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阿訇】平凉穆老太爷 ——和卓穆宪章传(一)
“和卓(宪章)的一切美德和行为在平凉城百姓里,从来受到赞誉,甚至一些不信教的人还更加敬佩。这都是众所周知的,被他们统称为大善人”。一些异教人说:“和卓是个圣人”。
——《热什哈尔》
和卓说;“如果是真正的沙赫,他就该有一种慈悯人的心,不管你们尊敬他还是不尊敬,他都一样看待”。
——《热什哈尔》
华夏腹地,丝绸重镇---平凉,位于我国西北陇东黄土高坡之上,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属甘肃管辖。是古都长安(西安)西进北上的要冲,交通枢纽,贸易商埠。依崆峒,傍泾水,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民情淳朴,为甘肃东部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有“争天水,抢平凉,实在不行下庆阳”之谚语。
平凉是早期伊斯兰教先辈涉足之地,著名的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公元732——793年),唐代安息(今伊朗)人,出生于伊斯兰教世家,唐德宗时的著名将领,在平凉防戌治边十多年,功德卓著,原名骆元光,唐帝赐姓李,命名元谅,归真于贞元九年(793年)。埋在今平凉市崇信县北梁坡半山上,唐德宗闻讯后悲痛万分,停止朝政三日,赐赠司空,谥号庄威。清乾隆年,立“三贤祠”奉祀。元谅墓于1981年和2001年先后被定为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想而知,以元谅的身份和作为,为伊斯兰教在平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亦称得上伊斯兰教在平凉繁衍的鼻祖。
自公元十三世纪,1219年起,成吉思汗(1162——1227)及其子孙三次西征(即1219——1225、1235——1242、1252——1260年)先后四十年,期间俘虏和邀请了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各地的能工巧匠及来华贸易的商人,从事学术活动的学者等。先后杰出的代表人物有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军事家阿老瓦丁、天文学家扎马剌丁、建筑学家亦黑迭丁、医药学家答理麻因等等,为元朝的巩固和社会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四世纪中期,明朝建立(1368年),洪武帝明太祖朱元璋,为便于施政管理,首先规范姓氏,禁止同族通婚,这给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相互交流的契机,因此陆续出现了一批精通阿、汉、波文和著述颇丰的人物,如张中、王岱舆、马注、刘智等。有学者认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虽开拓于元而实兴盛于明”。刘智在《天方至圣实录》中翻译的“开端”章:
“世赞归主,化育万物,普慈独慈,执掌公期。吾唯拜主,唯主求助,导吾正路!是夫人路,主福之者,非祸之者,亦非迷路”。
平凉,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多元,古迹林立,学者频出。在这片憨厚温暖的热土上,自古以来就滋生着道家文化,儒家思想以及伊斯兰文化和天主、基督色彩。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集散地。这里的人民不仅是这些文化的传承者、受益者,而且千百年来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和谐共存。
明末清初,先贤刘介廉所著的天方典籍中纳入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典仪礼就是吸取儒、道文化后阐释的结果。文化相融交汇,使得各民族之间和平相处,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局面,也使这里的文化底蕴愈来愈深,以致民族和睦,经济繁荣,共同发展。平凉亦是回族比较集中之地,因此各种教派应运而生。除古老的格吉木外,清康熙乾隆年间是苏菲传播的鼎盛时期,先后传入的有:纳格什班迪,哲罕忍耶,伊哈娃尼,嘎德忍耶等。
