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顺昌逆亡,高歌猛进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今天周六,晚上9点多才开始,简单聊聊。(写完注:原计划几百字,没想到一口气3千+,果然跑完5公里,最难的一步是出门)
前段时间也写了篇类似的,叫《西方正在重蹈苏联覆辙》,讲的是全球经贸体系布局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两大阵营冷战期间,苏联采取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跨国经贸组织,计划在最开始的时候非常高效,但是这种体制迭代缓慢,随着现实变化,会越来越低效率。
反观西方,建立越来越大的经贸圈,并且采取各国优势互补,此消彼长。
现在西方尤其美国,以政府手段,强制打造“小院高墙”,强迫本国及相关国家选择效率更低的供应链,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但这套模式与西方几百年来习惯的自由经济模式格格不入,要比苏联使用计划模式更加不可持续。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也正在重蹈日本的覆辙。
这一点大家可能会觉得诧异,觉得小镇在胡说八道,毕竟这些年来,网络上、各种专家们,往往拿日本对比中国,什么“资产负债表衰退论”、日本产业转移可能在中国再次发生等等,由此引发对印度、越南等替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位置的恐惧。
但一个非正常国家、一个只有1亿人口资源匮乏的岛国,可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硬套一个几千年历史、跟所有其他五常正面对抗还赢了的大国,这多少有些糊涂了。
还是从产业角度去思考。
日本从1989年开始“失落的三十年”,一个非常重大的表现是,从终端产品而言,能够说得出名字的巨头还是30年前的,注意能够拿得出终端产品的,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这个产品可以独立满足某种消费需求

比如汽车、手机、电脑、电视、冰箱、洗衣机、相机等等,这些都是终端产品,想想看,无论芯片技术水平多高,一个消费者拿到几枚芯片,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吗?
显然不能,所以卖给最终消费者的,一定是完整的产品,一国的工业体系必须通过最终的产品才能推销出去,否则就不完整,就会丧失主动权。
这一点非常重要,想想上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有多少终端产品存在“日本信仰”?
1989年的全球企业市值前50,日本企业高达32家。如下图所示,去掉金融和公共服务类,就终端产品供应者这一项,就有丰田、日立、松下、东芝、日产、三菱等6家。
而今安在哉?
到2022年前50名,只剩下一家丰田,排名还在不断下降,2018年还是第35名,2022年就成了36名,接下来几年,丰田排名还将继续下降,掉出前50也不是什么离奇的事。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与终端产品企业的衰退密不可分,更是日本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
日本这个国家非常喜欢吃独食,等级观念极重,围绕核心企业建立了逐级下包的供应链体系,这个体系极为稳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浪潮中,日本仍然顽固的坚守本土,拒绝全球分工。
但日本太小了,区区一亿人,如此僵化、拒绝融入全球的体系,意味着迭代极为迟钝,每个环节、每个部件的迟钝看起来并不明显,但是最终汇集在终端产品上,这种迭代慢带来的竞争力损失肉眼可见。
于是就导致以日立、松下等为代表的核心终端产品企业节节败退,表现为被韩国、中国等后发品牌逐渐取代。
每一个终端企业背后,都是一整条供应链,是众多的零部件厂商、材料商、技术商等等,终端企业的衰退导致这些原本在二线乃至三线的企业,需要直接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纵然局部可以取得一些胜利,但失败是必然的。
举一个方便理解的例子:
两国制造业之间的博弈,就好比两国之间的战争。
正常的作战,当然是两国正规军组成军阵在战场上搏杀,这些军团就是丰田、日立等终端产品制造商,但战争打的恰恰是后勤,从古至今,进行后勤保障的规模远高于参战军团,这些后勤保障就是零部件供应商。
而支持这些后勤保障的,是一国的腹地,是产粮的农民、挖铁矿的工人、治理地方的官员等等,在制造业上,就好比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的供应商。
前线军团:终端产品供应商;
后勤保障:零部件供应商;
本土腹地:装备、工具、材料供应商。
现在一国最前线的军团节节败退甚至被大部分消灭,只剩下个别优势军团,那么另一国的正规军就可以直接对这个国家的后勤保障进行打击,更甚至进入这个国家的腹地,直接打击农田、矿场,想想看这是何等的毁灭性?
制造业的搏杀,当然不像战场那样残酷,有些慢刀子磨人,但道理是相似的。
就拿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谈谈,比如电视机或者显示屏。
当年的东芝、松下电视多强,“索尼大法”这个词小镇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支持东芝军团、松下军团所向披靡的是日本极为发达的供应链体系,但是由于日本僵化的内部分工、拒绝全球化分工,导致终端产品迭代太慢、性价比越来越低,最终被国产品牌大量替代。
于是就轮到日本的后勤保障,也就是面板制造商直接面对中国显示器军团的正面攻击,当然由于技术优势,比如押注液晶面板的夏普仍然取得了巨大收益,尤其2014年堪称惊艳。
但很快,在中国显示器终端品牌的支持下,中国自己的面板企业迅速崛起,比如京东方。
无论如何,一国内部的供应链总是更好协商,成本也更低,而本土面板企业的快速迭代,也有力支持了中国显示器品牌的崛起,夏普之后又如何了?

