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泾源的回族媳妇儿登上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舞台刷爆朋友圈
中穆网消息,近日,宁夏回族媳妇马慧娟参加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演讲视频刷爆了穆斯林朋友圈,一个农村的打工妇女,缘何能参加一档收视率很高的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从来没出过远门,看着远去的鸟儿,无比艳羡它们的自由,也把去看外面世界的精彩,寄托给鸟儿,让它们替我看看。”7月15日,马慧娟身着民族服饰在《我是演说家》第三季节目中,用朴实的语言向全国观众讲述自己通过手机追逐文学梦的历程,成功晋级下一环节比赛。截至目前,该演讲在腾讯视频播放量高达119.8万,遥遥领先于其他选手。7月16日,马慧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不敢妄称是作家,只是喜欢捣鼓文字,我是一个农民,不会幻想上了一个节目就能改变什么。”她只想好好生活、踏实写作。在此,我们祝福马慧娟在节目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以后的生活条件能得以改善,用写作改变苦力生活,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马慧娟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演讲视频:《西北村妇的小梦想》
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y0020eud7x2&width=670&height=502.5.5&auto=0
马慧娟个人简介马慧娟,笔名:溪风。回族,1980年出生于宁夏泾源县,初中毕业,2000年迁居于红寺堡开发区。以种地打工为生,2010年开始创作,2014年12月《黄河文学》首次刊发《我们苦中作乐的生活》散文作品,在《老龙潭》、《罗山文苑》,《葫芦河》等刊登了数篇作品。
马慧娟闲时作文马慧娟作品:《剪羊毛》《被风吹过的夏天》《乡愁》《农闲笔记》《熬煮的光阴》《罗山脚下的女人》《行走在春天的风里》等
6年来她按坏了7部手机,以网名“溪风”写出了40余万字的作品。把玉池村的村民,打工的回族女人,盖房、相亲,红寺堡的风,流浪狗等都被马慧娟写进文学作品里。
她是村里第一个‘玩手机的女人’头裹粉红色头巾,脚穿黑色布鞋,粗裂的双手拿着铲子,一下一下将地上和好的水泥铲进桶里……见到马慧娟时,这个36岁的回族妇女正在给村上的清真寺修水窖,从早上7点到晚上6点,忙碌一天能挣100元。
15年前,马慧娟一家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移民搬迁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与其他20多万移民在罗山脚下、黄河岸边的一片荒漠上扎下根来,种田、养牛、养羊、打工成为她的生活常态。
“我们这里回族女人的生活状态就是一直在奔走,睁开眼就忙东忙西,要种地、喂牛、养羊、伺候老人、看顾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农闲时还要去打工贴补家用,苦吗?肯定苦啊。”她说。
“这些劳作之苦也算不得什么,可心灵的孤独是我所不能忍受的。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书读得多了,思想更孤独,我们村的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低,借本书比借钱都难。周围没有人认可你,你也就无法把思想交流出去。”马慧娟说。
2010年,马慧娟偶然从侄子那里得到一个QQ号,有了自己的网名“溪风”,开始将自己10多年来的观察和感悟写成文字发表在QQ空间里,这一举动使她找到了与外部世界交流的空间,一批国内外“网友”经常给她留言,对她的写作给予评价。
于是,打工间隙,她坐在田间地头写;做完家务、喂完牛羊,她坐在自家屋檐下写;有时灵感上来,三更半夜她趴在炕头上写……文字也从几十字的“说说”发展成几百、几千字的随笔和散文,每一个字都是她用拇指在手机上敲打出来的。
马慧娟用的第八部手机,是她用1300元稿费买的,在手机屏幕的下方经常打字的区域,因为用得过于频繁,全是被手指磨损的点点。
“在农村,一个女人一天到晚低头看手机,闲言碎语是很多的,说你不安分。另外,掌柜的(丈夫)意见一度也很大,有段时间我都不敢当着他面用手机写作。还有一段时间因为流量费太高,还停止过一段时间的写作。”马慧娟说。
直到2014年底,QQ好友祁国平帮助她投稿,在《黄河文学》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编辑部给寄了930元稿费,才得到丈夫老咸和其他村民的认可,此后,马慧娟才敢“明目张胆”地在手机上自由写作。
马慧娟的书屋
如果说现实生活中她是孤独的,那么在网络世界里,她的思想得到了“认可”,情感得到了“共鸣”,这支撑她坚守一个文学梦。
一位湖南的大姐3年来每年为马慧娟充1000元话费,只因不想她“因付不起流量而不敢写”;一位江苏网友给马慧娟寄来2部手机,只因她手机坏了一个月没有在QQ空间更新作品;还有网友给马慧娟寄来各种各样的书籍,只因她说“这里借书比借钱难”……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溪风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溪风你真棒!”“西北的女子,历尽风沙洗礼,练就一身的顽强与执着!你能吃大苦,耐大劳,你是有韧劲的,你是催人奋进的”……在马慧娟的QQ空间里,这样的鼓励随处可见。一起..转. .发,一起为她喝彩!
马慧娟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录制现场请为马慧娟的梦想点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