据考证,南宋时期伊斯兰苏菲派学者在我国就已有了足迹,但他们只是少数隐修者与传道者,没有形成教团和集体。十六世纪,苏菲派从中亚传入新疆,被称为“依禅”。十七世纪苏菲学派又从新疆和阿拉伯传入甘、宁、青等地区。
这些苏菲学派扎根华夏大地尤其是西北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门宦。初哲罕忍耶因传承正统,主张明确,符合大众意愿,很快就被接受。这里主要体现和卓穆宪章时期。
身负使命传道统 鞠躬尽瘁宣主教
中国伊斯兰教先贤和卓(圣裔、贤哲)穆宪章(哲罕忍耶门宦第二代穆热世德[导师] )。经名:穆罕默德·召菲·木格里白·古鲁布,道号:伊麻目·阿兰,祖籍甘肃平凉,生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伊历1159年),归真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伊历1226年),终年六十七岁,埋于平凉城南台子,修建了墓庐,称为平凉南台子穆老太爷拱北。
南台子拱北位于平凉城以南,东至水桥沟,西与纸房沟为邻,约近一千余亩。拱北居中心地带,方圆五百余亩,皆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穆斯林公墓,通称为拱北坟滩。昔日一条宽五六米的壕沟路,称拱北壕。与拱北擦肩而过,把南台一分为二。民国年台西建秦陇寺,现属全区人数最多的寺院之一,台东建清真南寺。旧时均属浚谷乡管辖。壕底(南城墙根)和南城壕相接,形成丁字路,左右宽阔处居七八户人家,称拱北巷。八十年代末,市府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将新民路和拱北巷贯通,现称为新民南路。
穆罕默德·召菲宪章其先祖为波斯人,是宋元时期受阿拉伯哈里发之遣来华传教的学者。几经辗转,历经十数代安家于陇东平凉。 原姓“穆罕默德”,明朝时禁止久居“胡人”穿“胡服”,用“胡姓”,故取原姓中的第一个字,“穆”字做姓氏。确知其父是位精通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大毛拉,大阿訇。秉承祖规,以善写《古兰经》而著称,被穆斯林尊称为大伊麻目巴巴阿訇老人家。
先辈遗物
和卓宪章祖父亦是位德才兼备虔诚的大贤者,曾是平凉清真上寺阿訇。归真后埋于平凉城南城墙根处,教民为其置稀有墨绿色大石磙,上凸雕阳刻一“穆”字和一些波斯体文字。据长辈们说,昔日每逢聚礼和尔德等节日,教民们大都去此处上坟悼念。此石磙于五八年后开坟种地时被红照壁沟社几个无知的社员乘机砸成小块,换了钱币。遗骨被和卓宪章六世孙穆鸿清阿訇和者布阿訇迁入拱北里。
和卓宪章兄弟自幼在家教熏陶和严父的指导下,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其天赋资质聪慧,过目不忘,能通背诵《古兰经》。令众人称奇,备受老师的器重和赏识,及长专心攻读各类经典,研究伊斯兰教义,造诣深厚。
和卓在未深入伊斯兰苏菲哲理前,已是一位颇有真实经学和见解独到的饱学之士,被聘任平凉清真上寺(属平凉最古老寺院之一)“海托布”(宣讲教义者)之职。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极富哲理,因而深受坊民与群众的爱戴和尊敬。时居住在上寺台(今上寺台小学)。兄弟经营着数座水磨,耕种着大量河滩地,故有穆家磨,穆家河滩之称谓。
哲罕忍耶是伊斯兰教罕乃斐派之四大苏菲学派之一,属逊尼派之系。历经两姓(马、穆两姓)三家(阶州马、平凉穆、灵州马),相继所传。由道祖维尕耶·屯拉马明心(公元1719-1781 第一代传教者)于乾隆年从也门回国传播。后在安定(今定西官川)设立道堂,宣讲教义和哲派学理。经典有《古兰经》,《满达耶合》(穆圣传略),《穆合曼斯》(赞圣诗联)及各种教法经籍。主张凭经立教,勤俭办教,强调“海的”要周济群人。
