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马正学教授: 太统崆峒山遍地都是“宝”

2017-04-04 秦玉龙 平凉日报 中穆平凉社区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清真艺术 | 阿訇

【人物】马正学:最爱飞禽走兽毛毛虫

【人物】平凉籍著名回族书法家马耀南

【艺林清风】序

弘扬和保护回族传统优秀文化

【喜讯】平凉回族武术家在四届运会展雄姿

【人物】平凉当代回族武术大师——马明星

【精英】崆峒功夫传人:白义海

人物‖平凉著名回族书法家丁仁杰

民族艺术‖穆斯林书法家丁培兴艺术简介

【民族艺术】平凉最“牛”气的农民书法家——海新安

【民族艺术】阿文书法家——马贵元阿訇

【民族艺术】阿文书法家 黄金广

【民族艺术】阿文书法家——马炳亮阿訇

【民族艺术】阿文书法家——马鸿杰阿訇

高杰:一个尚未笃信宗教的汉族人心目中的麦加朝觐

【平凉人物】民间音乐人——马湘平

于付成:孜孜不倦的阿文书法探索者


人物简介

 马正学,男,回族,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白庙村人,生于1953年7月。1978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学专业,1986年至1989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进修。从1978年至今一直从事动物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现为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会员,中国原生动物学会会员,甘肃省动物学会会员,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理事。主要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西北地区土壤纤毛虫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等一批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他致力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人物】

马正学教授: 太统崆峒山遍地都是“宝”

2017-04-01 秦玉龙 平凉日报


  记者获悉,由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正学主编,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单位协作完成的《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多样性与保护》专著,分上下两册,全文150多万字,今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陇东地区惟一的自然保护区,分布着金雕、黑鹳、大鸨、林麝、梅花鹿、长叶头蕊兰、毛杓兰等数十种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更是不胜枚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和“生物基因库”。





历时10年完成专著揭秘太统崆峒山珍稀动植物

1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丰硕的成果,凝结着专家学者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才智!”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君盛如是说。

  张君盛所说的马教授,就是《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多样性与保护》一书主编马正学。现年64岁的马正学教授,出生成长于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白庙村,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会员、中国原生动物学会会员。从1978年至今,他一直从事动物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西北地区土壤纤毛虫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等一批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

  自2006年以来,马正学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耗时10年时间,在保护区全境系统开展了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保护现状研究。新出版专著中记录了保护区分布的维管植物1412种,其中野生种类1191种,栽培植物221种,发现保护区新记录属82个,新记录418种(其中包含甘肃省新记录7科25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2种,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植物近600种,古树名木620株。同时,书中记载脊椎动物297种,隶属于28目80科193属,发现保护区新记录95种,占动物总种类数的32%。属于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7种,其中一级有6种,金雕、黑鹳、大鸨、豹、林麝、梅花鹿。二级有31种。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80种,中国特有动物28种。另外列入国际公约的有20种,列入国家保护协定的有31种。马教授表示,以上在保护区分布的生物资源,绝大多数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半干旱地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也就是本土物种。

  马正学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说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生态系统、稀有野生动植物、古文化遗迹和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动植物种类丰富,是一座“天然植物园”和“生物基因库”,也是平凉打造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


动物学家情系家乡30多次深入保护区实地科考

2




  2011年,记者第一次见到马正学教授时,他略显稀疏凌乱的头发,黝黑的皮肤,被紫外线晒得通红的鼻子,以及一身随意简单的衣着,让人很难把他和钻在象牙之塔里的大学教授联系在一起。然而,接下来的几天里,当记者跟随马教授一行深入到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科考时才发现,这位至今依旧乡音未改的动物学家,一年之中有大半时间,徒步穿行在大自然之中,与动物亲密接触。他的足迹踏遍了省内、国内一些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

  10年前,马正学教授带领几名研究生回到家乡平凉,开始了对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现状调查研究。10年来,他先后30多次深入到保护区,采集了大量动植物、土壤标本,带回实验室研究。同时,他还担负着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培养科技人才的重任。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管理局科研队伍茁壮成长。科研管理科科长张亚莉等人作为马教授的得力助手,全程参与了专著的野外科考工作,并负责编写专著第七章和第八章,完成了11万字的编写工作。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展厅里,摆放着马正学教授亲手制作的动物标本。栩栩如生的苍鹰,羽毛鲜艳的红腹锦鸡和环颈雉,还有各式各样美丽的蝴蝶,都是马教授这些年来从自然保护区采集回来的样本。

