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为何突然关心中国的防疫?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01-02
进入12月以来,美国对中国防疫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多次发表涉中国疫情的言论。12月初对中国防疫政策调整表示肯定,称这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利益;12月1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又称,(美国)希望中国妥善应对(疫情),考虑到中国经济体量,这对中国及全球均有利,还表示“愿意为中国提供新冠疫苗和帮助控制疫情”。
美国人关心中国疫情防控,并且希望中国妥善应对,这显然有些离奇,外交部发言人也进行了回应。更多的就不多说了,马上布林肯就要访华,或许还将再次提及中国疫情,到时候再看吧。
为什么美国会突然如此关注?

- 1 -
11月30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了重要演讲,核心是美国通胀,并剖析了过去三年美国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原因,这个演讲非常值得关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美国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核心是受到新冠的影响
现在美国的状况非常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二三产业持续萎缩,美国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一路下行,11月PMI数据跌入萎缩区间,制造业PMI从10月的50.4降至47.6,刷新30个月的最低位,服务业PMI为46.1,显著低于市场预期的47.9。
按理说在就业集中的二三产业持续萎缩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出现更多失业、薪资水平下降,但诡异的是,美国劳动力薪资水平持续上升,一般而言意味着劳动力供不应求,这与经济状况显然是矛盾的。
但是如果将疫情的影响纳入,就符合经济学原理了。自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始终未能回归疫情前水平,较疫情前低1.5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了300万人参与劳动,而今年8月短暂提升至62.4%之后,劳动参与率更是持续下降,目前已经降到62.1%。

注意劳动参与率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参与劳动的比例,包括在职以及失业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那些失业但不想工作、或者没有劳动能力的并不包含在内。
美国1960年婴儿潮一代开始集中退休,但按照正常情况,退休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例每年只会上升0.2个百分点左右,但现在实际退休的人口比正常高了0.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有大概150万人提前退休,将美国平均退休年龄整整提前了3年,换言之出现了“超额退休”
具体什么原因,我们不用推测了,美联储已经公布了研究结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由于担心疫情的伤害,主动或者被动选择更加保守的生活工作方式,其中65岁以上的占三分之二,55到64岁的占三分之一;
二是受“长期新冠”困扰暂时未参与劳动;
三是受疫情和经济等因素影响,净移民数量骤减,而疫情期间超额死亡加剧了劳动力短缺。
美联储在这份报告里也解释了为什么美联储要采取一轮又一轮的加息,核心在于过去几年方方面面供给出现了严重问题,比如在劳动力方面出现劳动力不足,短期内供给无法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压低需求,以尽可能实现供需的平衡,从而维持相对温和的通胀。