在教权继承上主张传贤不传子,反对世袭,反对收敛钱财。道祖自身生活极其清贫。在选贤中,得知平凉上寺的穆宪章阿訇是位德才兼备,颇具承担重任的贤者。便派他的门生格兰达尔和卧台几两人来平凉邀请,明察暗访,“三顾茅庐”。和卓宪章征得母亲允许,到了官川,道祖非常欢喜,待为上宾,两人谈古论今,讲经论道,见宪章身世不凡,学识渊博,品德端庄,志向远大。道祖心中暗喜,确定此人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知音。
维尕耶·屯拉马明心从位置上站起来,用手拉近他(穆宪章)对门徒们说:“我曾想隐居山中,让神不知人不晓。为了尊从我的老沙赫的命令,我出使中国,为了这个人(指穆宪章)。我的有些门人拿得起放不下。有些能放下,却拿不起。仅仅只有这个人,他能够拿得起,也能够放得下,这个人,现在他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他。托靠主!两三年后,他也会知道他,人也将知道他”(《热什哈尔》)。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哲派撒拉族人苏四十三为了反抗满清王朝对民族歧视和宗教压制发动起义,清府实施血腥镇压,道祖预料难脱干系,就当着表侄张怀德和数人的面,将从也门道堂带回的传教凭证和传教事业正式交给了穆罕默德·召菲宪章。
和卓宪章遂成为哲罕忍耶在中国的穆热世德。不久道祖在兰州被清政府杀害,全家遭难。宪章接传执教于危难之际,并能虔诚办教,恪遵到底。但迫于清政府对哲派的歧视和高压政策,和卓宪章审时度势,传教工作只能在暗中秘密进行,教民也都处于隐蔽状态。
乾隆四十九年,海原田伍不听先贤和卓宪章劝阻,执意要为导师马明心复仇发动起义,清政府认为穆宪章和马明心曾是师徒,便将其逮捕入狱,身体备受摧残,全家遭到牵连。起义平息后,宪章虽被释放,但仍处在官府严厉监控之中。
于此情形下,和卓宪章以学者的身份提倡推广经堂教育,宣扬伊斯兰文化,培育伊斯兰人才来发展教门,从而培养了如马达天、王银、牛木头、马乡老、田富、子述祖、侄述先等德才兼备的大阿訇。并先后在平凉成立和发展了相陇清真寺(今西门口保险公司所在地),毛家洞清真寺(今汽车东站一带)等。
和卓宪章主张不大修道堂,不收教众的财物,但他的家庭生活亦不富裕,仅以布衣粗食度日。在每次大小“而曼里”后,摆上几样果品制作的果碟,用清油炸制的烫面小油香,再做些手搓面饭(炸烫面小油香和手搓面饭<麻食儿>是从宪章执教时创办流传下来的)。让参加的人各尝一点,聊表心意。不宰牛宰羊,不主张大操大办。
同时倡导教门的事要俭行,要量力而做。不给教民增添负担,要求门徒弟子们要按伊斯兰教原则教导办事。异族之间要和平相处,门派之间要相互尊重,教民的事务要尽力对待。
他的这些高贵品质和道德行为得到众穆斯林的拥护。也体现了《古兰经》的崇高宗旨。
和卓穆老太爷遗物——石雕莲花纹香炉
和卓宪章常用波斯著名诗人萨迪在“古洛斯汤”(蔷薇园)中所说的名言:“敬主修行无非是为民效力,否则念珠,拜毡和道袍又有何益?”籍此鞭策自己,以身作则,感化教民。
和卓宪章说:“真正的沙赫,他就该有一种慈悯人的心,不管你们尊敬他还是不尊敬,他都一样看待。”又说:“教门凭‘而领’(知识)着立起呢,凭五功着装修呢”。还说:“教门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要脚踏实地的履行呢”。尤其是对家族的人更是严格要求,他曾郑重地以祖训告诫儿孙:“先辈都是传教的,若你们兄弟有三人,两人必须习经传教,一个经商接济。”在此训导下,后辈无不如此。
几十年来和卓还曾留下了数部书写精美的诗经墨迹:“曼达耶哈”、“穆罕曼斯”、“亥贴苏勒”等,赠给各地的阿訇和弟子。其中有几部用阿文、波斯文作了详细的说明。对一些字、词用“小经”予以注解,对原文的结构用经堂语语法作了校对,作为教材,细致入微。由此可窥其深厚的经学底蕴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
和卓宪章,他不仅勤于各项功课和教务,也善于观察事物,分析判断事物,并达至真知灼见的境地,显示“克拉买提”<奇迹>颇多。他说:“这都是真主的意欲”。并总能帮求教(救)者指点迷津。
嘉庆年,凭天赋智慧,使人们安全的度过被屠之劫难。使有的人生意兴隆,使有的人自愿随教等等。
和卓虽自清贫,但乐于助人。每遇乞讨者总不使其空手而返,他的这种慷慨解囊、有求必应的品德也广泛惠济远近的汉族和异教群众。因此得到很高的评价:“和卓的一切美德和行为在平凉城百姓里从来受到赞誉,甚至一些不信教的人还更加敬佩。这都是众所周知的,被他们同尊为大善人,非常受尊敬”。一些异教人说:“和卓是个圣人”(《热什哈尔》)。
