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股市不允许美国再工业化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昨天写《顺昌逆亡,高歌猛进》,从产业和供应链角度谈西方,其实还没下结论,只是进行了些探讨,但从有的留言看就有些难以接受了,觉得小镇这种“无脑”吹嘘,属于误国。
中国当然也面临很大挑战和困难,但我们的优势也要看清楚,这样才能抓住真正需要解决的点,自大和自卑都要不得,知己知彼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
那索性说得再透一点,谈两点。
第一:美国政府当前鼓吹的再工业化不可能,除非从底层改变美国资本市场基本逻辑。
注意,这里说的“再工业化”,指的是类似于雷蒙多这两天说的美国制造2030,还有其他美国高官等画的大饼。
2024年毕竟是大选年,所以无论美国还是俄罗斯以2030年为目标,把目标设定的非常宏大,这都很正常,而且毕竟不像普京已经锁定胜选,美国方面拜登挺危险的,所以饼要画的更大。
但问题在于,再工业化,哪怕是高端领域的再工业化,这也是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基本逻辑不符。
1970年代,美国提出了“股东至上理论”,认为公司的作用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股东的利润最大化,这一理念已经成为美国资本市场、华尔街以及众多美国跨国企业的最高信条,坚固不可动摇,这也是美国股票虽然有周期,但确实更容易赚钱的根本原因。
但从一国制造业角度,危害极大。
以“股东至上理论”为基础,美国推崇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崇尚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制造业这种投入大、利润薄的恰恰是要被首先甩出去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已经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政治正确。
如果一家美国企业,仍然保留类似制造业的部门,会被整个资本市场唾弃,由此诞生了一个现在非常流行的模式:全球无工厂模式
关于这个模式,小镇专门介绍过,参见《藏在水面以下的真实世界》,以苹果为核心代表,苹果虽然产品是实体的,但苹果公司在美国属于服务业公司,并没有任何制造业部门,而是通过把生产制造逐级外包,由苹果掌控供应链,从而建立了苹果帝国。
这种模式当然有非常大的好处,利润极为丰厚,掌握尖端技术,股价也节节攀升,但是对于一个国家,可不全是好事。
类似于昨天《顺昌逆亡,高歌猛进》强调的,当高端创新与制造脱节,必然会逐渐丧失竞争力。
更加危险的是:制造现场,恰恰是源头创新的根基
比如现在就出现了,美国最先进的技术研究出来以后,需要在中国才能落地。美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2014年开始陆续建立了20个制造业创新研究院,帮助将实验室技术进行成果转换,从而接近商业化,但区区20个,实在太少了,这条从实验室到产业的桥,流量极为有限。

这一点欧洲要做得好很多,欧洲的尖端企业仍然尽可能保留不赚钱的制造业部门。比如瑞典轴承制造商SKF,这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轴承公司,但仍然保留了自己的轴承钢铁厂,瑞典的其他尖端企业也都保留了尽可能全的链条。
反观美国,美国最好的轴承制造商铁姆肯,2013年被股东们激烈痛斥,认为保留钢铁生产线拖累了整个公司的股价,强烈要求剥离钢铁制造,股价确实节节攀升,但是铁姆肯的行业竞争力却一直在下滑,现在都快保不住世界前十了。

