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广州成为最重要的中西贸易口岸。为加强对中西贸易的管理,“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随着贸易的不断深入,行商拖欠外商债务,成为中西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商欠案发生于康熙末年,乾嘉时期不断发展,直至道光年间终结。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录副奏折及宫中朱批奏折中,选编有关行商商欠案史料,供研究参考。按语:爱新觉罗•溥儁(1885-1942年),多罗端郡王载漪次子,母亲为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之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谕旨,以端郡王之子溥儁承继为同治帝之嗣,封为皇子,“以绵统绪”。此举招致一些朝臣以及各国驻华使馆的明确反对,激化了慈禧太后与列强的矛盾。庚子之变后,溥儁被废出宫。本文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电报档、内务府档案及外务部档案中选编溥儁的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摘要:清自康熙朝开海禁后,南洋各国纷纷入华朝贡。由于交通、语言及朝贡程式等方面的原因,南洋许多国家聘任华商为贡使或通事,并搭乘华人商船,入华朝贡,从而形成了华商充当南洋国家贡使的独特外交现象。在南洋诸岛国中,苏禄是距离中国航程最远的清朝封贡外藩,其聘任华商充当贡使最为频繁,史料也较详实,故本文以苏禄国朝贡为例。摘要:在丝绸之路研究中,李希霍芬是一位标志性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几次深入调查,中国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社会习俗等基本情况才在19世纪的西方社会被广为知晓。有关他历次考察的概况学界已经有了较多研究,但考察的计划、实施,考察报告的发布、影响等问题,尚有讨论空间。本文利用中外档案文献,对李希霍芬几次考察中的路线选择、实施过程等问题进行探讨,并重点论述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全球性科学考察氛围下的中国调查及其多重属性问题。从《毅庵奏议》纸背文献看明代官吏考核制度
摘要:上海图书馆藏《毅庵奏议》纸背文献之一为明万历四年(1576年)山东布政司官吏考语册。据此发现,明代定期对布政司考察时,被考察人包括该区域内当年在任及离任的所有官吏。明代考察所用考语文书,包括被考核人、考核人、考语、考核等次等多项内容,各地官吏考语由布政司统一填注,完成考语书写并提交的时间为年终。明后期考语失实的现象虽有体现,但也并非全然如此。摘要:万历五年(1577年),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反对首辅张居正夺情被杖罢职,不久便与依附于张居正的御史吴之彦绝婚。二十一年,吴之彦遣子吴镇上疏告发吏部左侍郎赵用贤贪财绝婚,而首辅王锡爵处理绝婚案不公,使赵用贤蒙羞辞职。在张居正执政时,王锡爵与赵用贤为同年好友又有共同的政治立场,关系颇为融洽。王锡爵入阁后二人产生政治分歧,集中体现在三王并封、阁部之争等方面。为此,王锡爵借绝婚一事打压赵用贤,致使二人关系恶化。绝婚案是万历二十一年内阁派与反内阁派斗争的高潮,使阁部矛盾由隐至显,断送了赵用贤的政治生命,改变了正直士大夫参政的方式,影响到了王锡爵的再次入阁,反映了万历中期的党争分化日益明显,开启了晚明六十年党争的格局。摘要:图赖是清代民间社会经常发生的现象,对此律例规定予以禁止。探究图赖问题的成因,书吏衙役摊派、人地需求加剧、自然条件都是造成图赖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为制止图赖的发生,地方官府亦采取相应措施,如颁布禁令、设立善堂,从官府到民间进行综合整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图赖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危害,但实质上却很难完全根除图赖问题的发生。摘要:“年满为民”是清代新疆发遣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遣犯在服刑地的出路去向。目前已有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成果,但多偏重在政策本身,尚未能深入到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各个侧面,对某些规定的理解也还存在偏差。本文力求运用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动态且具体地揭示“年满为民”政策的产生、演变,及其背后的政治、社会原因,并把新疆遣犯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考察此项政策的实施对该群体乃至新疆移民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摘要:1900年,清廷在围攻外国驻华使馆的同时,同公使们维持了长达一个月的交涉往来,这是由外围战局决定的,也体现了清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势力消长。主和派渴望由公使转圜和局,荣禄及总理衙门同外国公使商议休战、护送出京、电报平安等问题,却无奈主战派不放弃围攻,形成了奇特的既进攻又和谈的局面。综合“战”与“和”在具体情境下的错综复杂状况,正是清廷的战和失据,导致交涉议和的最终失败,丧失了阻止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机会。摘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第二次保和会在荷兰海牙召开,这是清廷第二次参加该会,也是晚近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环。驻荷大臣兼保和会副议员钱恂、军务议员丁士源协助全权专使陆征祥办理会务,两个浙江同乡却因对美国保护海上私产提议的分歧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既与两人自恃颇深的纠葛偏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交策略迥异。陆、钱审慎持重,希图利用美国而不损邦交,因而赞成美国的提议;丁士源自称以军事权利为重,主张参考英国主张而反对美国提议,但未能充分体谅中国当时之处境,年轻气盛,不免鲁莽。个人冲突的背后深刻透露出清廷参加国际会议的困窘,这是由国力衰弱、法律不备的客观状况造成的,亦加深了这批走向世界的“外交官”对实行宪政、修明法律、培养人才的认识。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相关链接:
近期文章: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关于有序恢复来馆查档服务的通知
责任编辑:海 鑫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