和卓宪章归真后,一些曾获得教导而受益的异族富商,为报其品德,在原拱北壕上出资修建了一座城门楼式的望月楼,以表示感恩和纪念。
正如古人所云:“当国王的由于仁爱而尊贵,为圣人的由于清贫而显尊严”。亦有贤哲所言:“能将自己仅剩的一碗粥,分一半给他人者,他是好人。能将自己仅剩的一碗粥全部分给他人者,他是圣人”。直到解放初每年的穆老太爷纪念日时,平凉城、水桥沟、郑家沟的部分汉族群众牵着羊、抱着鸡、拿着香也来拱北点香作揖。
自乾隆四十六年至嘉庆十七年长达三十一年执教中,和卓宪章为伊斯兰的发展,特别是为哲罕忍耶的延续和生存忍辱负重、废寝忘食、日夜操劳、艰辛工作。确是一位昼夜不眠的阿林,“阿比之”(教道兼备的贤者)。
相传他瞌睡时,用一个小木叉顶着额头打个盹,实在疲惫困倦时,侧卧在放有石头和木棒的炕上(生怕睡实耽搁时间),稍事休息,继续功干。以至踝骨因久跪而变形,在他身体虚弱、疾病侵袭折磨的日子里,功课并未减少,相反更加勤奋。
他一生虔诚遵行“舍勒尔其”(教乘),苦干“托勒各其”(道乘),直达“罕给盖其”(真乘)的境界,完成了自己的重任和使命,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和卓宪章,承前启后、呕心沥血、不徇私情,尤其是在执教交替传承方面,特别强调一个全面的“贤”字。当时平凉一些教民听说宪章要将掌教凭据传给别人,就问宪章:“您老人家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的事业,怎能让给别人呢?难道您的儿子不胜任吗?难道他对教门还不够虔诚上敬吗?”宪章听了生气的说:“儿子自有他的福分,教门要贤德之人应受呢,我心中有数,你们不要多言”。
其实和卓宪章的儿子麦哈目(穆述祖 被称为平凉大师傅)曾祈求过仁慈的父亲,但被父亲婉言谢绝,安慰说:“麦哈目啊!我知道你各方面都不错,但有比你更合适的人呢,你听从口唤吧”。麦哈目恭敬的服从了父亲的安排,后来亦暗中代理平凉等地的教务。
嘉庆十七年,和卓宪章身体日见虚弱,便当着儿子麦哈目、女儿法图麦(白水姑太)和穆罕默德罕格(伺候人)的面,将主持哲罕忍耶传教凭据“依扎兹”交给他的朋友高徒灵州马达天阿訇,顺主召唤归于他日夜崇拜、赞美、敬畏的真主,被埋于南台子父母亲身旁。
《热什哈尔》作者,艾布艾拉曼说:
我们伟大的毛拉·勒洒俩孔力·穆罕默德·召菲·目各力白·古鲁布,他在归真的头一天晚夕,天空爆炸开了,犹如一朵浓彩的玫瑰。大地被照射的通红,像明朗的白天,尘世也显得吉庆。无数蹊跷的事情显现着,人人都惊愕窒息。第二天,我们的毛拉停止了呼吸和言语。那是教历一千二百二十六年六月,最后一个聚礼日的中午。国历是嘉庆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毛拉生于教历一千一百五十九年五月,国历乾隆十年二月十九日。无常在六十七岁。拱北在平凉东门外一道梁下,那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人们常去瞻仰怀念。
艾布艾拉曼说:在穆罕默德·召菲归真的四十天里,我每一天都去拜谒拱北。后来,我听他虔敬的后人——麦哈目对我说:“我高贵的父亲归真时,安详的卢罕伴随着清真言,飘离了他洁净的肉体,在教门里,我们辞章的终句是——毛拉啊!万物非主,只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艾布艾拉曼说:白水姑姑她是我们伟大毛拉的爱女。她曾对我说:“一天,我哥哥向我们父亲祈求教门。父亲说:教门有穆罕默德·哲俩力掌管。稍后,毛拉提醒儿子说:你把这话不要告诉别人,那怕它在你肚子里消化掉,也不许泄露。”
和卓宪章他的一生是为主教圣道奉献,是为穆斯林大众和各族群众服务的一生。由于先贤德高望重、闻名遐尔,颇受人们的敬仰,翌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1815年)由穆焕章带领子侄和平凉等地的穆斯林教众为兄弟宪章修建了拱北。
初建时占地约十亩,主体工程是和卓宪章墓庐,为一座四角飞檐翘角墓亭,并为其父母墓上置了雕阿文祷词的大石磙,同时建有礼拜堂,沐浴房,颇具规模。
有关哲罕忍耶的功修、操守、干办,《宣化岗志》,《哲罕忍耶史》等著作中都已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在叙述。
