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有什么用?不如找个人嫁了?”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后台回复“冬令营”,走好入门第一步
后台回复“复试训练营”,一举纵横笔试面试
后台回复“全程班”,明年此时青云上
01
两年前,我遵循家里的安排出国留学读研,虽然是个水硕,但是研三也是忙得焦头烂额,各种事情、考试、论文都要应付,突然这个时候,他闯进了我的生活,他是我们家给我安排的结婚对象。
他的出现把我原本就手忙脚乱的生活搞得一团乱麻。某一天,他说漏嘴了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家早在一年多前就破产了,只是我太关注自身,没有发现他们的遮掩和破绽。我留学的费用都是爸妈存得最后的教育基金,他们利用时差和距离,为我编织了一个极具欺骗性的梦境,打造了一个巨大的“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该理论是由美国评论家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针对大众传播有可能“歪曲环境”的负功能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
(1)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现实环境(客观世界),一个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虚拟环境(主观世界)。
(2)拟态环境是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而人们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则相对大大缩小。
(4)当媒介(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不仅如此,人们还将视之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结果难免制造出一幕幕悲剧。
02
我是24级的考生,考研结束以后我决定把这个故事发出来,考试前两个月,我谈了一年多的男朋友劈腿了,劈腿对象主动加了我的微信,来宣示主权,我当时一直在背书和参加各种模考,本来不想搭理他俩,结果劈腿对象竟然把我们的聊天记录发到了校园墙上。
最开始还有一些人为我说话,结果没想到劈腿对象找了一群朋友在评论区发声,最后我这个受害方以及支持我的其他人也被迫沉默,不敢发言了,反倒是那个渣男和他劈腿对象的声量越来越高。
现在想起来,我只能说,呵呵,“沉默的螺旋”真可怕。
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1974年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提出。该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下,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强势观点大声疾呼弱势观点保持沉默这样的现象不断自我循环,一方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可能吞下自己的观点,保持沉默,从而进入螺旋循环——优势意见占明显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意见从公共图景中完全消失,并且缄口不言,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沉默的螺旋的过程”。
三个命题: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害怕被孤立而趋于优势意见。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优势一方大声疾呼,弱势一方越来越沉默。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
四个假设:
“沉默的螺旋”理论暗含以下四个假设:
(1)社会向有偏差的个体施加被孤立的威胁;
(2)个体能不断感受到被孤立的恐惧;
(3)出于对被孤立的恐惧,个体不断努力估计意见气候;
(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沉默螺旋出现的条件:
沉默螺旋的出现,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
(1)群体对个人的排斥,只有涉及道德评价和价值评价等极具争议的问题时才会出现,从而引发沉默的螺旋;
(2)大众媒体的意见要具有共鸣性,如果在某个问题上媒体的意见不一致,公众无法明确地感知到“主流意见”,也不容易出现沉默的螺旋;
(3)如果个人所在群体或参照群体能够为少数意见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会减少沉默螺旋出现的机会。
理论变化:
(1)少数派意见表达的公开化
新媒体的普及和匿名化,使劣势意见得以公开表达,会使得优势意见的影响越来越小,劣势意见的影响则会越来越强,甚至改变优势意见的原有地位。比如在人肉搜索事件里,持有劣势意见的少数派是敢于在“优势”的大众意见中发表自己意见的。
(2)“反沉默的螺旋”的出现
网络舆论的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面对同一事件,意见的表达也更加多元化,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有太多不可预测的内容。“沉默的螺旋”可能形成观点,反“沉默的螺旋”可能形成观点,而观点和观点之间可能是完全相反或相对的。
03
有些亲戚能不能有点边界感!!!我考研期间,家里有亲戚一直对我指指点点,还说让我毕业了找个好人家嫁了比考研强多了,我当时气炸了!转头发朋友圈吐槽,结果不少人都安慰我鼓励我。
朋友们都说根据以往的相处,我很适合继续深造;以前教过我的老师也给我发来消息,说在我们的相处过程当中,她认为我是一个很优秀、很有想法的学生,只要再多努努力,一定能够上岸的。于是,后来我调整心态,每天都对“镜中我”说一句,“今天你真的很不错”,最后我真的上岸了,把亲戚鼻子都气歪了。