原理很简单,加息会导致借款成本提高,就能够让经济活动放缓,由于借款成本的提高,原本可以做的收益较低的项目就不做了,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公司从招人转为暂停招聘或者干脆裁员,从而缓解名义工资的上涨,通过减少购买力实现减少消费,进而降低通胀。
这也是美联储在这次报告中围绕劳动力供给谈通胀的原因,显然美联储认为劳动力供需失衡是导致美国通胀始终在高位的关键原因。美联储判断明年劳动力供给短缺仍然无法解决,最后也拿出了明年的方案:进一步遏制就业需求,强行实现劳动力供需平衡、控制工资增速。
这也就意味着,美联储计划明年继续加息。

- 2 -
美联储这份报告还提供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数据,比如多次感染和“长期新冠”问题,美国将感染新冠4周后仍然持续有症状或健康问题的定义为“长期新冠”,需要强调的是,“长期新冠”并不是后遗症,“长期新冠”是可以通过后续康复彻底解决的,但是持续时间有所不同。
据美国疾控中心11月初发布的数据,美国有近2400万成年人患有“长期新冠“,占美国总人口的7.3%,占感染总人数的24.5%;而据布鲁金斯学会今年8月的一份报告,估测有400万美国人因“长期新冠”而失业。
这件事其实并不难理解,现在很多人已经感染过了,大家应该有了亲身体会,新冠毕竟还是不同于流感,新冠属于“乙类传染病”,又被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艾滋、肝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肺结核、伤寒、梅毒、痢疾等同属于这个级别。
很多人来拿对比的流感仅仅属于“丙类传染病”,又被称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虽然从疫情防控上,一直有呼声降为乙类管理,目前条件也确实开始成熟,尤其以现在的情况,再按照甲类管理很多工作都没法开展。
但这绝不意味着管理上回归乙类,就可以轻视了,中国“甲类传染病”(又被称为“强制管理的烈性传染病”)有且只有两种,鼠疫和霍乱,这两个都是造成人类数亿人死亡的烈性传染病。
虽然新冠病毒毒性已经明显弱化,大多数人体内也已经有了抗体,不是赤身上阵了,但决不能小瞧新冠,更不能觉得早得早好反而弱化了自身防护。
尤其是当觉得自己好了以后,绝对不要马上从事高强度工作或运动,这将大大增加健康风险。最近小镇也看到有一些人搞小聪明,感染了之后反而抓紧出去参加马拉松比赛或者跑到崇礼滑雪,前者运动强度很大,后者低温刺激很可能带来身体不适,这两个都有可能加剧自身的健康风险,极端情况下猝死都不奇怪。
从美国这几年数据看,在2021年甚至出现了新冠死亡病例年轻化,这与当时美国年轻人接种率低有关,但也与年轻人身体更好,自我感觉更容易康复,反而轻视新冠对身体尤其免疫系统带来的影响,不注重休息高度相关。
有很多专家已经提醒了,新冠康复之后一定要注意休息,虽然并不需要卧床休息,也不一定必须停止工作,但一定要与过去有所区别。
挑几个重点:
第一:自愈后一段时间内,尽可能减少社交,一般7天左右,一方面减少传染他人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减少个人被传染更多病毒,给自己的免疫系统持续提升的时间;
第二: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多喝水多休息避免劳累多呼吸新鲜空气,清淡饮食尽量戒烟戒酒,尤其是戒烟,感染新冠或多或少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不能大意,而且要注意痊愈后可能出现的呼吸道细菌感染;
第三:随着身体康复,一定要开始运动,但万万不能急于求成,万万不要马上恢复感染前的工作或运动强度,更不要盲目上强度。
虽然理论上,多次感染的概率并不高,一般身体情况比较好、没有基础病的,就算多次感染,大概率症状也会越来越轻,但轻不代表可以无视,未来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将极大影响一个人的竞争力和生活体验。
很多岗位很难做到充分的休息,比如现在忙碌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们,以及更多手停嘴停的劳动者;尤其是正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最明白应该好好休息,但他们却是最无法休息的,作为普通人,唯有感恩,也希望能够自己处理的,尽量就别去医院,也别打120了,现在很多打120、去医院的或许比忙碌的医务工作者症状还轻,这也挤占了宝贵的急救资源,还是要尽可能留给更需要的人。

- 3 -
对未来不能掉以轻心,但可能我们对未来形势的严峻仍然没有足够的准备。
回到开头,为什么美国人对中国疫情防控如此关注?