清乾隆年,穆氏家族已是平凉城比较有名的大户,经商的、行教的、务农的等。先贤和卓宪章兄弟二人,兄弟焕章亦是有德才的阿訇,善于经商。于城里头月王楼子经营着商铺,城外管理着多处水磨(用来磨面和提灌浇地),耕种着大量河滩地,故有“穆河滩,单半川,糟马家有钱干撩乱”之谚语。
近百年来,这些为宪章父子能安心学习和与道祖论道期间,教经授徒之时,尔曼力费用及修建拱北与清真寺及其它设施,提供了经济保障。
这一时期平凉两姓马家(行医世家马先生家,阿林倍出马阿訇家)是和卓宪章一族的忠实追随者和支持者。同治年前城里头的相陇古清真寺、东关毛家洞清真寺等,是哲罕忍耶门宦著名的清真寺。回民公墓在西门外干沟河滩,称西梁墓地。
乾隆四十六、九年事件中,平凉城里头回民未能幸免,逼迫迁出城里,住东关鳖盖梁(后称鞭杆梁、谐音、可能是为避嫌)今解放路口至上寺台小学一带。
和卓宪章之子穆述祖,被称为平凉大师傅,经名:麦哈目德,受父亲真传,对教门认识深刻、虔诚。为人忠厚,淡泊名利。履行遗训,教经育人,传播教门,照看祖坟。并履行着陇东等地的教务,然时局所迫(官府禁止传播新教即哲罕忍耶,对新教徒严加查办,时灵州太爷马达天和部分追随者被冲军发配吉林船厂)不易张扬,处世低调,谨慎行事,以保身续教,同时不负重望,将五个儿子全部培养成守规、勤劳的知名人士或大阿訇,著名的有三子生华,四子生辉和五子生果。麦哈目德归真于八月二十五日。
先祖遗迹
经堂教育先驱 民族起义领袖
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家先贤和卓宪章之孙穆生华,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1870)甘肃平凉人,先祖系波斯人,元朝时受遣来华传教的学者,据史料记载其曾祖是清康熙年,穆宪章,穆焕章二贤之父,是位精通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大毛拉,被众穆斯林称为大伊麻目阿衡老人家。
生华在先辈的教导和祖训的影响与耳濡目染中,自幼刻苦攻读伊斯兰教经典,天赋聪慧,立志宏扬伊斯兰文化,振兴民族精神,逐遍访名师,虚心求教,集众家之长于一身。
清咸丰年偕同四弟生辉前往伏羌(甘谷)南关马二阿訇处(人称关里爷)求学深造。博览群经,论述精辟,并善长阿文书法,抄写经文,有不少流传民间。结业穿衣后,受聘于秦安莲花城扬家店开学,同时接受马化龙委任,为甘谷、张川、通渭、秦安、静宁等地的“热依斯”(主持教务,代为传教者)和其弟生辉行教于陇南陇东平凉各地。
为了继承和发扬经堂教育传统,培养伊斯兰教人才,于清咸丰中期在莲花城设堂讲经。传授知识,广收门徒,系统的讲授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并对各经见解深奥,故名气与日俱增,各地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接踵而至。顿时莲花城成为颇具影响的经堂教育在陇南的传播中心。
平凉的苏阿訇,陇南的张满拉是其得意门生。从这里结业穿衣的阿訇大多数被聘请到龙山,张川等各坊清真寺开学执教,从此经堂教育在张川地区传播。
“经堂教育在张川扎根百余年来,培养了有回族教育家庞士谦、马德清、张宏宝、马乾三、马良骏、穆忠阳等一批学有成就的大阿訇,是张川经堂教育的典型代表,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推动了各地经堂教育的发展”。如小马阿訇在新疆等等。
生华主持经堂教育以来,他的才华、人品、做为、受到人们的赏识。所到之处得到群众热忱欢迎,待为上宾。同时生华兄弟也喜爱这里的风土人情,于是娶妻成家,暂定居在莲花成的扬家店子。被人们称为平凉穆三爷,亦称为扬家店子穆三爷。
满清王朝于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着重在回汉两族之间挑拨民族矛盾。对回回实行民族歧视与压迫,他们的宗教策略是:“提高喇嘛教,压制回教,以制造蒙、回矛盾,又采取“助旧教,抑新教”,实现其所谓“以贼攻贼”的恶毒目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161页。
清府官吏“偏袒汉民,凡争讼斗殴,无论曲直,皆压抑回民”。《临潼纪事》(回民起义)卷3第17页。团练趁机兴风作浪,放出“秦不留回”等谣言。《华阴县续志》卷7.(艺文志)。