中国再次以更快的迭代、更低的成本,没几年就将日本面板企业这个后勤保障打垮了,于是日本本土腹地面临直接攻击,具体是生产液晶面板的上游材料企业,比如“ITO薄膜”,目前日本在这个领域仍然具有一定优势。
但是都已经被他国正规军打到本土了,再说自己抵抗力强,有啥意思呢?ITO薄膜再好,也没法单独卖给消费者。
中国自己的显示器品牌、自己的面板生产企业,一定更倾向于选用中国自己的上游材料企业,不说国家情怀、也不说贸易战背景下的供应链安全,商业成本逻辑也要求这么做。
所以,现在有人还在说,丰田还很厉害啊,仍然是全世界第一车企,东南亚汽车品牌前十还有三个是日本品牌等等,这实在是刻舟求剑的僵化认知,根本没有意识到本质问题。
这个本质就是:当一国正规军已经溃败,后勤保障体系和本土腹地,被另一个国家的正规军威胁的时候,到底谁占优势?
为什么说西方在重蹈日本覆辙?
本质类似。
日本之所以出现终端品牌的衰落,以至于全球前50企业只剩下一个独苗,还从1989年第11名跌到2022年的第36名,接下来还要加速衰退。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供应链太僵化,拒绝拥抱全球化分工,导致本身迭代太慢
更严重的是,这样小的体系,面对更加复杂的人类产业体系,只能支持一个链状的脆弱供应链,表现的特征就是“赌国运”。
比如新能源汽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对于未来汽车能够产业化的可能道路已经很清楚了,三个方向:纯电混动、燃料电池。
中国选择是全都要,而日本只在燃料电池方向下的氢能分支押注,的确建立了非常强大的氢能汽车供应链体系,涉及的20多个小类,日本企业都占据了极大优势,成了铁桶阵,这些参与的企业,全是过去跟随丰田的附属企业,可以理解为服务于丰田军团的后勤保障和本土供应。
但是除了日本,其他所有国家全部把重点放在了纯电和混动,靠日本自己有可能把氢能推广到全世界吗?显然是做梦。
而中国选择全都要,意味着建立了一个网状供应链结构,这与过去传统燃油汽车单链供应链截然不同,而这个网状结构不仅仅是与汽车直接相关的,未来以汽车智能化为载体,还可以纳入更多的其他供应者。
这还怎么打?
西方各国面临的问题和日本类似,人口、工业规模比日本大的也只有一个美国,但美国3亿多人口,实体制造业规模日益萎缩,虽然高端创新仍然强大,但是创新一旦离开实体制造的土壤,就像大树失去土壤
欧洲看起来大,但是毕竟不是一个整体,现在俄罗斯还被否决了西方身份。
中国14亿人支撑的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意味着全球最剧烈的迭代,从具体品牌和个体而言,竞争压力极大,但从整体而言,意味着战斗力的迅速提升,更意味着:
任何脱离中国以外的产业、品牌都将日益衰退,虽然这种衰退只是相对中国而言。
比如苹果搞所谓的苹果供应链多元化,我们确实有损失,但苹果就没有损失吗?
工业不是只有技术就行,核心是产能和价格。苹果最新推出的vision pro,竟然卖3万元,是苹果想如此高贵吗?不就是因为丧失中国供应链的支撑,只能这么贵,因为苹果自己也要考虑美国政府不确定性的政策,就怕建立了基于中国供应链的产品体系,后面还得大改。
如果vision pro能够降到1万以内,这对苹果产品的推广意义不言自明,就像特斯拉之所以有今天,全靠中国强大的供应链。
最后以新能源汽车结尾吧。
这几天,欧洲、美国都在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什么调查、禁止,看起来挺唬人,但有个问题在于,就像美国,之前也不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卖啊,无非挑到明面而已。
全世界又不是只有欧美、日本市场,更何况一旦东亚有变,日韩站在哪边还不一定呢。
但是这就意味着,美欧等国家,自绝于中国供应链体系之外,就像当年的日本守着自己本土的供应链,拒绝全球化分工,只会导致自己的终端产品迭代速度缓慢、竞争力越来越差,最终日本的今天,就是欧美的明天。
所以,苹果宣布退出电动车计划,股价还涨了,这是明智之举。
在激烈洗牌的2024年,如果不能融入中国供应链,靠自己岂止事倍功半,很可能投入再多,也都要打水漂,还不如等一等,等这一轮洗牌结束,等美国政府政策稳定。
且行且看。


其他文章推荐
■  未来怎么走: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  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未来将走向何方?
■  大变革:2024年的中国战略与决策方向
■  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
■  美军战士的自焚,是上帝对美国的否定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