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建福:初识果城里

yanruyu2002 故乡读书会 2022-10-15


故乡读书会,关注故乡,关注心灵。







屐履留痕 

初识果城里

文|王建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黄石组团参加湖北省曲艺汇演。文工团龙凤英老师和丁昌强老师是用“牌子锣”歌唱当年的女红军,曲名“我爱一双好大脚”。“牌子锣”两个人一台戏,又热闹又好听,以前没听过。龙老师告诉我,“牌子锣”是流传于大冶果城里一带的民间曲艺形式。

果城里?这个名字好神秘。


过去武汉等大城市通常以“里”来称呼居民区。风格一致的成片楼房,由一条直路几条横巷相通,路口有牌坊,牌坊上镌刻着里分的名字,这就是所谓“里”了。汉口有很多里。我在“合成里小学”上小学,在“积庆里中学”上中学。我每天上学经过中山大道的一小段,沿途有厚生里、笃安里、方正里、生成里。但是农村地方称作“里”,似乎罕见。这两年参加作协活动比较多,只要到大冶、阳新去,总会在车上听荒湖主席聊果城里,脑海中便渐有模糊图像:殷祖镇和刘仁八有一大块居民区,四周被城墙一样的群山包裹,所以叫做裹城里——好大的一个“里”!

2020年8月1号,晴空万里,热,不想出门。一梦先生却邀我和黄瑞云教授一起“到殷祖去逛逛”,同行的还有善茶艺懂镌刻的冷月女士。一梦的朋友、殷祖宝山寺住持智超和尚,不畏劳苦,全程陪同,引导我们非常扎实地“逛”了上十个庙堂、古迹、旅游景点!上午,先参观马岭卢祖堂和殷祖印子粑非遗基地,接着参拜崇虚禅林和白水台禅院,随便一逛,满眼古迹,感觉殷祖这个山旮旯有点不简单。古迹是什么?是传统,是文化。

站在白水台禅院眺望对面的龙角山,中间盆地一丛丛星罗棋布的建筑群,便是殷祖镇的一个个村庄。四周数座海拔500至800米的大山,如同巍峨城墙,将它们环绕包裹。我立马直观地认识了“裹城里”!或许殷祖和刘仁八一带以前盛产水果,盆地中的许多小山,整山种满桃李、桔子、板栗。开春转暖时果树开花,座座村庄都被包裹在花的彩色云团里,人们便改“裹”为“果”了。“果城里”好,更富诗意。

中午,智超和尚请大家在他的宝山寺吃斋饭,并请宝山寺所在地王升用村的实业家王总作陪。山中蔬菜新鲜,柴火大灶制作,外加锅巴粥,自然清新,别有滋味。饭后在和尚的方圆居里喝茶聊天,门窗洞开,清风徐来。冷月司茶,普洱、大红袍、正山小种轮番冲泡,给我们细细品尝。我正襟危坐,听瑞云教授说古,请智超法师讲禅,正是方圆居门前对联的意境。联曰:临窗听雨茶为伴,倚户读经月作灯。

方圆居位居禅院二楼一角,雅致清净,书香氤氲。悬挂的字画楹联,多为黄石书画名家作品。书案上,文房四宝齐备。听说,黄石作家、书家画家们经常到此与智超和尚聚会,“品茶悟道,泼墨参禅”。智超和尚又经常借此机会请来当地名流长老,与文化名家们一起吟诗作画、沟通切磋。原来,智超不仅是个弘扬佛法的法师,还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和尚!

下午继续参观,我发现这里的实业家同样重传统讲文化。

王升用村王总很热情,喜佛礼佛,尤其重视本村的文化建设。他特别邀请我们参观了村里新建的三槐书院。这个建筑高大壮观,上下两层,外形与本地一般祖堂(祠堂)相似,内里空间安排却象一个俱乐部,读书娱乐、开会聚餐都很适宜。一个村庄有这样大的一个文化场所,难得。

徐泰三叠潭旅游庄园,是由本地实业家投资建设的仿古建筑群。它既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殷祖“古建之乡”的精美名片。殷祖地方有一批能工巧匠,潜心研究古代建筑的建造方法,以修葺仿古建筑的高超技艺谋生,逐渐冲出黄石、名扬全国乃至蜚声海外。至如今,大冶的古建行业已经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专业配套,成为本市支柱产业。

在智超和尚的推荐下,我们重点参观了其中规模最大一户庄园“山月居”。它背靠天台山,面临三叠潭,门楼宫灯高悬,影壁仙鹤迎客。前后两院,飞檐斗拱,亭榭回廊,峰回路转。小花园里,假山映碧树;莲花池中,水底藏游鱼。我大为惊异:此地明明江南,怎么如同进了北方大观园?!山月居主人徐新伟先生说:你的感觉不错,这庭院,正是北方风格。原来徐泰人早年正是由山东泰安迁来。祖祖辈辈的传统文化,深藏在他们的骨子里,一有机会,便外化出来。再细谈,徐先生果然儒商!一梦把他介绍给黄瑞云教授,他随口便讲述了黄老的寓言两则。多年前的作品还有读者能够复述,黄老既意外又感动,当场签名赠书一本,主客皆欢!

八月一号这一天,天特别蓝,出了奇地干净明朗,黄石少见。一梦、冷月都说象西藏的天,澄澈高远。朗朗青天之下,座座禅寺之中,似有神明开示,我忽然觉得自己正在穿越重重大山,接近果城里的内核。

先说一个有文化的和尚。

和尚是出世的。智超和尚却化出世为入世。慈航普渡,首先要入得海中,方才渡得出人来。不入,哪里有出?智超奔走乡里,以文化渡人,是高境界,是授人以渔,是为地方增添文化积淀和发展后劲。瑞云老师讲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如果没有抗战时北方几所大学迁徒时路过湘西,在他那偏远的家乡传播文化、开办学校,他可能永远就是一个不毛之地的务农人!正是文化的传播,引导他走出乡村,才有了今天著作等身的黄瑞云教授!

再说几个重传统的商人。

中国的乡村过去讲究宗亲文化和士绅文化。在宗族内,依托宗族的血缘亲情,依靠族群的长辈贤人,来教化、约束族内子弟,化解内部矛盾纠纷。在地方上,由有文化有财力或德高望重的绅士牵头,传承民族传统,制定乡规民俗,扶贫兴学,教化乡民,化解纠纷,和谐乡里。这既是国家法治和政府管理的必要补充,又是很好的民族传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优良传统几近消亡。这次我在殷祖认识的几位实业家,重传统,讲文化,修祖堂、办书院、关心乡风民俗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让我看到了希望!

讲传统,就会晓得自己从哪里来;讲文化,就会明白自己要到哪里去。我眼里的果城里,是一个晓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地方。

2020年8月24日。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千年唐户:罗桥江氏的隐秘家史

汀祖往事:一个移民家族的七百年

天下无双宋皇庙

揭密:李氏七庄与圣水泉古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