这些使得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回族人民生活甚至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终于在同治元年爆发了陕甘回民大起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天津《竹园白话报》上,分析了清代回民起义的原因就在于“不懂宗教之地方官所逼而成,官逼民反,势不能不反”。
列宁曾说:“一切民族压迫都势必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反抗趋势,都是民族起义。”
《列宁全集》23卷第55页
国父孙中山曾说:“回族在中国历来所受压迫最甚,痛苦最重而革命性最强”。
毛泽东同志也对回族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回族人民在中国历次革命运动当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太平天国时期”。
咸丰至同治时期,清府更加腐败不堪。贪官污吏,民团乡绅,敲诈勒索,民族压迫,宗教歧视,各地百姓苦不堪言,回族群众遭遇更惨。
生华阿訇经常东到张家川、龙山镇,西至通渭、甘谷等地游坊传教。对各地回民受到压迫欺凌和苦难生活目睹耳闻,对此种境况深感痛心。
同治年初,太平天国起义军波及陕甘地区,云南回族起义风起云涌,陕西回众逼迫揭竿而起,这给生华很大鼓舞。同时清水的李得仑,固原的纳三,海原的田成吉,同心豫旺的马兆元等人也就地准备举行抗清起义。
这时宁夏金积堡马化龙(十三太爷)派长子马耀邦偕同心王家团庄的阿訇王大桂,来到莲花城和穆生华商议抗清起义事宜,约定同治元年秋天,马耀邦从灵武出兵南下,穆生华从莲花城带人北上,会师固原,同取平凉。
生华一面部署行动计划,准备旗号,器械及文书告示,一面派其弟穆生辉到甘谷、通渭等地发动布置起义。正在积极准备期间,云南杜文秀通过马世麟(道祖之孙,马化龙在云南的热依斯)派精通武术的纳尚邦一行人到金积堡联络马化龙商讨起义之事,马化龙遂派纳尚邦作穆生华起义军的先行者。
同时,太平军遵王陈得才,扶王赖文广派出一位湖南籍的汉族秀才柳师爷帮助穆生华出谋划策,组成南八营,(张川营,李得仓为首。甘谷通渭穆生辉为首)以莲花城为基地,准备起义。
时因局势所迫,仓促中于同治元年夏在莲花城举旗抗清。起义时出了“安民告示”:“不许烧杀抢掠汉、回群众,仇恨只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回汉本是一家,照常亲爱,如有犯者绝不饶恕”等。封柳师爷为军师,穆生辉,纳尚邦为义军首领,张满拉等为先锋。首战击败了清军和团练的截击。继而攻克了秦安、秦洲一些堡寨,一时声势大震。
浩浩荡荡,风烟滚滚。苦战静宁扯扯塬后,袭击团练头子土豪恶棍王瞎熊的堡寨,夺得了大量的物资和器械,充实了给养,激励了士气。遂向平凉、固原进军。
先祖遗迹
秋天将至,仍不见友军马耀邦出兵南下会师。马化龙本想约穆生华拿下平、固后和宁灵连成一片,作为联合抗清的统一阵线。但这时穆生华等人只能孤军作战。
其实在莲花城未起义之前,平凉知府田寿增,恐平凉城内回民和陕西起义军有染,发生变故,抢先烧毁了城内清真寺,屠杀了城内40多户,三百余口回民,回族绅士糟宴礼和阿訇也未能幸免。因此激起了平凉城外新(时对哲派之称谓)、老(格吉木)教回族群众的义愤,伤害了城外一些无辜人员作为报复。这期间有人去莲花城告知了穆生华平凉所发生的情况,这才促使穆生华兄弟发动起义的决心。
同治元年十一月,穆生华率部到达平凉城郊时,受到平凉新老回民大众的热烈欢迎。生华当众宣称:“清军无故杀回烧寺,是朝廷的暴政,我们回民义军不能凭白无故的伤害汉民百姓”等言论,这样才使一些惊慌失措的汉民群众稳定下来,有少部分还参加了义军。
平凉守军早有准备,炮坚枪利,东西两路又有援军,初起义军设伏击败了东路千余团练。在平凉城争夺战中“清府团练显然知道了对手的故事,于是摧毁了平凉拱北。”
西路团练乘机荡平了穆生华的祖坟平凉拱北,其两位兄长之一也被清军所害。(归真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八日),生华悲痛欲绝,但为顾全大局,又在柳师爷等人开导下,未感情用事。然而祸不单行、福无双至,在攻城时,清军击中大教场义军的自制炮弹,发生大爆炸,城内清军团练乘机冲出,义军损失严重,士气受挫,生华遂决定整休攻打固原。
