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筑墙、广积粮,守住国家的生命线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04-25

- 1 -

农业,是任何国家的生命线。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并且基于本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发展了截然不同的农业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比如美国的大型农场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原住民基本消失,大量土地无人所有,地广人稀、千里平原,因此美国发展起来了极为独特的大型农场模式。一个农场主拥有上千亩土地,使用各种机械化工具包括飞机进行农业生产,在一个县乃至一个州整片整片种植单一作物,然后通过长途运输将粮食调往全国乃至全世界。
 

这样的模式特点是高投入、高污染、高风险、高补贴,劳动生产率极高但是土地生产率极低,是一种非常奢侈的生产方式,也只有美国玩得起。比如生产3亿吨粮食需要消耗6000多万吨石油、上千万吨钢铁、4000多万吨化肥、百万吨农药,如果全世界都用美国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全球一半的能源都要填进去,更不要说需要更多的土地。
 
以美国这样的模式,想要仅凭农业生产自身维持显然不可能,所以美国实施了规模庞大的财政补贴,这些补贴也就养出了极为特殊的农场主阶层,他们人数不过200多万人,但他们还雇佣了大量劳工,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非法劳工甚至是童工,导致了非常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美国大西洋月刊》发布的100年前美国童工照片。

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披露,美国约有50万名童工从事农业劳作,很多孩子从8岁开始工作,每周工作时长达72小时,每天劳作10小时以上也不鲜见。每年有10万名儿童农场工人在工作中受伤,儿童占农场死亡工人的20%。


而美国单一作物生产方式也导致极其脆弱,非常容易因为病菌大流行导致大范围绝收。比如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菌大流行,导致美国15%的玉米产区绝收;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美国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也导致土壤严重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这样的模式显然不是中国可以学习的,大农场需要搞,中国在一些地方也在开展,但绝不是美国式的粗放奢侈。美国之外其他几个国家的经验更值得中国学习。

 
比如日本的精细化农业。

日本的农田与中国南方比较相近,规模较小,小型农业机械比较盛行,日本在2003年开始执行“下一代农业机械紧急发展计划”,发展了数十种高性能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日本对本国农业采取了倾向性的保护,水果贵的印象主要是日本本土生产的,这也使得日本的农民大多是专业户,种草莓的、种番茄的、种水稻的、种花的等等,就一直种,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也更容易形成特色品牌。


当然日本这几年出现滥竽充数,比如把中国产的蛤蜊冒充熊本蛤蜊、长达5年拿中国鳗鱼冒充日本国产等问题不断出现,但这就是市场的问题了,毕竟贴个牌利润太大了,就算被发现了鞠个躬就行了。

工匠精神还是躬匠精神?

日本的农业思路非常适合中国一些有特色农业的地区,以专业化的生产形成经验,并且规模化,可以打造非常好的品牌,有了品牌就可以有品质区分、就能有溢价。比如小镇多次举例的“融安金桔”,我们脱贫攻坚往往整村整乡的推广同一种农产品,也在于此。
 

日本的精细化农业代表专业化的一种极致,而德国的数字农业代表未来的一种方向,这也是中国目前正在大规模应用的。
 
在德国想成为农民也不太容易,这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农业教育,还要持证上岗,以数字技术支持,可以实现对各种生产相关信息的精确采集,了解光照、温度、积温、生长状态监测、土壤水分和肥料分布情况等等,依托充足的信息支持,优化生产。
 
德国农民查询农田数据

德国的农业生产内化于我们熟知的德国“工业4.0”,就是依靠大数据和云技术应用,采集大量数据,由云平台对智能农业机械下达指令。
 
目前中国应用速度非常快,未来几年时间可能有非常大的变革,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精准农业等广泛应用,形成了智慧农业体系,而这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数字化或者说“互联网+”的一个分支。
 
其他各国的先进经验还有很多,也各有优势。比如荷兰科技应用的自动化生产、以色列精准农业的超高劳动生产率、法国的农业合作社等等,这些经验也都在中国不同地区应用。
 
毕竟中国人口太多了,耕地面积有限,吃饱不难,但是想要吃好,能喝上酒、吃上肉那就得费很大功夫了。
 
- 2 -
 
中国非常重视保护耕地,这些年来形成了一些政策,比如我们熟知的18亿亩耕地红线、基本农田制度、占补平衡等等。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即使在中国如此重视保护耕地的情况下,中国的耕地数量仍然在大量减少,而且呈现南少北增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优质耕地被替换成了低质耕地。现在一千多年南方农业生产更优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北方农业产量已经超过南方。
 
18亿亩耕地红线是怎么来的?
 