  据悉,这些年他和弟子每年要回平凉四五次,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进入保护区采集生物样本,进行科学研究。马教授自豪地说,“保护区24万亩163平方公里,我几乎都走遍了。”

  他表示,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在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可以排名前三。森林覆盖率对调解气候环境,改善空气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涵养水源,增加雨水量都大有裨益。而生物多样性则对防治当地病虫害发生,推动旅游业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花甲教授老当益壮一生最爱是飞禽走兽毛毛虫

3




  据马教授讲,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在上大学之前,他对什么是生物学完全没有概念,但却阴差阳错,上大学后被分到了生物系,注定了他一生要与飞禽走兽毛毛虫打交道。

  6年前,记者与马教授及其弟子去崆峒山自然保护区采集昆虫标本。在崎岖的山路上,他拄着一根树枝做成的“拐杖”,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一点也不像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下山的时候,记者双腿犹如灌铅,腿肚子疼痛难忍,实在追不上马教授了,就在半山腰找了一处阴凉地坐了下来,边休息边对他进行采访。

  “他只爱飞禽走兽毛毛虫,对动物的了解胜过对人的了解!”这是马正学的老师、平凉崇信籍植物学家晏民生教授对他的评价。

  这一点,记者在跟随马教授野外考察时得到了印证。穿行在崆峒山茫茫林海里,沿途的美丽风光对他来说,远没有附着或隐藏在树干上、草丛里、泥土下的生物更吸引人。马正学认为,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是在它所适应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从事宏观生物学研究,无论是分类、区系、生物地理,还是行为、生态、资源利用和保护等等,都需要到野外去实地考察,采集标本,收集资料,发现新问题。作为动物学家,他遵循“到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去探索真知”的研究理念。在师大任教期间,他先后进行了近百次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标本,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动物分布和生态资料。几十年来,他走遍了西北地区以及西藏、云南自然保护区的山山水水,对动物区系的形成和格局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今虽已年逾花甲,但马教授却依然雄心不减当年,他给自己拟定了一个“三年计划”,内容涉及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及可利用资源、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评价、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环境评价、有害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保护等研究领域。

  他向记者坦言,趁着自己现在腿脚还利索,还能翻山越岭,要抓紧时间来完成野外科考学术研究,为保护家乡的秀美山川,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白庙塬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8月上旬的一天,记者与马教授及其弟子去崆峒山自然保护区采集昆虫标本。在崎岖的山路上,马正学教授拄着一根树棍做成的“拐杖”,健步如飞,一点也不像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下山的时候,记者双腿犹如灌铅,腿肚子疼痛难忍,实在追不上马教授了,就在半山腰找了一处阴凉地坐了下来,边休息边对马教授进行采访。

     现年58岁的马正学教授,是崆峒区白庙回族乡白庙村人,兄弟6人,父母都是农民。马正学小学、初中都在家乡读书,在平凉四中读完三年高中。他说,高中毕业那一年是1972年,当时尚未恢复高考,18岁的他又回到白庙塬,边在生产队劳动,边复习功课,直到1975年。那一年,作为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幸运儿”,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甘肃师范学院(现西北师范大学),学习生物学专业。作为白庙原上有史以来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马正学成了乡亲们眼里的“新闻人物”,家里每天都有人来看大学生,那份自豪和成就感,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后来,马正学的六弟也考上了西北师大,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省水资源局工作。马家在白庙村是大户,一个农家供养出了两个大学生,一时间在白庙塬上传为美谈。

     马正学坦言,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在上大学之前,他对什么是生物学完全没有概念,但阴差阳错,上大学后他被分到了生物系,注定了他一生要与飞禽走兽毛毛虫打交道。

     上大一时,正处于“非常时期”,学校上课也是时断时续。马正学与同学们响应“上山下乡”号召,被派到靖远县分校农场种地,直到1977年才回到师大继续学习。1978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马正学正在为选择什么职业发愁时,突然接到了师大“留校任教”的通知,让他教生物学。198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进修了两年,又回到母校继续任教。1996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8年,晋升教授职称。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 弘扬伊斯兰正能量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