义军到达固原,联合纳三所部,乘过年之机,串通城内回民妥师,赚开城门。于同治二年除夕占领了固原州城。精兵点将,组织义军两万多人,第二次攻打平凉。四月在泾河沿击败清军总兵熙麟的援军五千余人,对峙三个多月,于八月十五日用地雷轰倒了一片城墙,一举攻克陇东重镇平凉府。
在柳师爷的建议下,随即在平凉建立“成正”帅府。(后欲在固原备料建筑王府)。以大明崇祯为纪年,自任“扶明抗清平南王”。乘势占领陇东各地,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战斗始终如一,显示了名族气概。
正如左宗棠在奏折中所说:“穆三一股最为顽固,招不投降,战则我军一时难以取胜······”。同年十二月和陕西回民义军联合成一片,控制了陕甘交界和甘肃东部大部分地区,保护了陕西回民义军二次反陕失败后残留的义士。
同治三年清府调集雷正琯、陶茂林率大军进攻平凉,义军腹背受敌,六月平凉失守。与此同时,固原守将张宝隆(王大桂外甥)降清。在平凉四十铺大叉河一战中,云南纳老八(纳尚邦)不幸阵亡。
这时董志塬义军告急,同治四年生华率部解救被围困在董志塬的陕西十八大营义军。时白彦虎部驻西峰鄢地凹,穆生华部驻彭原,杨文治部驻董志镇等,联合陕甘义军共同抗击清军。同治五年组织义军攻入凤翔,岐山各地。
同治七年先后与陕回退至金积堡。这期间军需不能及时补充,南八营义军怨声四起,士气低沉,事业无望,生华逐犹劳成疾,于同治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归真灵武。时四弟生辉驻守通渭,闻兄长病故,星夜赶赴灵武,殡埋兄长于金积堡,率南八营余部南下,期间将一部分多斯梯遗留在固原、三营、西吉、沙沟等处。转战于甘谷、通渭、陇西一带。
清军雷正琯、曹克忠由陕入甘,攻克张家川。同治七年夏,义军生华部下李得仓部在穆家营(今西吉)投降,苏尚达在萧河城投降。清军分三路会攻甘谷、通渭、陇西义军根据地,生辉孤军奋战,众寡悬殊,拒不投降,惨遭凌迟酷刑而告终。
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十九日,生华、生辉、生果全府老少三十多口被清军杀害于平凉西门外干沟河滩。生华之子穆凤娃、生辉之子穆哈毕被清军凌迟,年幼者被发配新江、闽、广等省充军。在清官府两年多的善后案中,生华家族、马化隆家族及陕西十八营部分义军头目、义士及眷属整体或零星被屠者,陆续埋于拱北周围。
每逢正月,各地烈士后裔前来拱北墓群,诵经悼念,再去泾河滩牢狱摸墙击首哭诉哀情,尤其生华之子舍目苏(穆静轩)嚎哭极为惨痛,年年如此。后牢墙被夷平,但哭河滩依旧。因时渐远,古地变异,便以拱北为纪念之地。
善后中,清府将南八营剩余的大部分人安插在化平(今泾源县)黄花川一带务农,陕西部分被安插在泾源、平凉南北二塬、大叉河沟等地务农。自同治十年后和卓宪章遗留的房产无人居住,被做为封神庙,后改建为学校,今上寺台小学所在地。
《心灵史》说:平凉太爷穆宪章的后裔穆生华,曾经建国改元,是哲罕忍耶史上唯一曾称王的人物,他的阵营中有太平军派来的人员,也有云南回军派来的人员,穆生华自称“抗清扶明平南王”。先破固原,再占平凉,席卷了陇东各地,显示了哲罕忍耶平凉教众的一切实力、愿望、事业的顶点和念愿的局限。也许这是“平凉”的第一次亮相出世,道祖马明心把衣扎孜传给平凉之后,平凉太爷穆宪章的使命便仅仅是守密,为了信仰,衣扎孜传向宁夏银色的川区,此后,繁盛便也离开了平凉。如果平凉太爷的后人们不抓住历史契机争战的话,所谓平凉在神圣究里中的意义就要消失了。
平凉三太爷穆生华病逝,葬于灵武一带,终年五十岁,其兄弟穆生辉率南八营残余出金积,再回故乡转战。同治七年,南八营大帅李得仓投降,穆生辉继续战斗,兵败后牺牲,教内后尊称平凉四太爷,葬于莲花城拱北。
另一兄弟穆生果,在同治回民战争失败后,被左宗棠清军解回平凉城。同治九年正月十九日,穆生果及全部被俘穆姓家眷以及金积堡解出回民中混藏着的马化隆族人家眷,共三十余人,全部被公家杀害于平凉西郊,埋于平凉拱北。
劫难中穆生华的一个儿子逃过了杀戮,改姓异名,远去四川,后来又被哲罕忍耶秘密接回张家川,民国年间返回平凉。今天,平凉拱北的穆阿訇就是他的后裔。
光绪年,哲罕忍耶穆勒什德级人物全部两姓三家的幸存着——马明心道祖后代马元章、马化隆十三太爷后代马进西、穆宪章平凉太爷后人马舍师傅(穆静轩,又名马三阿訇),均已被李得仓秘密安置于张家川。