最早的正式出处是2006年“十一五”规划,提到“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换算成亩正好是18亿亩。这是根据中国粮食人均消耗和平均亩产,按照国家95%粮食自给目标,再考虑休耕、重大灾害、特发意外情况等调整得到的。
 
但是得非常坦诚地说,2006年的时候还没有进行全国所有土地的普查,当时的技术也达不到,后来国家利用遥感等技术对全国进行了土地丈量,2007年至2009年开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丈量实际耕地是20.31亿亩,而到了2017年启动2021年结束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时,耕地面积仅仅只剩下19.179亿亩。
 
十几年来,年年强调耕地红线,现在确实仍然在18亿亩以上,但是每年已经减少一千多万亩。
 
这里面当然有城市扩大的原因,但更关键的还是退耕还林以及一些地方大搞景观大道等其他非农用途,所以2020年新出台了《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六个禁止”,并且明确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在强化红线要求的基础上,2006年国家也配套实施了“占补平衡”制度,作为对工业、城镇化建设等占用耕地的补偿。
 
但是正如开头提到的,耕地南减北增、优质耕地被劣质耕地替代。从数量上,占补确实基本平衡了,但是质量大打折扣,大量平原优质农田被占,然后在荒坡、山地、偏远山村等补回被占的耕地,但是因为太偏远、土质太差,没几年就成了荒地。
 
所以这几年国家对弃荒抓得非常严,就是要从结果上遏制这种占补平衡跑偏的问题。
 
但是中国土地质量仍然在持续下降。比如按照《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中国所有耕地划分为1-15等,1等最高,结果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平均仅为9.96,质量相当之差,优等地仅仅只有2.9%,中低等高达70.49%。
 
与大家传统印象不相符的是,东北的耕地质量非常差,平均只有11.24。
 
这就是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中国连续7年粮食年产超过1.3万亿斤,是何等艰难?
 
- 3 -

土地质量差,那就要想办法提高,毕竟农业不仅仅关系到国家食品安全,还关系到数亿农民安身立命。
 
就算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城镇化继续,30年后估计仍然有2亿人左右生活在农村,需要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维生,更不要说现在。如何让农业产量提高、腾挪出更多的土地用于粮食之外经济作物生产,如何延长农业价值链条,把更多价值留在农村,让农民增收,这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潜力和上限。
 
有些居心叵测的人说什么国家补贴农业正说明农村没有希望等等,这种博人眼球的妖言实在害人。人口就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国家的发展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即使只考虑经济性,中国也需要大幅提高中国人的消费能力。
 
到现在中国14亿人,消费市场规模还不如美国3亿人,核心就是收入太低,尤其是农村农民收入太低,这就是国家一定要大搞乡村振兴的根本原因。但,乡村振兴确实有门槛,不是脑子一热就能去做的,需要资金、技术、认知,更需要能吃苦,这个先不展开。
 
说回土地质量。按照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指标,包括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等因素,那就针对这些因素中薄弱的进行针对性提升。
 
但是改善土地质量需要大量资金,大体上一亩地需要投入1000元进行改造升级,一般农民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一亩玉米一年也就赚这些了,还不说生产的成本和工费。
 
所以,必须国家出手,还要发动社会资源。这里面有非常大的政策空间,一些企业已经投入进去,开始申报高质量农田建设项目。

比如一些投资者,租用1000亩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本来就就要投入大概100万元用于农田升级改造,这样才能确保产量稳定和现代化生产。但现在由于国家扶持,对于万亩以下的农田改造也可以申请到政府补贴,这笔改造的钱就可能由国家出了。

但是还是要强调下,参与农村农业项目,需要资金、技术、认知,还要肯吃苦、长期投入,一般人确实不宜盲目进入。

梳理下政策发展脉络。
 
早在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要求拿出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2022年建成10亿亩,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所谓高标准农田,就是要解决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把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天旱能灌、天涝能排;更多基础设施比如电力、道路、能源等投入,确保实现农业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实现农业的绿色生产,这就是这些年国家开展的“化肥减量增效”等行动,土地质量好了,作物安排更加科学了,土地里的病虫害减少了,那自然就可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更加先进的灌溉技术应用,也可以大幅减少水的使用。
 
更加需要关注的是集中连片,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有助于推广土地流转,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现在很多地方,种地已经职业化了,有很多专门负责犁地、收割、农药播撒的公司,尤其是收割的季节,有大量专业的收割队伍在各省流动,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辛苦度,而且节约了更多收割阶段的粮食浪费。
 
而高标准农田的广泛应用,也有助于科技、数字等技术的应用,中国的粮食生产可以用更少的耕地保障,那就可以腾挪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就可以发展很多特色农业、农业深加工等等,农村农民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
 
去年9月,在上一轮10年总体规划基础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正式获批,明确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每亩均产至少提升10%到20%,也就是100公斤左右,民间俗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并且大大提高抗灾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也更高。
 
换算成粮食:到2030年,12亿亩高标准农田就能够稳定生产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已经达到中国现在1.3万亿斤总产量的90%,中国更不缺粮了。

 
- 4 -
 
世界格局肯定要大变了,俄乌打破了很多西方诸多道义伪装,新冠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变化。但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
 
面对未来的乱局,唯有以不变应万变,几百年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仍然适用。
 
中国这样的大国,一切外部的事情都好处理,我们需要的就是踏踏实实把内部事情处理好,尤其把三农问题处理好。仓里有粮、手里有枪,怕什么豺狼虎豹。

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这句话仍然成立。

其他文章推荐
■  一锤定音,扫清魑魅魍魉
■  困境中的乡村振兴该如何破局?
■  为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标注“2022年”?
■  人生前35年的个人发展方法论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