“镜中我”:库利在 1902年出版的《人的本性和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因此,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主要观点: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形成主要机制是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总的来说,“镜中我”是自我认识的途径,也是“社会我”的必经之路。
04
考研的时候“塌房”了是种什么体验?从上大学我就开始追他,看各种演出视频,出的所有周边、代言、杂志基本上都买了,身边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我担是他,我还因为各种图文、视频剪辑产出比较多在超话成了“大粉”。
结果,那天我在图书馆正做题呢,朋友给我发过来消息说他“塌房”了,我一整个大崩溃!好家伙,周边全砸手里了,杂志白送都没人要了,只能论斤卖废品。当时调侃自己是大韭菜,结果真成既劳动产出又钱财两空的“数字劳工”了。
数字劳工:“数字劳工(digital labour)”一词,从谷歌学术中输入关键词得出最早使用这个词的传播学者是N. Dyer-Witheford在1999年发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说明了在电子游戏行业出现的高科技劳动力的男女分工以及地域分工问题。
免费劳动:
2000年,英国学者蒂兹纳·特拉诺瓦(Tiziana Terranova)也提及到digital labour这一说法,她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劳动问题不能仅仅用资本家剥削这样的逻辑来分析……网奴也不仅仅是互联网的一种劳工形式,他们更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关系”。她将这种劳动关系定义为“免费劳动(free labor)”。
数字劳工定义:
对于“数字劳工”的研究,传播学界一直都在讨论,但是对于完整的定义,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直到福克斯在其《数字劳动与马克思》(Digital Labor and Karl Marx)这本书中,对数字劳工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义:“数字劳工是电子媒介生存,使用以及应用这样集体劳动力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一个确定的职业,他们服务的产业定义了他们,在这个产业中,他们受资本的剥削。”
05
我弃考了。最开始决定考研就是面对着毕业找工作、考公、考研被迫做出的决定,备考的过程也很痛苦,结果突然有一天,我那个特别好看的闺蜜给我发消息说,“你来给我当助理吧”。
我当时心想,她又抽什么风,结果下一秒她就把和MCN签约的合同发给我了,顺带着发过来了一份劳务合同。好家伙,这网红经济算是让我蹭上了!我立刻收拾东西回宿舍美美躺平,立刻弃考。
网红经济:
“网红”是指利用各种社交媒体或者移动互联网络来展现自身,以实现自己的迫切欲求和愿望,从而吸引公众眼球并被网民广泛关注而走红的人。
网红经济则是指网络红人利用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快速地集聚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来进行网络宣传,并通过一定的变现渠道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从而使自身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
网红经济是粉丝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红经济的实质是注意力资源的货币化,它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吸人眼球的注意力经济。
MCN:
MCN,英文全拼为Multi-Channel Network,直译过来就是多频道网络,即一个联合诸多PGC自媒体,可以在制作、交互推广、合作管理、变现等领域向子频道提供帮助的组织。
在自媒体平台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将自媒体整合起来并扮演“经济角色”的组织都可以叫做MCN,相当于自媒体联盟。它既能让自媒体实现内容输出,又能帮助自媒体保持稳定的变现能力。
06
当初选完导师,我想着加上导师微信前,给导师留个好印象,于是火速搜索了一个看着十分乖巧的头像换上,然后去加导师的微信了。
导师通过后,我想着我一定要主动发消息,于是上去就给老师打招呼,并且字斟句酌:“老师,您好,很高兴成为您的学生……
希望未来三年能跟着您好好学习,还请多多指教”。发完以后,就美美去吃饭了,吃完饭一看,苍天啊,我都发的啥啊——“老鼠,您好,很高兴成为您的学牲……希望未来三年能跟着您好好学习,还请多多指教”。我一整个道歉的大动作,并且做一些“印象管理”工作,妄图挽回自己在导师心中的形象。
“印象管理”研究:个体向外在观众和内在观众呈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人们通过调控自己的仪表、体态、言谈、已得到被人乃至社会的认可、赞同,并期望起到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具体可以分为获得性印象管理和保护性印象管理等。
在网络的人际传播中,这样的表演与整饰也突出的存在着,甚至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人们可以更主动地进行自我形象的设计与控制,表演成分更多。
网络人际传播的印象整饰两种作用:
其一,在熟人关系互动中,打造有利于获得情感支持、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的个人形象。其二,在陌生关系互动中,塑造一种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
具体而言,网络人际传播中,个人进行表演和印象整饰的方法有五种:
(1)头像与昵称设置
(2)角色设定与扮演
(3)自我披露策略
(4)交流手段选择
(5)情绪表达与控制。
你考研中有经历或听过什么其他炸裂的奇葩事件吗?还是就特别平静的就度过了?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E
知知
小S
卷卷
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