张家川在同治十年大屠杀后窝藏了哲罕忍耶全部两姓三家各支导师后裔,这一点在长久的时间淘涮以后,现在已经是一目了然了。
1987年冬,我如一个远道而来上坟的农民,来到了平凉拱北,晨起即雪,奇冷袭人。平凉南台子小巷里冻土焦黄,白雪冷而干燥。拱北静静的占着一角小院,簇拥着一丛黑柏,大雪纷飞不已,洗时雪片落在裸身上。那位穆阿訇为我指点着,白雪凸起的土堆里,前辈的灵魂似醒似睡。听着熟悉的也门调的章节,雪仿佛在视野里神秘地舞蹈。我回忆着平凉太爷和他的一门穆姓,回忆着他们的事迹。我的祈求的掌心里,有几片雪花同时落上,并在一瞬之间融化了。
改革开放后,我(作者)和祖父数次奔金积堡上坟。茫茫沙滩,一片荒凉。坟堆高高低低,放眼望去,哪一座才是承载着这不屈骨、民族魂的宝地呢?我一脸茫然,几移脚步,凝心更重。
正当这万籁俱寂之时,冥冥中似有声音在说:中心那座便是。蓦然惊起,复又寻视一番,我想这每一个坟墓里都埋有他的忠骨。于是捧起我沉重的双手,虔诚的祈祷着······。
同时我们亦多次赴秦安莲花城上坟悼念,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希望真主升高他们及众多斯梯的品级。
张承志先生题词
相关史料
《左宗棠全集》
审明叛逆穆生花眷属按律拟折
清同治十年(四月初八日)
奏为审明叛逆穆生花、穆四、穆五等眷属、按律议拟、请敕部核覆逆行、恭折驰陈、仰祈圣鉴事。
窃臣前将叛逆穆生花自尽,搜索穆四、穆五军前正法各情,于同治十年三月初三日奏报在案,并声明俟黄鼎将逆眷解齐,再行分别拟办。拜折后,臣恐解到难民或有逆属隐匿在内,即饬委员认真查讯,嗣据委员禀称,在各起难民内查出穆生花之妻穆马氏、妾穆米氏、子穆风娃、穆马十、女海儿迷、花儿、五儿、哈儿蛮、穆风娃之妻穆杨氏、穆马十之妻穆王氏,穆四之妻穆王氏、子穆哈闭、穆买四、穆哈闭之妻穆马氏、穆五之妻穆张氏、子穆蛋儿、穆摆开、并雇工等八名、共二十五名口,一并拿获、禀请核办前来。臣以穆生花等眷口既经黄鼎等看押,何以平凉查出多名,不胜诧异。当饬黄鼎将所押逆眷迅解来平,以凭审办。嗣据黄鼎将所押逆眷十三名口解到,委员提审。据平凉查获穆生花等眷口供称、穆四、穆五正法后、该逆眷等自知情罪重大、变易姓名混入各起难民,解来平凉,希冀安插幸免,并供认穆生花、穆四、穆五传习新教、屠城戕官不讳。黄鼎解到逆眷内,仅穆四之妻穆扬氏一名系属真犯,馀皆亲属,雇工冒名顶替。回情狡诈,至于此极!
查穆生花,穆四,穆五皆系叛逆首犯,其眷口自应照谋反大逆例分别问拟。除穆生花上年仰药自尽,穆四、穆五军前尽法惩处,毋庸再议外,穆生花之子穆凤娃,穆四之子穆哈闭二名,应照谋反大逆子孙年十六以上缘坐例办理。臣于定拟后,即监提该二犯正法,其穆生花次子穆马十,穆四次子穆买四,穆五之子,穆蛋儿,穆摆开等四名,俱年在十五岁以下,讯明实系不知谋逆情事,应照谋反子孙实系不知谋逆事情者,无论已未成丁,均解交内务府阉割,发往新疆等处给官兵为奴例,解交内务府照例办理,穆买四,穆蛋儿,穆摆开三名俱年在十岁以下,应照例牢固监禁,俟年十一岁时再行解交内务府照例办理。查新章,发往新江之犯。俱改发黑龙江,黑龙江现有新教之党在彼传教,应改发闽、广等省。给官兵为奴。穆生花之妻穆马氏,穆四之妻穆王氏,穆五之妻穆张氏,穆生花之长女穆海儿迷,三女穆五儿五名,系反逆之妻女,俱应缘坐,应照嘉庆十九年山东反逆案,发闽、广等省驻防为奴,穆生花之次女穆花儿,四女海儿蛮二名,讯系自幼过房与人,应照过房与人不坐例,免其追坐。穆生花之妻穆米氏,穆四之妾穆扬氏,穆生花长子穆风娃之妻穆扬氏,次子穆马十之妻穆王氏,穆四之子穆哈闭之妻穆马氏,俱系反逆之妻,亦应缘坐,惟讯供皆系抢掳霸占而来,查反逆案内未载抢占妇女免其缘坐明文,惟强占良家妇女,律内无论为妻妾及配子侄,除本犯科罪外,妇女不坐,离异给亲,即应断离,是与该犯已无名份,应传其亲属具领择配,其讯无从逆之雇工,戚属人等,均发交平凉县安插,是否如斯?请旨敕部核复遵办。其应行监禁各犯,仍发交陕西臬司衙门分别办理。
除将该犯姓名,年岁开单咨送军机处,刑部查照外,谨恭折驰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施行。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刑部议奏”。 钦此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弘扬伊斯兰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