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代洪流下,有人上青云,有人堕深渊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10-08

今天原计划聊聊政策和产业发展的,看到昨天文章的留言后,临时调整下。


昨天在《政府买单,全民掏钱》,说了很多逆耳的话,反响也确实如预期一样,颇多对小镇不满的,比如说小镇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过于冷酷,对普通民众没有同情心等等。


这就是小镇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硬生生撕破很多人的幻梦,告诉大家现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倘若为了流量那太容易了,就像很多看热闹的自媒体那样,比如什么打响了第一枪,只要团结起来政府一定管,等等。总之爱听什么说什么,从点赞、分享、赞赏等数据看,确实很受欢迎。


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能解决问题吗?作为作者本人无所谓,阅读数据到手了,至于有的人看完之后继续沉迷在幻梦里苦盼的,又不可能过一两年回来找作者算账。


但这是不对的,小镇会坚持目前的行文方式,就要把现实说清楚,让大家尽可能了解决策者是怎么想的、如何权衡的,了解一个政策为什么出台、出台后的影响是什么,帮助大家避坑,再谋发展。倘若这些不好听的话能让几个人在某一时刻多想一下,那就足够了。


前言就到这里,我们就拿房地产举例聊聊。


- 1 -


在昨天分享中,小镇回复留言时说:期房本质就是期货


有很多朋友不理解,不是说“房住不炒”嘛,怎么期房还成了期货了?其实很类似,比如期货是“包含金融工具或未来交割实物商品销售(一般在商品交易所进行)的金融合约”,约定某时某刻以某价格交付某商品,而期房不就是约定某时某刻以某价格交付一套房子?

为了理解这点,需要进一步讨论一个问题:房地产到底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


房地产作为人类有文明以来就出现的古老产业,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个房子,就算搞金融、搞互联网甚至搞诈骗的,也得待在房子里吧?再加上与房子有关的种种配套,比如建筑材料、装修、家具家电等等,这些全部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房子还有这些关联产业,确实是实体的,但是这不代表房地产开发也是实体的。在小镇看来,房地产开发有实体的一面,但是过去几十年,更是金融产业的延伸,具有典型的虚拟经济特征


比如极高的杠杆率,比如多重抵押,又比如极高的资本流动率等等。


在商品房时代之前,中国长期处于住房供给严重不足阶段。在上世纪很多城市家庭三代人挤在小房子里非常常见,1990年人均住房面积不到8平方米,到2000年也不过达到11平方米。正是在商品房大发展之后,中国人的居住条件才得以迅速改善,到010年达到了30平方米,2019年48平方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率也迅速提升,城市发展极为迅速,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这是房地产行业的功劳,不能因为问题就抹杀掉。


但,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第一原则。


在过去供不应求的时候,人们对于房价的上涨预期非常坚定,对买房子极为热情,于是开发商就可以更加大胆一点,只要现金流撑得住,就尽可能扩大规模,抢更多的地、开工更多的小区、卖更多的房、赚更多的钱。


到了后来,很多开发商可能连买地的钱都是凑出来的,一拍到地就直接抵押贷款,一边施工一边大量售卖期房,然后拿着期房的钱去拍新的地、盖新的小区,再抵押、再售卖、再买新的地,以此类推。


这种模式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必须有一个刚性预期,一旦预期打破或者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新开的某个小区开发失利没卖出去,那资金链就会出问题,于是之前的各个小区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被迫停工。


政府确实察觉到了这个问题,比如2003年央行出台了“1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例、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等进行了限制。


但一定要明白,这只是部门规范性文件,从法律效力上讲,上面还有部门规章、法规、法律,面对巨大的利益,很多人面对刑法都能铤而走险,更何况一个规范性文件。



大家自己也应该清楚这一点,从现实讲,对很多银行而言,房地产商开发商就是大客户,在过去房价预期稳定的时候,房地产开发那是银行特别抢手的业务,有稳定上涨的房子做抵押,还有比这个更稳定的放贷业务吗?


所以,监管账户又如何?照样有铤而走险的,毕竟出事的比例极小,何必得罪大客户呢?


当然,违规一定是错误的,必须要纠正。但小镇讲的是现实,自己身家性命相关的事情,就不要把全部信心放在所有参与者一定依法守规的基础上,自己一定要多留心。


虽然开发失败的事情一直屡见不鲜,但在预期“涨涨涨”的时代,还不算什么,毕竟人性如此,都觉得这么倒霉的事不可能让我撞上。


但是时代变了。


从2016年开始,房地产开发进入新的高潮,大量中小城市卷入,开工的房子数量远远高于完工的,市场渐渐饱和,空置率上升。人口流动也越来越自由,导致城市间发展差距拉大,前天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I型大城市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也要全面放宽。


人员流动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成了人口净流出城市,再叠加2020年以来的全球疫情、全球经济危机冲击,形势就严峻了。


- 2 -


一个不断膨胀并且注定要爆炸的泡沫,是继续等直到压制不住彻底爆破,还是在有能力的时候选择合适时机主动引爆?