但是资本可不会考虑10年后的事,就连三五年后的事也懒得想,要的就是立刻马上把股价推上去,立刻套现走人。
现在美国号称要“再工业化”,还说2030年要成为全世界唯一的芯片全产业链国家,最先进的只有美国本土能生产,这就实在是开玩笑了。
回顾下昨天的《顺昌逆亡,高歌猛进》,一个产业,起码要有三部分:终端产品(前线军团)、零部件企业(后勤保障)、工具设备和材料(本土腹地),美国现在还有多少企业愿意做不赚钱的基础?又有多少终端制造业能够发挥芯片的优势?特斯拉的美国超级工厂怎么样了?美国的电力基础设施短板什么时候补上?
为什么咱们国家明确,“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不仅是出于就业的考量,更因为所谓的低端制造、传统产业,有大量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业的腰部,这些中小企业互相联动,才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才是创新的源头。
典型的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无数的中小企业在一个又一个点上发起攻势。
所以,美国要想实现宣称的“再工业化”完全没问题,但前提是必须打破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形成的“股东至上”,要求美国资本市场注重中长期,要求美国的企业重点发展低收益的传统制造业,要求美国的学生们自觉去收入更低的部门,而不是都瞄准金融、高端。
这可能吗?
第二:脱钩理论上可能,实际可能性为零。
可能有人会说,那美国可以本土保留高精尖、高利润的环节,把低利润的生产转给中国以外的国家,从而建立第二条全球产业链,甚至还举例说当年中国如何如何。
这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非理性量化思维,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实际经不起琢磨。
谈两点:
第一点:低端制造并非僵化不变,实际也在升级迭代。
总有人担心低端制造会外流,但要问问自己,自己脑子里所谓的低端制造到底是什么,要具体化、图像化,准确地说出来自己担心的外移到底是什么?
或许有人说服装,服装业确实是中国最开始发展起来的出口产业,比如电视剧《繁花》,做的就是服装。但是服装技术也在快速迭代,现在的服装跟一百多年前的是一回事吗?
有些人脑子里想的纺织业,是不是还是《繁花》电视剧里的那样子,那种上世纪80、90年代的模样?
想想看SHEIN能够一周内完成从设计、制造、销售的全流程,每年数十万上百万的新款设计,国内大量服装主播能够将定制化的门槛压到10件起做,还具备极高的价格优势,这背后全是硬功夫。
比如之前小镇分享的,现在的服装制造,已经开始使用原本用在半导体领域的激光剪裁技术,同时剪裁数百件衣服,这种怎么外移?
现代制造业绝不仅仅表现为最终的组装厂,背后是一整套工业体系、国家体系,需要零部件、原材料、能源、基础设施的系统支持。
中国现在的工业规模,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用了几十年时间才实现的,当初转移,也是具备全球最大最强制造实力的欧美主动转移,现在欧美还有这种能力吗?
假设就算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比中国人更能干、更勤劳,那想建立一套新的产业链,起码20年、几十万亿美元吧,这还没算基建短板、治理短板以及教育短板等等。
谁去建设?美国、欧洲、日本?如果西方国家去建设,光基建成本就得是中国基建的几倍。
那算一算,起码20年、上百万亿美元的对外援助,还得帮助解决一个国家的教育、消费能力,如果欧美真的去做了,那可真是全人类的福音。
但可能吗?
谁都知道,可能未来10-20年全世界格局都要变了,打造一个新的工业体系需要漫长的时间,既然预期未来可能发生巨变,可能得罪下一个全球巨头,那又何必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反而会加速底蕴的蒸发。
现在所谓的转移,不如说是中国生态圈的扩大化,其他国家产业,大多建立在中国的零部件、材料、能源基础之上,而这些是一个工业体系最难的部分,中国显然也不愿意主动去送。
举个例子:高铁。
中国高铁出海难,并不仅仅是因为被针对,关键是高铁就算是单纯运行,都需要一整套体系支撑,最基本的就是相匹配的电力网络。所以印尼的首条高铁,配套过去的还有中国的电力项目、电网项目,也就意味着印尼的电力、电网标准要中国化。

中国高铁走到哪,哪个国家或者地区,就已经高度融入中国的生态圈。
类似的还有新能源汽车,这些天也挺热闹,总有人觉得外国人不搞的,就说明中国人搞错了。
但有没有想过,很可能是外国人搞不了呢?
新能源汽车同样以电为核心,中国能够推行很大原因是中国的电价稳定并且价格远低于油价,但是欧美国家不一样,欧美的电力基础设施相比中国,只能说是上个世纪的产物,而且电价完全市场化,价格比油价更高。
这才是新能源汽车在欧美国家推动更难的核心原因,当然在欧洲更好一点,目前渗透率也达到了20%以上,但美国就完全不行了,美国想要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需要补上想一想都要疯的电力基础设施欠账。
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引进中国电力基建,由中国帮助欧美重建21世纪标准的电力体系,但问题是欧美能愿意吗?
所以,小镇一直在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关键市场,并不在欧美,而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相比欧美,显然更愿意接受中国的全套电力解决方案。
简单聊到这,期待大家的讨论。
其他文章推荐
■  未来怎么走: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  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未来将走向何方?
■  大变革:2024年的中国战略与决策方向
■  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
■  顺昌逆亡,高歌猛进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