有的人认为美国不安好心,想搞破坏;但小镇觉得,在疫情防控上,美国人也确实希望中国能够做好,原因很简单,这直接影响到美国。
之前《更艰巨的挑战即将到来》已经提到过,过去三年,全世界深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供应出现短缺,但如美国等国家仍然保持了基本稳定,关键是有来自中国源源不断的基本物资供应。
制造业更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环境,一定充分做好大范围感染后对制造业的影响,这不仅仅关系到中国明年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全球的稳定。就拿美国来说,这几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但供给仍然不足,美联储连续加息仍然无法有效降低通胀,不断加息也导致美国产业资本陷入更大困境,出现投机资本的虚假繁荣,这样下去一定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人虽然经历过几轮危机,但能晚一点、轻一点谁也不愿意硬着陆,中国稳定的商品供应成为美国控制通胀的关键
我们更需要稳定,最近政策密集出台,尤其是《扩大需求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把扩大需求提高到长期战略规划的高度,这不但是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要做好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准备,要以自身的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最近,中国也特别重视与一些地区加强经贸往来,比如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这也是为了稳定自身,应对好需求收缩的压力。
虽然近两年对需求的重视越来越高,但是别忘了供需要平衡,而从美国经验来看,我们同样需要重视供给,尤其是要充分考虑防控政策调整后可能对供给带来的冲击。
当然,相比美国,这方面的冲击我们或许会更容易度过,有的是我们的优势,比如强大的国企和组织能力,但有的是我们的不足,只是在极特殊的短期阶段,我们的这些不足反而让我们在整体上相对更容易降低影响。
有三点,仅供参考:
一是中国的感染速度很可能将更加集中,从而降低对供应链的影响。
相比美国,中国人口更加密集,人与人的往来更加频繁,中国人在城市居住也更加集中,这导致疫情防控难度很大,但从感染来看,尤其考虑即将到来的春运,全国感染将相对美国更加集中,而受益于过去三年的防控,中国主流的病毒毒株相对单一,能够进一步降低影响。
二是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劳动收入、储蓄、保障相比美国差距巨大。
这当然是我们的不足,也是未来需要加紧提升的,比如《扩大需求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相当多的篇幅就是聚焦劳动收入,毕竟有钱谁又不愿意消费呢?没有钱又怎么消费呢?
但在当下,非常不想承认但又必须承认的是,由于这方面的不足,中国很多劳动者必须更积极的参与劳动,尤其是现在经济不景气,裁员一波接一波,使得劳动者被迫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就拿快递外卖小哥来说,休息几天就复工了,真的舒服吗?但没办法,手停嘴停,只能坚持。
三是中国目前劳动力仍然相对过剩,就业压力很大。
这同样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短板,但也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让很多人没得选。还是拿物流快递举例,这段时间很多站点快递严重挤压,有的企业说已经花了一倍的工资招分拣员,比如北京从200元涨到400多元,但是为什么还是很少有人愿意去干?
小镇请教了一位经常从事日结的朋友,他说分拣这工作就像有把枪顶在后脑勺上,北方的晚上太冷了,这活根本停不下来,尤其现在快递积压,工作量比以往大了很多;说是给的钱多了一倍,但工作时间也大大延长了,他干的一班甚至从凌晨4点一直到晚上24点,加班时间不够就拿不到加班费。
最重要的是,这一行被劳务中介把持,公司是给了更多钱,但是中介拿走的更多,动不动还找各种理由扣钱,拖好几天才给钱,要不是真的没钱了,又有谁愿意去干呢?
这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缩影,但却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
更多的就不展开了,这些因素在面对疫情冲击的时候,从整体上确实有利于降低负面影响,有利于我们尽快恢复经济活力,这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毕竟已经在健康上受损了,不能在经济上也受损。
但这毕竟是以个体的健康为代价的,我们必须尽快弥补因为“不足”带来的所谓“优势”,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账很难算清,现在也没法算,但一定要心里有数。
能说什么呢?
说好好休息?可小镇自己都没做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难,就算有些不舒服,不还是得坚持下去。
我们现在还是太落后了,虽然在很多领域尤其整体上,我们越来越接近美国,但我们的人口实在太多了,整整14亿人,就算把西方发达国家所有的GDP全部算到我们头上,从人均上看最多也就是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水平。
心里有怨气当然要抱怨,但抱怨完之后,还是得努力。蛋糕确实要继续做大,但是公平一定要比蛋糕做大的速度更快一点,迈向2035年的过程,政策调控的核心必须是强化公平,否则很多事到了一定程度,再想往上走必然事倍功半。
面向未来,有一把关键的钥匙: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其他文章推荐
■  这是一场战争,没有中间状态
■  更艰巨的挑战即将到来
■  朋友之间有矛盾,但都是我们的朋友
■  第一次被感染后,多次感染怎么办?
■  面对即将到来的疫情冲击,个人该怎么做?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