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清皇帝与西洋眼镜

张蕾 皇史宬 2023-04-07

眼镜是大家常见的物品,可以用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为装饰。我国很早就出现了眼镜的雏形,已出土有两汉魏晋时期天然水晶磨制的镜片。宋代出现了双片镜片的眼镜,称为“叆叇”。明清时期,随着中西交往的不断深入,西方眼镜技术传入国内,进入宫廷,并日益得到普及。

❖ 南京郭家山1号东晋墓出土的水晶镜片


  传入中国  
西方制造的玻璃眼镜,于明代宣德年间传入中国,其传入途径大致有二:
一是来自于遣使进贡。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七记载:“撒马儿罕,古罽宾国。洪武二十年,国王帖木儿遣使朝贡……嘉靖二年后,定五年一贡:马、驼、玉石、阿思马亦花珠、赛兰珠、玛瑙珠、水晶碗、番碗、珊瑚树枝、梧桐碱、锁服、矮纳、镔铁锉、瑙砂、黑楼石、眼镜、羚羊角、银鼠皮、铁角皮、鲁迷。” 又有“天方国,天方,古筠冲,又名西域。宣德中遣使朝贡,正德十二年入贡,嘉靖中定五年一贡。贡物:驼、马、玉石、玛瑙、镔铁刀、镔铁锉、花铜钟、赛兰石、瑙砂、金刚钻、馣班儿香、眼镜、锁服、羚羊角、铁角皮。”撒马儿罕是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天方国即今沙特阿拉伯之麦加,从两国贡品种类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西方眼镜通过进贡传入了明朝。
二是来自于南洋贸易。据明万历年间的《东西洋考》记载:“叆叇,俗名眼镜。《华夷考》曰:‘大如钱,质薄而透明,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出满喇加。”满喇加位于今天的马六甲海峡处,是沟通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要津,成为西洋眼镜传入我国的中转站。
此外,明代晚期纷至沓来的西方传教士,也为眼镜的传播普及起了助力。

❖ 明代玳瑁圈钳式活节直腿眼镜(中国眼镜博物馆藏)

 
  走进宫廷  
西洋眼镜进入宫廷后,成为皇帝们日常生活和赏赐臣工之物。明代皇帝常常将眼镜赏赐给年老的大臣。清代康熙帝和雍正帝同样喜欢用眼镜来赏赐立功的大臣。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活计档》记载,雍正帝在位13年里登记在册特制的眼镜共有250副,都是他亲自下旨制造的,镜片用水晶、茶晶、墨晶,镜框用象牙、玳瑁,镜腿儿用骨头和铜。这么多眼镜除了自用,大多拿来赏赐。
对于损坏的眼镜,节俭的雍正帝也从来不扔,都是送造办处修补后再接着用。造办处下特设有眼镜作,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就记载雍正五年三月二十七日据圆明园来帖称太监韩贵持来茶晶眼镜一副,说太监常玉传旨:此眼镜圈子坏了,着收拾。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的记载

乾隆帝对眼镜则持抵触之情,他曾题诗:“古稀过十还增八,眼镜人人献百方。借物为明非善策,蝇头不见究何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考核翰林院、詹事府官员,乾隆帝故意以“眼镜”为题,翰林院编修阮元诗才敏捷,写道:“眸瞭宁须此,重瞳不恃他”,乾隆帝读之大喜,擢为一等第一名。
虽然乾隆帝不喜眼镜,但他的儿孙们还是免不了和眼镜打交道,也不免破费。据内务府档案记载,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月二十八日,买办眼镜一副,用银达48两之多。咸丰六年(1856年)的一件档案记载:“正月十四日,候补员外郎春年、太监黄永福来说,太监杨如意交墨晶眼镜一副,传旨:‘著配做玳瑁边一分。钦此。’今为买办眼镜玳瑁边一分,请领二分平余项下钱十吊,向钱粮库如数支领。”买玳瑁边需钱10吊,修眼镜相对来说还是便宜多了。

❖ 活计房为支领买办眼镜玳瑁边所需钱文事呈文

末代皇帝溥仪更是一生与眼镜为伴。1921年11月8日,庄士敦请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系主任霍华德博士和他的助手李景模博士来到紫禁城为溥仪检查眼睛。诊断结果是,溥仪患有严重的进行性近视,并有其他视觉缺陷,必须马上配眼镜。霍华德就为溥仪制定了配眼镜的方案。当时溥仪配了两副眼镜,一副是真金如意脚克罗克司复光近视镜,一副是真金玳瑁边如意脚克罗克司复光近视镜,都是当时最流行的款式。此后他终生佩戴眼镜。

❖ 佩戴眼镜的溥仪

   
  普及大众  
我国古代虽然也有眼镜,但功能较单一,主要是放大镜、老花镜,结构上没有镜腿,加之价格高昂,所以没有广泛普及。西方眼镜具有矫正近视的功能,适用范围更广泛,设计也较为科学,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改进得以推广普及。
在描绘明代南京城民众生活场景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已经有老者佩戴类似于现代眼镜一样的东西了。当时不仅出现了双片直腿眼镜,有的还可以折叠,与现在的眼镜区别不大。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代,得益于眼镜的量产和玻璃等廉价材料的应用,眼镜完成了从奢侈品向日用品的转变,当时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都是制镜中心。清中叶郑复光著成《镜镜冷痴》,阐明了眼镜的光学原理,制镜业更是有了理论指导。
明清时期先后涌现出了两位眼镜大师:
孙云球(1628-1662),江苏吴江人士,曾赴杭州向陈天衢学习光学,努力钻研西方传入的数学知识,又利用苏州的琢玉工艺,逐渐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发明了磨制镜片的牵陀车。经过孙云球的改良,磨制好的水晶镜片眼镜具有24种不同度数,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他在《镜史》一书中,记录了自己发明的存目镜、万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夜明镜、千里镜等多种光学制品,为我国古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褚三山,清乾嘉时人,苏州人士,进一步发展了制镜技术。褚三山商铺的眼镜驰名国内,据《吴门表隐》记载,褚三山眼镜为“业内著名者”,远销各地。“三山号”眼镜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 清代“三山号”眼镜

小小的一副眼镜里,传承着古代文化,记录了中西交流。那通透的镜片里,还折射出皇家和百姓的百态,无分爱憎,皆是历史。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馆藏系列|清理财政处全宗档案

☆ 晚清国书档案

☆ 跟着《中国文艺报道》看“四大文化发现展”

☆ 馆藏系列|会考府全宗档案

责任编辑:王慧萍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