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2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平凉文史】达浦生与国立陇东师范学校

2016-04-15 邸广平 中穆平凉社区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清真艺术 | 阿訇


达浦生(1874-1965),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教育家,时与王静斋、哈德成、马松亭并称“四大阿訇”。1952年参与发起筹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后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928年,由达浦生、哈德成倡导,并得到回族著名人士宁夏马福祥先生的捐助,在上海创建了上海私立伊斯兰师范学校。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 日军占领上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成千上万的百姓无家可归。达阿訇积极奔走,筹建回教难民收容所,为教胞筹募粮食、衣被及生活必需品,挽救了许多同胞的生命,但学校却被迫停办。此时,他从国外朋友的来信中得知,日本正陆续派遣浪人往中东各伊斯兰国家活动,颠倒是非,欺骗这些国家的人民。于是,在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的驱使下,12月29日,达阿訇决定自费出国,远赴埃及、印度等国,以自己的声望和热忱,宣传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埃及期间,他用了三个月时间,撰写了长达一百多页的《告全世界穆斯林书》,揭发日本六十年来侵华史实和最近日寇侵华罪行,引起中近东各国的极大关注。

1938年,达浦生回到汉口后,在难民收容所见到一批失学的回族青年,感到自己有责任继续完成回民教育之重任。当时抗日气氛强烈,国民政府对达阿訇在国外的抗日宣传也给予充分肯定,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白崇禧将军还特意陪同他面见蒋介石。当蒋问阿訇今后有何打算时,阿訇答:“我平生致力于回民教育,希望在内地恢复原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其时,平凉作为西兰公路上的军事和商贸重镇,为抗日战争运送支前物资和苏联援华装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难民。蒋介石出于安全考虑,同意由教育部拨款,迁上海伊师至甘肃平凉,改名为平凉伊斯兰师范学校,由达浦生亲任校长,西北行署按月拨发学校日常开支。校址由达浦生阿訇亲自选定,在原平凉火柴厂(现平凉二中)的旧址上改建,除在平凉招收甘、宁、青各地学生外,并派人到河南等地招生,同时在武汉难民收容所中招收了一批失学回族学生,首期共一百四十余人。学校以“培养经汉兼通的开明师资”为目的,所授课程除传统经堂教育的各门课程外,并设有古汉语、数学、地理、历史、教育学、政治和体育等课程。1941年改为“国立陇东师范学校”。

达浦生阿訇心地善良,同情弱者,素具民主思想,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始终保持超然的态度,与邵力子先生过从甚密。对于办学,尽量邀聘进步人士,在学生中积极宣传抗日和革命道理,并利用寒暑假,组织宣传队,赴陇南各县回民地区宣传抗日,影响很大。

中共中央青年委员会派回族党员马寅夫妇来学校任教,与校长达浦生、教务主任马汝邻等建立统战关系。陕甘宁边区派杨静仁,吴鸿宾等来平凉,以学校为基地,做回民上层人士抗日统战工作,帮助筹建回族新民小学,抗战军人子弟中学(力行中学)和抗战小学。

1942年,达浦生因病辞校长职,赴重庆养病。一边参加参政会及旧政治协商会议,一边完成了著名的《中国伊斯兰六书》。但他对远在平凉的学校仍然极为关注,呼吁各方从教学、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解放后,国立陇东师范学校与平凉师范学校合并。

 

参考资料:

1.马汝云著《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史》(2010年香港伊斯兰文化协会出版)

2.吴艳冬著《中国回族思想家评述》(2004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弘扬伊斯兰正能量




 免责声明:     本微信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或作者推荐,本微信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请与我们联系。

往期内容

微信号:pl-muslim

期待您投稿 合作 建议……

编辑:储月斋主

微信号:cyzsuxh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