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侦察机逼近上海,意欲何为?
- 1 -
昨天端午节当天,美国派出一架RC-135U战略侦察机逼近长江口,一度距离上海仅有42海里,对我国进行擦边侦察。
这架飞机是“老熟人”了,此前多次对辽宁号航母战斗群进行抵近侦察。即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这个型号的战略侦察机也不过就2架,专门用来收集各类电磁波,这次如此逼近上海,最有可能的目标就是即将下水的003型航母,想要侦测003的雷达系统特征。
当然这仅仅是猜测,但是现在的上海还能有什么值得劳动RC -135U战略侦察机吗?总不能是来帮忙监测疫情吧?
人类世界的进步实在太快了,而这种进步首先就应用在军事领域,这次俄乌冲突,很多人觉得技战术水平太低,像是一个加强版的二战,这确实没错,真正的大国交锋早就不是这种状态了。
假如是中美这种级别的大国争锋,最关键的就是电子战,甚至要比氢弹还要重要,毕竟氢弹可不能随便扔,而谁取得了电子战的胜利,甚至有可能兵不血刃地把一个大国玩的团团转。
- 2 -
先讲一个往事吧,苏联解体后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受尽屈辱,有三件事大家都很清楚:93年的银河号事件、96年台海危机、99年北约轰炸我大使馆。
但第四件事更加令人忧心,那就是1994年到1997年的“特大空情事件”,大家可以自己检索一下。
总体概括下,美国只派出了一两架电子战飞机,在破解我国防空雷达信号后,反向注入大量密集信号,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多地防空雷达系统报警,显示有上百架战机大举入侵。
于是,我国雷达站大量紧急开机,导致防空系统被暴露,海空军紧急出动多架战机升空,但是在雷达显示的预定空域一架敌机都没找到,然而这时候雷达屏上仍然显示到处是敌机。
此后类似的事情不断出现,甚至还出现在我国西北、北部地区,比如1997年西北、华北多地雷达就显示大批空中目标正在入境,但是无论是空中拦截,还是地面观察等等,都没有发现任何目标。
正是因为如此巨大的差距,1996年台海危机,美国人只派出了两艘航母,我们就只能变成一场演习,全然没有了过去抗美援朝、又或者打下美国U2侦察机的自信,这才有了1999年美国就是炸了我国大使馆,但我们也没办法的原因。
没有底气,就别说狠话。
- 3 -
为什么一架电子战飞机就可以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这需要从雷达的基本原理说起。实际上,雷达的原理就没怎么变过,现在仍然是通过电磁波进行远距离探测,至于引力波才不过刚刚开始,更无法在地球这巴掌大的地方运用。
而只要是电磁波,其实无非就是波长、频率、振幅和相位,电子战的本质就是一场围绕电磁波的数学竞赛,这就是为什么数学是一切的基础。
一个最基础的雷达,就是发射雷达波,雷达波照射到目标后反射,通过接收反射波来寻找目标的方位,这是在没有电子对抗的最初时代。
但是一旦进行电子对抗,事情就复杂了。比如甲乙双方,甲方发射了特定波长的雷达波,乙方测出雷达波长之后,直接对着甲方发射同样波长的雷达波,将甲方雷达波的反射波覆盖掉了,那么甲方雷达上全是信号,啥都看不出来。
于是为了打破乙方的干扰,所以甲方开始不断变化发射的雷达波,比如波长从1米到0.1米,然后只搜集其中特定波长的反射波,这就大大加大了对方干扰难度;再然后可以1秒内发射数百个不同频率的雷达波,然后只关注某几个特定毫秒的雷达波,其他的完全不管,大大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上面提到的两种,就是连续波雷达和脉冲波雷达。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玩的花样越来越多。比如一秒钟内可以发射的雷达波数量越来越多,又比如多台雷达同时工作,根据不同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互相叠加形成复杂的雷达波束,通过预设程序就可以排除掉对方的干扰,把多个雷达集成在一个大雷达上,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相控阵雷达。
到了这种地步,就已经超越了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范围,非数学大家能搞得定的。更何况不仅数字技术在进步,半导体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于是就有了有源、无源、跳频、定频等等五花八门的新玩意。
总之就一个原则,越复杂越好,只要能比对方的破解能力复杂哪怕一点点,那就赢了,一旦在电子战上取得了优势,结果就是上面提到的1994年到1997年的“特大空情事件”。
就算有再多的战机、防空导弹,可是眼睛被人戳瞎了,那还怎么打?
而由于雷达系统实在太关键、又太复杂,所以各大国都在把搜集雷达信号指纹特征看得非常重,和平时期很多军事侦察甚至军事行动就是围绕如何保护自己的雷达信号指纹特征和搜集对方雷达信号指纹特征展开。
只要搜集到了对方关键雷达的指纹特征,就可以针对性破解,在关键时刻调制出一样的雷达信号,直接就把对方眼睛戳瞎了。想象一下,一艘航母的作战半径一般是1000公里,离开陆地支持,航母的雷达有多重要不必多说了吧?一旦这个被破解,后果有多严重?
不仅仅针对雷达,对于隐身战机的雷达反射特征的搜集也是和平时期大国争锋的重点,比如我国的歼20战机,在公开参加航展的时候,机身上都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叫做“龙伯透镜”,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我国雷达系统定位,另一方面也是防止雷达反射特征泄露。
正是因为中国在电子战上巨大的劣势,2001年才催生出了《全频带阻塞干扰》这本悲壮的小说,这本小说描述了多国联军对另一国本土发起全面入侵,在残酷的国土保卫战中,防守一方在电子战方面被全面压制、节节败退,最终只能通过制造一场阻塞所有电子频带的电磁干扰,让双方所有电子设备全部失灵,把战争拉回到二战前。
庆幸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子战能力极速提升,现在最起码与美国没有如此悬殊的差距了,《全频带阻塞干扰》已经不会发生在中国了。
甚至我国也能够对某个国家采取类似的行动。比如运9电子侦察机就曾疑似对日本进行了雷达干扰,本来中日之间的飞机互相伴飞已经很常规了,但是2017年,中国仅仅出动了1架运9电子侦察机,结果日本航空自卫队几乎是全国紧急动员,紧急起飞数十架战机,甚至连E-767预警机都开机了。这也让我们搜集到了大量平时不容易搜集到的宝贵情报。
- 4 -
明白电子战、雷达信号指纹特征、雷达反射特征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我们对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应如此激烈。
区区几颗导弹,是否在韩国没什么,但是萨德的部署,意味着美国对我国小半个国土可以实现全天候的监测,关键的雷达信息就很容易暴露,这实际上压缩了我国军事力量调动的区域。
现在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太大了,除非直接动用核弹同归于尽,否则就算是世界军力前十的国家,面对中美这样在电子战领域已经具备单列实力的国家,很可能连还手之力都勉强。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切与雷达有关的密级都极高。
另一方面,对于具备电子战绝对优势的国家,未来甚至可以充分使用无人作战部队实现作战目标。而对于很多国家而言,可能真的需要温习《全频带阻塞干扰》了,尤其是俄罗斯,必要的时刻直接使用电磁脉冲弹让战场回归二战,这也是俄罗斯最近反复强调核武器的一大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于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需要重新评估了,毕竟俄罗斯很清楚他们没有中美那样的电子战能力,但是美国也很清楚,俄罗斯可以让电子战成为破铜烂铁,俄罗斯现在看上去拉垮的作战模式,可能才是有核大国真正的作战模式。
既然如此,科技当然重要,但针对人作战意志、作战素质的训练更加重要。毕竟对大国来说,真正的对手一定是大国,打小朋友能算战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