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但一定要明白,无论什么时候爆炸,一定有受害者,无非范围大小、是否可控,以及是谁受伤。


从2016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以来,中国就一直在采取各种办法引导房地产健康发展,努力将房地产的负面作用压到最小,不能让其成为导致全国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


去年更是主动引爆房地产债务问题,排掉中国经济发展最危险、也是最大的雷,避免雷曼时刻在中国出现。


如果从整体看,相比日本主动刺穿楼市泡沫结果迎来失去的20年、30年甚至40年,美国主动刺穿楼市泡沫结果导致次贷危机延绵至今。2021年的主动刺穿的结果要好得多,从总体看损失可控,中国也一直在动态调整房地产政策,确保房地产稳定,基本上达到了政策预期目标。


这一轮调整更打破了原本房地产行业的金融游戏,重新塑造新的房地产开发逻辑。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的要伤害到一些人,圣母做不了决策者,“保大还是保小”“保多还是保少”,这些在伦理学上是非常难以抉择的事情,但却是治国的决策者必须把握的。


有轨电车难题:杀死五人还是杀死一人?


如果让过去的房地产模式继续运转,或许最近几年买房的人可能会好受一点,但是一旦到了极限,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爆了,会怎样呢?


去年政策调整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今年一定会发生什么,但不可能因为必然会有人受损就优柔寡断。


改革一定要做,转型一定要发生,不是2021年就是2020年又或者2022年等等,但是一定有人受害,而且非常残酷的是,受害的往往是相对弱势的普通人。


他们就是纯粹的想要买一套安身的房,掏空六个口袋、背上房贷,就想着一家人好好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是在社会维持惯性没有转型的时候,大概率是没问题的,跟着老人的经验走就行了。但是当时代转型的时候,遵循过往经验,不抬头看路、不了解时代大势、不领会政策的意图,盲目扩大风险,大概率就要成为那个受损者。


比如房子,去年各种政策如雷霆一般,几大房企纷纷爆发债务危机,信号已经明显的不能再明显的,但仍然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在不合适的时候选择了风险最大的方式,比如在房贷利率最高点接盘、选择的还是已经被曝债务危机的开放商,又碰上了今年的失业和爆雷。


在后台,小镇经常看到有留言说:老百姓哪里看得懂政策,既然政策想要这么做,为什么不直白地说出来呢?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不可能嚼碎了再喂下去,何况如果这样,岂不是对努力思考者的不公?


- 3 -


政府买单,全民掏钱》这篇文章核心是希望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会兜所有的底。


这些年改革一直在进行,有很多脉络,其中一个大脉络就是“简政放权”,政府尽可能退出市场经济领域,更多交给市场,交给法治。


兜底本质是“人治”,是通过调用他人资源弥补少数人。一定要明白政府的一切资源都来自公众,先不说政府兜底多了,会导致严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还会损害更多数人的利益。


比如最近一些事,很多人尤其自媒体高喊政府应该为无辜的人兜底。的确政府出手可以大幅减少受损者的损失,但这个损失其实是全民均摊的,本来一个人受损100万,均摊给100万人每人摊1元,这听起来挺不错的,但有没有问过被摊派的100万人愿不愿意?


我们是有实践的,比如某宝的“相互宝”,执行“一人生病,众人分摊”的理念,符合条件的成员加入后,如遭遇重大疾病,可申请获得30万元互助金,费用由所有成员分担。


但是运行仅仅3年多,这个项目就于2022年1月28日停止运行了,原定当日扣款的分摊金及2022年1月的两期分摊金,全部由相互宝平台承担。



相互宝上线3年,1亿多成员在自身获得保障的同时救助了179127名患病成员。最终关停有很多原因,比如合规性、少数拒赔负面信息炒作以及产品本身的缺陷等等。但还有一个没有言明的重要原因:随着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分摊金越来越高,从开始的每月几分钱涨到近10元,上涨200多倍,更多人退出导致分摊金进一步增长。


相互宝也可以看作是一次“乌托邦”式的尝试,但目前看走不通,面临的是人性的挑战。


政策的调整需要时间,从中央全局主干调整,到各部门枝节变化,最后传递到城市末梢,不可能同步。放在房地产上,中央已经在主动刺破泡沫、引导房地产告别过去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但房地产利率调整要等到2021年底到2022年初了。


调整过程中,往往是很多人盲目入局、增加不必要的风险之时。


小镇想做的,就是在这个调整期,最起码把政策的变动以及可能的未来,告诉更多的人,至于各人看完是认真思考还是指责小镇冷酷无情,那是各人自己的事。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保姆。


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就不会出手,在从“人治”到“法治”转向的过程中,必要的扶一把、兜底仍然会有,出现的问题也一定会进行调整,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但是一定要明白,监管体系的进化一定落后于问题出现的速度,再完善的体系也一定会出现漏洞,更何况还有人的因素。


所以,不要什么都指望政府,自己加强风险防控意识、主动避坑,才更加有效。


- 4 -


未来房地产行业变成什么样?普通人该如何买房?个人又该如何避坑?等等。


小镇之前分享了不少,零零散散的很多了,系统性的也总结了好几篇,比如一直挂在文末的《破局未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对今年政策和产业发展搭了框架,虽然疫情影响导致二季度远未达预期,但不要紧,下半年还有机会,5.5%的年度目标不变。


而《全球凛冬将至,我们个人该如何做好应对?》《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经济如此困难,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等等,早就对最近爆发的有些风险进行了提示。


不过现在感觉,还是有些概括性了,还是要讲的更加具体,比如期房、现房、二手房到底应该怎么选?为什么期房风险高收益高?如何避开二手房的坑?普通人如何购买第一套房?等等。


计划近期从政策理解、实践两个角度好好谈谈房子的事,大家也可以留言提问,比较集中的、有意义的小镇也会专门谈谈。

其他文章推荐
■  先礼后兵不是澶渊之盟
■  本是案板上的肉,别以为自个赚了
■  全球凛冬将至,我们个人该如何做好应对?
■  破局未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  经济如此困难,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
■  中央部委公务员的待遇与发展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