息呢?这个话题具体可以查看之前发的文章《“再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别让威胁式育儿毁了孩子的安全感》。



三、关于点米饭还是面条的例子,涉及的是孩子的自主选择


我自己有个经历,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和老公去面馆,我点了一个榨菜肉丝面,我老公点了红烧牛肉面。结果他的红烧牛肉面先上来,我一闻味道一看颜色就忍不住也想吃。


小朋友在点菜时选了面条,并不代表看到炒饭时就不会馋啊。有时候看到实物,我们才会觉得另一个更吸引人,这也非常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小朋友很多时候的思维模式就是很直接,本来就处在看到什么就容易改变主意的阶段啊!


如果妈妈觉得孩子最近总是频繁这样,想要和孩子明确做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对选择结果的承担,也不是不可以的。具体的操作,我们之前饭团有提到过,分享一下:




反正我不是特别理解,这个问题怎么就上升到“即使你们付了钱,也不应该乱扔厨师为你用心做的面,你以为你是什么”的“不知道感恩”的高度了。


前面说父母的做法不当是有一定道理的,后面强调人要感恩也是正确方向,只是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显得很生硬。


当然,我不是觉得我们不应该感谢别人的付出,而是反对作者在文章中夹带了一些给小朋友的标签和大帽子。


这些标签掩藏在一些符合大家三观的语句之中,糅合在一起,所以会让很多人觉得“好像文字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总觉得读起来有点不对劲”。


其实,岂止是看起来有道理读起来不对劲,还会有误导之嫌。毕竟养育孩子,不能仅凭大人的想法和感受来,还要看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今天就啰嗦到这儿。关于“感恩”的话题,文章篇幅有限,我们以后找机会再单独聊聊吧。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一批评就发脾气?这样说孩子才肯听

手机和微信群刷不出我们给孩子的陪伴

“再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别让威胁式育儿毁了孩子的安全感

“熊孩子”真的是“育儿师”一招能搞定的?

只有适度灌溉,才能静待花开 ——谈孩子到底需不需要“管教”

“爸妈不配我的优秀!”:孩子何出此言?

徐医生问答时间: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怎么破?

更多文章请进入公众号左下方“文章目录”分类查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